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62卷,第3期
新闻报道
首届力学交叉前沿研究论坛在南京召开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
2023年4月21-23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中国力学学会物理力学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力学学会联合主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办,江南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南京长江工业技术研究院、力学学报(英文版)协办的首届力学交叉前沿研究论坛在南京成功举办。
本届论坛由杨卫院士和郭万林院士担任共同主席,得到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共吸引来自国内80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参会单位的600余名专家参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单忠德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原校长胡海岩院士,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原党委书记郑晓静院士,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刘忠范院士,上海大学张统一院士,南京理工大学芮筱亭院士,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魏悦广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万林院士,江苏省力学学会理事长、河海大学党委书记唐洪武院士,兰州大学周又和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冷劲松院士,南非科学院院士孙博华教授,以及70余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出席大会。论坛开幕式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前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助华教授主持。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单忠德院士、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郑晓静院士、江苏省力学学会理事长唐洪武院士、会议主席郭万林院士先后向大会致辞。大会共安排学术报告121场,其中大会报告5场、邀请报告116场。另有35位专家学者以海报形式在大会期间展示了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
4月22日上午和4月23日上午,多位院士作大会报告。
北京大学刘忠范院士作了题为《石墨烯材料:从科学、工程到产业》的大会报告,重点介绍新型研发机构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的发展历程、材料研发布局和发展现状以及从实验室样品到规模化产品再到市场化商品落地的探索之旅。
上海大学张统一院士作题为《Domain Knowledge-Guided Machine Learning》的大会报告,着重介绍了一种领域知识引导的机器学习策略,以铁素体-马氏体钢在超临界水中的氧化行为、高熵合金在高温下的氧化行为等为例进行了讲解。这种学习策略促进了具有高度概括和精确预测能力公式的建立,对于科学、技术和工程都至关重要。
兰州大学周又和院士作题为《多场耦合超导固体力学的挑战与研究进展》的大会报告,主要介绍了兰州大学超导力学研究团队在新的力学领域中所开展的理论、实验与计算等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成效。
北京大学魏悦广院士作题为《薄膜界面力学测量与跨尺度力学表征》的大会报告,对薄膜的典型应用、界面失效特征、可能的力学表征参量、相关的实验方法等进行了回顾和评述,并基于薄膜界面力学展望了与生物、物理等学科的交叉前景。
哈尔滨工业大学冷劲松院士作题为《形状记忆智能结构:力学、材料、4D打印及其应用》的大会报告,主要介绍了形状记忆聚合物及其复合材料的力学理论、智能结构设计、4D打印技术及其在航天器自展开构件、太空光伏电池等方面的广阔应用前景。
4月22日下午和4月23日下午,大会安排“宏微观力学前沿进展”“流固交叉新前沿及应用”“刚柔结合及其前沿科学”“第五届低维材料力学青年研讨会”四个分会场同时进行学术交流。
本次会议为我国力学交叉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交流与合作平台,与会代表就力学交叉前沿研究理论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第十三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在合肥成功举办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
2023年4月21日-24日,第十三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物理科学部联合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承办,空天飞行高温气动全国重点实验室(筹)和空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协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等全国160余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750多位代表齐聚一堂,创历届会议规模之最。
本次会议共接收摘要400余篇,口头报告380余个,设置大会主会场和8个分会场,大会特邀报告9个,分会场邀请报告50个。会议期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郑晓静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陆夕云院士莅临指导,同与会嘉宾亲切交流。
