“力学动态”文摘,第60卷,第2期

发布时间:2022-10-25 访问量:2696

新闻报道

第八届中国力学学会科学技术奖拟授奖项目公示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第八届中国力学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已经完成。现将拟授奖项目在中国力学学会网站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10日内,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公布项目和项目主要完成人持有异议的,请以书面方式向我会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为便于核实查证,确保客观公正处理异议,提出异议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表明真实身份,并提供有效联系电话和地址。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须在书面异议材料上加盖本单位公章;个人提出异议的,须签署真实姓名。超出期限的异议不予受理。

联系方式:中国力学学会奖励工作秘书组,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5号,邮政编码100190

联系电话:010-62559209

附件:第八届中国力学学会科学技术奖拟授奖项目

中国力学学会

 2022年10月8日

 

 

关于征集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的通知

(摘自科技部网站)

为繁荣科技出版事业,促进科技创新,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以下简称“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工作安排,现发布2023年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资助申请指南(见附件)。

项目申报时间:2022年10月24日至11月25日。

特此通知。

附件: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资助申请指南(2023年度)

 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委员会

办 公 室

2022年10月11日

 

 

中国力学学会第8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参加复评人员名单公示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按照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项目实施方案》有关要求,中国力学学会组织开展第8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候选人选拔工作。根据《中国力学学会青年人才托举管理办法》,经过网络初评,遴选出参加复评的22名候选人。

公示期为2022年10月20日—2022年10月26日,如对公示人员有异议,请以署名方式将有关材料直接寄送至中国力学学会秘书处(地址: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中国力学学会,邮编:100190,电话:010-62559588,邮箱:office@cstam.org.cn)。

附件:中国力学学会第8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参加复评人员名单(按候选人姓氏音序排列)

 

 

学术会议

第二十二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NCCM-22)征文通知(第三轮)

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osite Materials)是由中国宇航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中国航空学会联合举办的复合材料盛会,是目前国内历史最悠久、最具传承性的复合材料行业盛会,每两年举办一次。会议旨在通过搭建复合材料领域沟通平台,交流复合材料领域发展的最新动向,推动我国复合材料领域的学科繁荣、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

第二十二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已结束第一、二轮征文,应广大作者要求,大会开启第三轮征文,截止日期为2022年10月31日,欢迎全国从事相关领域研究和应用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高校师生踊跃投稿,欢迎全国从事相关领域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参会。有关征文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文方向

1.金属基复合材料

2.陶瓷基及碳基复合材料

3.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4.复合材料增强体及基础原材料

5.复合材料结构制造工艺与装备

6.功能与纳米复合材料

7.复合材料结构健康监测与无损检测

8.新材料领域

二、会议征文注意事项

1.凡符合主题、未在国内外正式刊物或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均可应征,论文应观点明确、内容新颖、主题突出、文字简练、图表规范,论文字数限7000字以内;

2.论文请通过会议官网网上论文投稿模块提交,官网地址:https://hy.htgjjl.com/NCCM2022;在提交论文前,请先在投稿网页注册账号并填写相关信息;

3.论文模板请在投稿页面下载;

4.大会学术委员会将通过论文全文进行口头报告和墙报的分配。

三、本次会议支持刊物

经专家评审后的高水平论文将推荐到《宇航学报》《复合材料学报》《力学与实践》《力学学报》《力学进展》《航空学报》《航空材料学报》《宇航材料及工艺》《Advances in Astronau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Acta Mechanica Sinica》《Theoretical&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s》《Composites Communication》等合作期刊发表。其余论文将以大会论文集的形式正式出版,免收版面费。

四、联系方式

1.中国宇航学会

联系人:章逸哲

联系电话:010-68372022

2.中国宇航学会材料工艺专业委员会(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

联系人:仝凌云

联系电话:010-68198231

手机号码:13311263698(同微信)

 

 

关于“首届力学交叉前沿研究论坛”重启的通知

一、会议简介

“首届力学交叉前沿研究论坛”拟定于2022年12月9日-11日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本次会议旨在为我国力学交叉前沿研究提供交流与合作平台,促进力学与其他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在此,热忱欢迎全国从事力学交叉前沿相关研究的专家和学者到会,并鼓励广大研究生踊跃参加,分享最新的研究进展,共同研讨相关领域的发展机遇以及面临的挑战。

主办单位:

中国力学学会物理力学专业委员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

江苏省力学学会

承办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会议主席:

杨卫,浙江大学

郭万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二、会议主题

本次会议围绕力学交叉前沿,包括但不限于如下专题:

专题一:宏微观力学前沿进展

专题二:流固交叉新前沿及应用

专题三:刚柔结合及其前沿科学

专题四:第五届低维材料力学青年研讨会

三、会议时间和地点2022年12月9-11日(9日报到)江苏南京市玄武区中山东路319号南京维景国际大酒店

四、重要时间节点

2022年11月10日前 会议早期注册

2022年11月20日前 摘要提交截止

2022年12月9日前 会议注册

2022年12月9-11日 会议召开(9日报到)