开幕式由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罗喜胜主持。他指出,成功的学术会议应达到三个维度:一是“高度”,即高水平的学术报告;二是“深度”,即激烈的思维碰撞;三是“广度”,即同行专家的踊跃参会,以及良好的会议组织和传播。他相信通过办好本次学术会议,能够发挥实验流体力学学科本质属性,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辜负同行专家的信任、热情和期望,以及踊跃参会的初心。罗喜胜感谢各位报告人、会议主持人的倾情付出,期待各位与会专家学者和师生在会议中深入交流、踊跃提问、积极参与、遵守规范,碰撞出更多思想火花,不负学术之名和学术之实。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学术所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何国威在开幕式致辞中对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实验流体力学在我国流体力学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随着流场测试技术和实验分析方法的快速发展,以及数据融合和机器学习等不断融入,加深了我们对实验流体力学规律的本质认识,必将提高我国流体力学研究的自主创新能力。他进一步分析了流体力学最高奖Bachelor奖获奖者的获奖工作,认为实验流体力学是流体力学取得标志性成果的重要因素,并对与会的青年学者寄予厚望。何国威院士感谢大会组委会的精心筹备和细致安排,认为本次会议为大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希望大家在交流中深入讨论,增进友谊,推动更多标志性科技成果的产生。
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实验流体力学专业组组长、上海交通大学刘应征教授向与会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诚挚感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司廷教授、翟志刚教授、丁举春教授、程万教授等会议组织者以及30余位学生志愿者的辛勤付出和周到安排。他说,本次学术会议是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历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次盛会,组织工作有条不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期待来自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同仁们,在此次会议中踊跃探索实验流体力学领域中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积极推动实验流体力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他预祝第十三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姜宗林研究员、北京大学李存标教授、国防科技大学易仕和教授、清华大学孙超教授、国防科技大学孙明波教授、哈尔滨工程大学张阿漫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冯立好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蔡涛副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祝飞副教授等9位特邀专家立足国家重大需求,紧扣学科发展前沿分别做大会特邀报告。报告内容涵盖了超高速风洞的理论、技术与实践,从现代实验技术的发展和数据处理方法的应用到科学发现,高超声速极端条件下气动光学效应研究与应用,当液滴遇到湍流,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诊断与调控技术研究,水下爆炸力学研究进展,动态失速气动/流动/运动耦合机理与控制,热流体磷光测量技术,三维内转式进气道典型流动研究进展等领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晋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刘应征教授、天津大学姜楠教授、西北工业大学陈效鹏教授分别主持了9个大会特邀报告。大会特邀报告同时在蔻享学术平台直播,累计超过两万人次在线观看。
本届学术会议共设立8个分会场,涉及湍流与流动稳定性,流动显示与测量技术,流动分离与流动控制,空气动力学,多相流、非牛顿流及传热传质,微纳尺度流动与微重力流动,水动力学,工业与环境流体力学,智能流体力学,推进和燃烧流动,流体力学实验教学与科普等主题内容。现场报告内容丰富,与会专家学者和师生热烈探讨了实验流体力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为学科发展注入了更多的动力。现场还有《力学学报》《空气动力学学报》《实验流体力学》《Advances in Aerodynamics》《气体物理》《气动研究与试验》《力学与实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等优秀期刊和近30家实验测量与流动显示等相关企业进行展示交流。
闭幕式上,大会主席罗喜胜教授感谢各位代表的到来和各单位的大力支持,感谢团队的骨干成员认真筹备本次学术会议,尤其是实验室的学生勇于担当,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为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付出了努力。他指出,会议期间的学术交流和研讨,体现出学术水平高、报告人演讲出色、交流深入热烈等特点,大家在交流研讨的同时也收获了学术情谊。最后,罗喜胜宣布下一届会议的承办单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他期待两年之后的再次相聚,大家继续共谋实验流体力学领域的发展。
伴随着热烈的掌声和美好的祝愿,第十三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圆满落下帷幕。
2023智能材料设计国际会议在杭州成功举办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
2023年4月28日至30日,由中国力学学会、北京国际力学中心、浙江大学联合主办的“2023智能材料设计国际会议”在杭州成功召开。会议由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大学平衡建筑研究中心、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浙江省力学学会、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以及中国力学学会软物质力学工作组联合承办,宁波大学和新加坡高性能计算研究院协办。浙江大学陈伟球教授、宁波大学吕朝锋教授和新加坡高性能计算研究院首席科学家Gang Zhang担任会议主席,清华大学冯西桥教授、浙江大学占海飞研究员和王冠楠研究员担任组委会主席。
“智能材料设计国际会议”是由中国力学学会、北京国际力学中心、以及浙江大学联合主办的重要学术会议,旨在邀请国内外从事智能材料设计的同行一同探讨先进材料/结构设计与分析方面的工作,共享在该领域取得的成果、剖析面临的挑战、促进该领域的发展,服务于我国“十四五”规划-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新材料的强国目标。
出席大会的特邀嘉宾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冷劲松教授,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国际力学中心秘书长、清华大学冯西桥教授,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浙江大学曲绍兴教授,中国力学学会秘书长、北京理工大学杨亚政研究员、中国力学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汤亚南女士,以及固体力学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等。线上参会的嘉宾有Wiley主编Gaia Tomasello、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Yuantong Gu教授和Liangzhi Kou副教授、俄罗斯Saratov State University的Olga E. Glukhova教授,以及德国Leibniz University Hannover的Xiaoying Zhuang教授等。来自中国、新加坡、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内外各地的180余位智能材料及力学领域的同仁相聚杭州,展示了智能材料最新的研究成果及相关应用,讨论交流了智能材料在力学设计等领域的关键问题、未来应用及发展趋势。
大会开幕式由会议共同主席、宁波大学副校长吕朝锋教授主持。冯西桥教授代表中国力学学会和北京国际力学中心致欢迎辞,他向各位参会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介绍了北京国际力学中心的发展历程,同时介绍了自己在智能材料及力学方面的科研工作经历,并指出了智能材料设计在前沿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在国家发展方面的重要战略地位。随后,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罗尧治教授代表承办单位致欢迎辞,他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到场的各级领导、各位来宾和全体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感谢。他介绍了学院学科、科研等基本情况,并指出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跨海大桥等重大基础工程设施的建设日新月异,新材料逐渐成为高技术竞争、战略性产业的基石。
开幕式之后,中国科学院冷劲松院士和欧洲科学院Timon Rabczuk院士分别作了《Shape Morphing 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和《Computational Modelling of Flexoelectric Energy Harvesters》的大会报告。冷院士详细介绍了形状记忆高分子复合材料在温度、光照、电磁场下的变形机理及设计准则,并展示了其在航空航天领域(如大型展开结构控制等)、医学工程、柔性电子、智能编织物等领域的应用,同时也展望了其在飞行器气流控制、光电子设备,以及4D打印等领域的重大应用前景。Timon Rabczuk院士介绍了面向挠曲电纳米结构的高效计算模拟控制方程,该计算方法避开了复杂的混合公式,同时讲解了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层集拓扑优化方法,并展示了其在不同挠曲电俘能材料领域的应用。
主题报告阶段,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Guoxing Lu教授介绍了基于折纸结构设计的冲击吸能超材料。天津大学汪越胜教授介绍了声学超界面的逆向设计及优化算法,及其在消色差声学、水下声学、跨介质声学、模态转变等方面的应用。北京大学王建祥教授介绍了平面及球面剪纸的理论设计准则,并展示了该准则指导下的可展剪纸结构。清华大学冯西桥教授展示了细胞动力学及生物化学和力学的耦合模型,阐述了材料的弹性及收缩性能对相分离及细胞振动的影响。北京大学段慧玲教授介绍了通过材料设计及增材制造,制备可编程多模态的高效微型致动器。西安交通大学申胜平教授介绍了挠曲电材料在测量声压方面的设计及应用。浙江大学曲绍兴教授展示了智能软材料的设计方法与准则,包括韧性提升准则、功能化方法、以及对应的增材制造技术。兰州大学王记增教授介绍了基于小波数学理论的近似方法,可以高效地解决固体及流体力学中的强非线性问题。新加坡高性能计算研究院首席科学家Gang Zhang介绍了通过应变工程调控纳米尺度的声子传输,以及热力耦合的二维异质材料的界面热阻调控。哈尔滨工业大学吕海宝教授从物理及化学角度介绍了玻璃态及其转变过程,并提出了玻璃态下的尺度率和动态波动效应。宁波大学吕朝锋教授展示了超重力载荷下软物质的瑞利-泰勒失稳以及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玉丽教授介绍了多稳态力学超材料模块化设计,以及通过预应力、动力学分析、拓扑优化等方法设计的快速响应及高延展性的材料结构。