五、摘要投稿

本次会议仅接受摘要投稿(不接受全文)。请登录会议网站,下载摘要模板,按要求撰写并提交摘要。有关注册、缴费、摘要投稿、酒店预订等事宜,请登录会议网站: https://www.bagevent.com/event/8040651 。

六、注册费

2022年11月10日前缴费,正式代表2300元/人,学生代表1800元/人;

2022年11月10日后缴费,正式代表2600元/人,学生代表2100元/人;

注:请登录会议网站进行注册、缴费。

七、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会务组:

仇虎:qiuhu@nuaa.edu.cn

张助华:chuwazhang@nuaa.edu.cn   

网站注册和投稿等事宜请联系:

李基东:j.d.li@nuaa.edu.cn

13813924045

缴费、发票、住宿等事宜请联系:

李飞:13905168006

 

 

招生招聘

Postdoctoral positions at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Postdoctoral positions at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Postdoctoral positions are open in Meng’s group at the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Those having (about to get) a PhD degree in the areas of solid mechanics, wave dynamics, smart material engineering are welcome to apply. We are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in candidates with experience in the fabrication and applications of 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1.   Research Topics

(1) Mechanics of smart materials and flexible structures;

(2) Fabr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timuliresponsive smart materials;

(3) Soft actuation and integrated sensing technology;

(4) 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for noise and vibration control;

2.   Essential Criteria

PhD degree in one of the following disciplines: Solid/Fluid Mechanics, Material Engineering, Acoustic Engineering, Applied Physics.

(1) Got the PhD degree in less than 3 years and with an age below 35;

(2) Established track record in high-quality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3) Evidence in research innovation and project organization;

(4) Available for a 2-3 years’ full-time post-doctoral research work;

(5) Skilled in CAE simulations, experiments, English reading and writing;

3.   Package

(1) The annual salary (before tax) is not less than 300, 000 RMB. Candidates satisfying the eligibility will be supported to apply for the National and Shanghai Talent Program, and those who are funded will enjoy relevant benefits.

(2) Fringe benefits are subjected to the relevant post-doctoral regulations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Bonuses will be provided according to the work performance.

(3) 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s can apply for research funding during their project work.

(4) 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s with outstanding academic achievements will be recommended to apply for faculty positions in the university when they complete a three-years contracts.

4.   Application Materials & Procedure

If interested, please email your CV (including education background, work experience, academic achievements, contact information, etc.) and some other supporting materials to Dr. Gao (gaopl@sjtu.edu.cn) with the subject “Postdoc+Name+Institution”. The well-matched candidates will be invited for an interview.

 

 

Postdoc position in design and 3D printing of polymer composites at CU Denver

An immediate postdoctoral position in the design and 3D printing of fiber-reinforced polymer composites is available in the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t University of Colorado Denver. The project aims to develop an integrated workflow of composite materials, including optimization design, 3D printing, and application insertion.

The research will focus on the 3D printing of composites using different platforms, including our recently purchased Epson six-axis robotic arm, as well as related mechanical characterizations. The candidate is also expected to be interested in computational analysis and design.

The postdoc will work with Prof. Martin Dunn (Dean) and me. If you are interested, please send us your resume to martin.dunn@ucdenver.edu and kai.2.yu@ucdenver.edu.

 

 

学术期刊

《计算力学学报》

 2022年第5

 

新冠肺炎病人吸入药物肺内定向投递的数值模拟研究

丁婷,张亚,陈晓乐,解晓健,杨敏娟,夏学鹰

模拟相变问题的精细积分边界元法

姚鸿骁,左冲,胡小飞,姚伟岸

变截面悬链线无铰拱应变影响线的解析解

周宇,许成超,赵青,王雪忠

基于边界元法求解三维弹性摩擦接触问题

舒小敏,李坚

基于Python-Abaqus的混凝土三维细观随机模型的建立

吴宇航,肖映雄,徐亚飞

 

 

网络精华

党的二十大代表热议——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摘自人民日报)

科技兴则民族兴,人才强则国家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议报告、谈体会、话使命,党的二十大代表们备受鼓舞、信心满怀、干劲十足。

“嫦娥”揽月、“蛟龙”入海、“墨子”传信、“祝融”探火……新时代这十年,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代表们纷纷表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成就,离不开科技、人才、创新支撑。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科技、人才、创新的战略意义提升到新的高度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代表们纷纷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提出科技、人才、创新“三个第一”的重要论述,为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内科技、人才、创新事业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创新是一个决定性因素。”河南省科技厅厅长陈向平代表说,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科技创新成为关键变量。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才能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非凡十年,我国创新主体不断壮大,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第一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33万家。科技投入力度空前,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一万亿元增加到二万八千亿元,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科技创新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十一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独立章节进行谋划部署,提出‘三个第一’的重要论述,把科技、人才、创新的战略意义提升到新的高度。”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周卫代表认为,科技、人才、创新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没有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的变革,创新第一动力的作用就难以真正发挥,人才则是激发生产力变革和高质量发展的源泉。”