邀请报告阶段,香港大学陆洋教授介绍了高/中熵合金的超材料设计;西安交通大学卢同庆教授介绍了软材料的断裂和疲劳。Monash University(苏州校区)的Yuan Cheng教授介绍了丝纤维蛋白的力学特性与医学应用。西南交通大学李翔宇教授介绍了磁驱动的智能吸附机理与应用。江南大学的赵军华教授介绍了多尺度的结构破坏预测及智能传感在线检测。复旦大学徐凡教授介绍了球面手性褶皱的理论模型及智能柔性抓手应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邵丽华教授介绍了多孔高分子复合材料的挠曲电效应及其传感与俘能应用。浙江大学占海飞研究员介绍了金刚石纳米结构的机械储能应用。华中科技大学黄敏生教授介绍了单晶镍基合金塑性本构模型的构建。浙江大学的张春利教授介绍了压点半导体材料的多场耦合理论。清华大学吕存景教授介绍了超疏水表面原理与设计。RMIT University的Yingyan Zhang副教授介绍了石墨烯的折纸结构及超材料设计。浙江大学周昊飞研究员介绍了纳米结构金属的晶界及塑性变形机理。哈尔滨工业大学贾飞教授介绍了薄膜与软物质的突弹失稳。浙江大学王冠楠研究员介绍了多相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力学行为。
会议期间还设置有海报展示环节以及和与Wiley编辑的座谈环节,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充足的展示和交流空间平台。本次大会圆满闭幕,与会代表一致认为通过此次会议进一步厘清了先进材料/结构设计与分析等领域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重要基础科学问题,为智能材料设计、材料的智能设计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
学术会议
第九届热等离子体基础与应用研讨会通知
为加强热等离子体物理领域之间的学术交流, “第九届热等离子体基础与应用研讨会”将于2023年5月12~14日在深圳举行。本次研讨会将紧扣热等离子体领域关键技术,探讨热等离子体领域的前沿问题,合力促进热等离子体物理领域的良好发展,增强力学学科的学术影响力。热忱欢迎广大等离子体学界同仁参会,交流相关领域研究成果。会议具体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会议基本信息
主办单位:中国力学学会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中山大学·深圳
协办单位: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深圳市智能微小卫星星座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会议地点:广东省深圳市大梅沙盐梅路92号
会议时间:2023年5月12日~14日
二、会议议题
本次会议拟采用专题报告、工作交流和集中研讨等多种交流形式。
会议主题为:热等离子体能。
议题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内容:
(1)热等离子体与碳达峰和碳中和
(2)热等离子体与能源
(3)热等离子体与材料
(4)热等离子体与航天
(5)热等离子体基础与前沿问题
备注:欢迎参会者作口头报告,报告时间为20分钟(15分钟报告+5分钟讨论)。如需报告,请于4月25日前同会议负责人联系。
三、会议日程安排
时间 | 活动主题 | 活动地点 | |
5月12日 | 14:00-18:00 | 签到 | 大梅沙雅兰酒店(广东省深圳市大梅沙盐梅路92号) |
5月13日 | 9:00~9:30 | 大会开幕 | 大梅沙雅兰酒店会议大厅 |
9:30~11:30 | 专家报告 | 大梅沙雅兰酒店会议大厅 | |
11:45~13:30 | 午餐 | 大梅沙雅兰酒店餐厅 | |
14:00~17:00 | 专家报告 | 大梅沙雅兰酒店会议大厅 | |
17:30~19:30 | 晚餐 | 大梅沙雅兰酒店餐厅 | |
5月14日 | 离会 |
四、会议组织委员会专家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夏维东,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黄河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袁方利,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王海兴,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倪国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李和平,特别研究员,清华大学;
吴翊,教授,西安交通大学
沈岩,教授,中山大学
五、会议费用及联系方式
会议免交注册费,会议期间食宿自费。
会议具体事项请与“2023年第九届热等离子体基础与应用研讨会”会务组联系;
会议负责人:
沈岩 教授(电话:13810551032,E-mail:shenyan8@mail.sysu.edu.cn)
彭惠生(电话:13001262811,E-mail:penghsh3@mail.sysu.edu.cn)
会务组联系人:
曹帅(手机:18810768807,E-mail:caosh27@mail.sysu.edu.cn)
王欢(手机:13658125865,E-mail:wangh766@mail.sysu.edu.cn)
陈煜(手机:18587192494,E-mail:cheny963@mail2.sysu.edu.cn)
通讯地址: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新湖街道新羌社区公常路北,中山大学·深圳
邮政编码:518107
六、酒店安排
会议建议酒店为:大梅沙雅兰酒店(广东省深圳市大梅沙盐梅路92号),需提前预定请与会务组联系人联系。房型为标准间(双床)。
若需入住其它酒店请自行预定。
第三届低温等离子体基础研讨会通知
由中国力学学会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主办,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放电等离子体及其生物医学应用团队承办的第三届低温等离子体基础研讨会拟于 2023年5月13-14日在山东济南举办。
本次会议旨在针对国内外低温等离子体基础研究的新思想、新进展与新方向,加强高校、研究院所科研人员的交流与沟通,展示低温等离子体基础研究现状,凝练低温等离子体重要研究方向,探讨低温等离子体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中的学科基础问题,展望低温等离子体基础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促进我国低温等离子体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
一、会议主题
本次研讨会将针对低气压等离子体、大气压等离子体以及热等离子体中的基础问 题进行交流:
1.低温等离子体基本理论模型
包括基本物理模型,最新实验手段揭示的低温等离子体新现象背后的新物理;低温等离子体新应用中涌现的新的基础问题;不同模型(或近似方法)的可靠性评估、不同理论模型的结果对比校验等。
2.低温等离子体基本数据库
包括粒子之间碰撞截面的计算及实验测量方法;碰撞截面、反应速率等基本数 据库的构建;揭示反应之间内在联系的新方法及在应用中精简反应集合的新策略。
3.低温等离子体数值模拟方法
包括新的数值模拟方法及离散化策略介绍;特别是新兴机器学习算法在低温等离子体模拟中的应用;模拟方法的可靠性评估、不同模拟方法的结果对比。
4.低温等离子体实验诊断
包括最新实验诊断方法介绍及实验诊断方法的新场景应用;实验诊断方法的可靠性分析与评估;不同实验诊断方法的结果对比、实验诊断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新兴人工智能方法在低温等离子体实验诊断及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5.低温等离子体与物质相互作用机理
包括等离子体与固体、液体、气体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大气压等离子体与生物组织的相互作用。
6.低温等离子体基础的教材及国际交流
二、会议形式
本次研讨会以报告和座谈讨论的形式进行。报告的内容可以是最新的研究成果,也可以是关于上述主题的新思想与新方法,或者研究前沿的综述。
三、会议组织委员会
会议顾问:张菁、王友年、王德真
会议主席:宋远红
执行主席:张远涛
组委会成员:王海兴、石建军、李和平、钟晓霞、欧阳吉庭、聂秋月、孟显、刘永新、刘忠伟、李雪辰、孙安邦、谭畅、刘定新、刘大伟
本地组委会成员:赵彤、王晓龙、邹亮、孙滢、刘亚迪、王晶、刘晨蕾
四、会议地点及日程
会议地点:山东省济南市良友富临大酒店
会议日程:5月12 日全天报到,13日全天与14日上午研讨,14日下午安排参观交流,具体日程稍后发布。
五、会议注册缴费
注册方式:拟参会人员请填写回执(附件1),并在2023年5月1日之前发送邮件至plasma@sdu.edu.cn。
参会费用:本次会议收取注册费1000元。
推荐住宿(具体交通方式见附件2):山东省济南市良友富临大酒店(四星级),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六、会议联系方式
联系人:孙滢,刘亚迪
联系方式:15662783282,17805318640
联系邮箱:ys2018@sdu.edu.cn,liuyadi@sdu.edu.cn
招生招聘
Associate Professor positions in Solid Mechanics & Materials at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University of Oxford, 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Science is currently seeking two Associate Professors in Soli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 These positions may appeal to postdoctoral research associates and early-career academics seeking the next step in their careers. For details see the following links:
https://eng.ox.ac.uk/jobs/job-detail/?vacancyID=162632
https://eng.ox.ac.uk/jobs/job-detail/?vacancyID=162631
Opening for a postdoctoral scholar position at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Join Professor Jinkyu Yang's Research Group at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We are seeking a highly motivated postdoctoral scholar in the field of solid and structural mechanics to join Professor Jinkyu Yang's research group at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Our group is focused on developing novel structures and materials for aerospace, mechanical, and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utilizing both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approaches. Our research includes the development of origami-based metamaterials, topological metamaterials, and non-conventional composites.
The ideal candidate should have a Ph.D. in applied physics, material science, mechanical engineering, or a related field. We offer a competitive salary level equivalent to that in the U.S. and long-term funding has already been secured for stable support. Excellent research environments will be provided, and campus housing will be available for both individuals and families.
To apply, please send your CV and a list of three references to jkyang11@snu.ac.kr. Join our dynamic team and contribute to groundbreaking research. Visit our website at https://sites.google.com/view/star-laboratory/ to learn more about our research.