“科技、人才、创新三者协调统一、互为补充,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浙江省杭州市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质量工程师高娅琴代表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科技、人才、创新的重要论述,既是对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未来的深远谋划。”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代表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体现科技自立自强、强调人才培养的典型领域。十年来,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载人航天不断刷新纪录,中国空间站从规划一步步变为现实。

代表们认为,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攻坚克难,矢志创新,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澎湃动力。

全面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代表们表示,迈上新征程,要深刻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锻造“第一生产力”,激活“第一资源”,澎湃“第一动力”,将报告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科技、人才必须融为一体,作为国家战略统筹部署实施。”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苏东林代表认为,教育是根本,科技促发展,人才是保障。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今后应当发挥更大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我们做好教育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和奋斗方向。”天津市和平区岳阳道小学党总支副书记、校长褚新红代表表示,新征程上教育事业要有新作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代表们纷纷表示,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要进一步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雪龙2”号船长赵炎平代表介绍,“雪龙2”号是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能够在1.5米厚冰环境中连续破冰航行,极大提升了我国保障极地科考的能力,有效推动了我国船舶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今后我们要继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企业只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才能具备核心竞争力。”江苏荣威有限公司高频车间线长吴红梅代表说,下一步企业将继续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加强产学研合作,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回望过去十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激光制造等技术突破,有力推动制造业升级发展,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一。新兴前沿技术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超级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加快应用,推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创新活力不断释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

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代表说,合肥十年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球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全国首套国产质子治疗系统等,都在合肥研发应用。“合肥今后将聚焦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创新人才汇集地,努力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创名城,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浪潮集团首席科学家王恩东代表说,“当前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作为一名服务器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接下来将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以科技的主动赢得国家发展的主动。”

强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人才支撑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

代表们表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十年来,党对人才事业的领导全面加强,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推动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的人才发展环境。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校长冯夏庭代表认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东北大学将依托优势学科资源,积极推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深度融入区域创新体系,以一流科技创新平台会聚一流人才,创造一流成果。”

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舒歌群代表认为,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

代表们表示,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让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抓住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和需求,培养更多更高质量的卓越工程师。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人才体制机制,为创新人才营造良好生态,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作用更加充分。

“我们充分尊重学术规律,持续为人才减负松绑,实施长周期柔性考核机制。”舒歌群代表介绍,宽松的创新氛围,让科研人员能够潜心钻研,中国科大年轻的数学家团队相继攻克了“哈密尔顿—田”和“偏零阶估计”等多个世界级数学难题。

“体制机制改革,赋予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党委委员陈玲玲代表说,近年来她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探索未知领域,带领实验室团队创建了长非编码和环形RNA研究技术体系,取得一系列原创研究成果,开拓了研究领域的新方向。

“我是一名普通的采油工人,我的经历充分说明,人才不只是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员,工人也能成才,也能成为创新达人。”大庆油田采油二厂第六作业区采油48队采油工班长刘丽代表说,在单位党组织支持下,自己牵头成立了刘丽工作室,围绕生产难题进行技术创新,已实现研发应用创新项目1048项,解决生产操作性难题500多个,技术革新创效超1.2亿元。“产业工人也要与时俱进,有技术、能创新、会发明的工人更有力量。希望今后能够更好地培养、重视产业工人,更好发挥工人阶级的作用。”

面向未来,代表们一致表示,要进一步健全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机制,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为人才减负松绑,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共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孙振、宦翔、王瑨、张垚、张帅祯、黄超、盛玉雷参与采写)

 

 

北斗支撑数字中国建设

(摘自科技日报)

每天早上8点,浙江省遂昌县仙侠湖边都会有3台无人机准时起飞,分别沿预设路线开始水域巡检。4个小时左右,它们就能对17平方公里的仙侠湖完成95%水域面积的巡检工作。

“过去一年多,随着千寻位置北斗时空智能技术的引入,水域巡检执法变得更加高效。”遂昌县综合行政执法局仙侠湖中队中队长王羽丰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遂昌县执法人员工作方式的改变,是北斗时空智能技术助力数字中国建设的缩影。

仙侠湖是浙江省第三大水库,作为饮用水源,要求保持Ⅰ类水质。然而过去仙侠湖航道侵占严重,湖面存在大量违规养殖设施,水面污染反复出现。那时执法队每天派人驾船巡查,全队仅15人,完成主航道巡查要花费8小时以上,完成养殖区域巡检需一周左右,还有部分区域水域狭长,船只难以通行。

2020年4月,遂昌启动仙侠湖区域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水面整治行动,调集大量人力物力耗时3个月将湖面整治干净。之后,千寻位置为仙侠湖量身定制的时空智能立体水域智慧化巡检系统上线,助力当地在数字化治理上更进一步。

在全国范围内,重庆长寿、安徽铜陵、湖南长沙、浙江德清等多地已经部署城市级“北斗时空智能操作系统”,在城市监测、环境监测、地质灾害监测、地下空间智慧管网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加快推进着数字化转型赋能城市和乡村治理步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十年来,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冉承其曾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北斗系统将在2035年前建设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