魏昊天, 崔启源, 王玉川, 谭磊
网络精华
学者:跨界探索、打破常规成创新思维底层逻辑
(摘自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上海5月9日电(记者陈静)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副教授孙金云9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探索式创新”是推动科创发展的重要方式。创新思维的底层逻辑是“共情利他、打破常规、应变坚韧与跨界探索”。
在“2023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瞰见新青年大会”上,学者分享跨界创新的心得,医生创业者讲述为实现“天下无盲”梦想的跨界努力……
随着智能电子设备的更新迭代,人们对电池容量、充电速度的追求与日俱增,传统方法已不能解决下一代储能电池稳定性和安全性的情况。复旦大学青年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青年科学家高悦通过不断摸索,用“跨界”的方式把电池玩出了新花样。他创新引入有机高分子材料,借助有机高分子材料致密度高、机械性能好等优势,“驯服”脾气“火爆”的高能量密度电池。
“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千变万化,可以设计很多不同的构型、构象去打造它的性质。”在高悦看来,“跨界创新”有助于科研工作者开辟出独特的天地。高悦课题组正在进行一个跨界尝试:“我们把电池做成了一个‘机器人胃’,给它喝杯特制‘奶茶’,就能在1分钟里把其中的能量转化为电能,实现持续工作。”据透露,这个“胃”的强劲性能,已在无人机等智能设备上获得初步验证。
金明是一位典型的“跨界英才”:他不仅是一家科技发展集团的CEO,也是自由潜世界冠军。眼下,金明正代表中国国家队征战2023年潜水世锦赛。作为复旦-港大IMBA项目学生,他以双重视角向大家介绍了“企业家与运动员的同身之旅”。
运动员与企业家的双重身份让金明对成功的理解更为深刻。在视频分享中,他认为,取得成功要时刻保持竞技状态;“不被理解”是常态。他认为,生活中只有1%是成功和甜头。因此金明表示,“不忘初心”,找到人生意义,才能坚持到底。在面对失败时要感性认知、理性决策,利用一切条件将坎坷转化为机遇。
创业者、企业家、研究生导师、公益人……北京大学医学博士、眼科主任医师、知名眼底疾病专家陶勇还身兼多重身份且转换自如,可核心是不变的“医者仁心”。“我想通过科技将光明引入到所有人的眼中,并通过人文和公益将希望引入所有人的心中,最后实现‘天下无盲’。”陶勇说。
在他看来,在智能时代,智慧医疗和高科技是“插在医生们身上的翅膀”。由陶勇团队开创的眼内液检测技术能够早期发现疑难眼病的病因,减少误诊引起的失明;通过人工智能手段筛查,则可以在眼底病的早期及时遏制病变发展。“见证了太多的人失去视力,这些压力不知不觉也会成为我们的动力。”陶勇表示,将推动“光M计划”真正实现落地,为更多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比如:在公益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培养视障儿童的发声技巧;“让他们在未来成长之后不只有按摩师这样一个选择,也可以有成为音频网站主播这样多元化的选择,让他们更好地创造自己的个人价值。”
中国科协2023重大科学技术问题难题征集发布即将启动网络投票
(摘自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5月9日电(记者 孙自法)记者9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协)获悉,由中国科协主办的2023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征集发布活动,即将于5月10日起面向全球科技工作者进行网络投票。
2023年,聚焦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哪些重大科学问题将指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如何从源头和底层凝练工程技术问题,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怎样使基础研究同应用研究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碰撞出创新之火、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国科协希望通过网络投票,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此次活动共征集的588个前沿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中,遴选出对科学创新和技术发展具有导向作用的问题难题,并向社会公开发布遴选结果。
中国科协介绍,2023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征集发布活动旨在对标“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坚持“四个面向”,研判未来科技发展趋势,布局前沿科技发展方向,为推动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为保证数据真实性,本次网络投票活动要求实名注册投票。每个学科领域的问题支持多选,但各领域的选票仅限提交一次。可从电脑、手机两个渠道进行投票操作。
电脑端投票方式:登录官方网页(https://scique-kczg.sciencenet.cn/?type=gongtou)→实名注册并登录→选择投票领域→勾选难题选项→提交选票;手机端投票方式:扫描投票二维码→实名注册并登录→选择投票领域→勾选难题选项→提交选票。
中国科协表示,2023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征集发布活动网络投票截止时间为2023年5月28日24:00,欢迎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投票,该投票结果将在后续评选环节供专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