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67卷,第2期
“力学动态”文摘,第67卷,第2期,2024年7月25日
编辑组:http://jsstam.org.cn/mechbrief/bwh.html
投稿信箱:mechbrief@hhu.edu.cn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jsstam.org.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信箱:mechbrief@hhu.edu.cn
编者按:《力学动态》文摘由江苏省力学学会 、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主办。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 新闻报道
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引力波探测”等10个 重点专项2024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告
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韩国国家研究基金会合作研究项目指南
◆ 学术会议
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IUTAM) “复杂流动与软物质界面力学”国际研讨会通知
PhD Position: Mechanics and Manufacturing of Architected Devices
Ph.D. Positions at the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 网络精华
◆ 友情链接
=======================================================================================
新闻报道
-------------------------------------------
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引力波探测”等10个 重点专项2024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告
(摘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
国科金发计〔2024〕73号
各有关单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作为主责单位管理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引力波探测”“数学和应用研究”“物态调控”“催化科学”“生物大分子与微生物组”“纳米前沿”“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发育编程及其代谢调节”“生物与信息融合(BT与IT融合)”“合成生物学”共10个重点专项2024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已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https://service.most.gov.cn/)予以公布,有关单位和人员可登录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在“公开公示-申报指南”菜单栏中查看申报指南材料。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划局
2024年7月19日
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韩国国家研究基金会合作研究项目指南
(摘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韩国国家研究基金会(NRF)的合作协议及后续达成的共识,2024年度双方将共同资助合作研究项目,支持两国科学家开展实质性的合作与交流。
一、项目说明
(一)资助领域和申请代码。
2024年度合作的资助领域为“抗微生物耐药性(Preparing for the next pandemic -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申请代码1请选择C或H下属申请代码。
未按要求填写指定申请代码1的申请书将不予受理。
(二)资助规模。
拟资助项目数量为2项左右。
(三)资助强度。
中方资助强度为不超过200万元/项(直接费用),包括研究经费和国际合作交流经费等。NRF向韩方科学家提供相应的资助经费。
(四)资助期限。
资助期限为3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25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
二、申请人条件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申请本项目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中方申请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作为项目负责人正在承担或承担过3年期及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二)韩方合作者应符合NRF对本国申请人的资格要求,并按照要求向NRF提交申请。单方提交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
(三)国内合作研究单位数量不得超过2个。
(四)合作双方有良好的合作基础,项目申请应体现强强合作和优势互补。
(五)关于申请资格的详细说明请见《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
三、限项申请规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包括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以下简称组织间合作研究项目)和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本项目属于组织间合作研究项目,申请人申请时须遵循以下限项规定:
(一)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
(二)正在承担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的负责人,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本项目。
(三)作为申请人申请和作为负责人承担本项目,不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限2项的范围。
(四)《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关于申请数量的其他限制。
四、申报说明
(一)申请人注意事项。
1. 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项目指南和《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
2. 中方申请人须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grants.nsfc.gov.cn/),在线填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申请书》(即“中文申请书”)。具体步骤如下:
(1)选择“项目负责人”用户组登录系统,进入后点击“在线申请”进入申请界面;点击“新增项目申请”按钮,进入申请项目所属科学部选择界面,点击“申请普通科学部项目”进入项目类别选择界面。
(2)点击“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左侧“+”号或者右侧“展开”按钮,展开下拉菜单。
(3)点击“组织间合作研究”右侧的“填写申请”按钮,进入“请选择合作协议”界面,在下拉菜单中选择“NSFC-NRF(中韩)”,然后按系统要求输入要依托的基金项目批准号,通过资格认证后即进入具体中文申请书填写界面。
3. 预算编报要求。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须知中预算编报要求的内容,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21〕177号)》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编制说明》的要求,认真如实编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
4. 附件材料。申请人应与韩方合作者共同撰写英文申请书(英文申请书模板见附件1),上传添加至中文申请书的“附件”栏中一同提交。中、英文申请书的基本内容须保持一致,其中项目英文名称与英文申请书项目名称应完全一致。
未按要求提交以上附件材料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
5. 申请材料要求。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需报送纸质申请书。项目获批准后,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一并提交。签字盖章的信息应与电子申请书严格保持一致。
6. 合作协议。项目获批准后,申请人须与韩方合作者签署合作协议(模板见附件2)。
(二)依托单位注意事项。
依托单位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申报预算的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审核。依托单位应在规定的项目申请截止日期前提交本单位电子版申请书及附件材料。请通过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上传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无需提供纸质版。
关于单位科研诚信承诺书提交等事宜,请参照《关于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执行(本年度只需上传一次)。
(三)项目申请接收。
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的在线申报接收期为2024年7月19日至8月23日下午16时(北京时间)。
注:请申请人严格遵照本项目指南的各项要求填报申请,提醒依托单位科管部门在项目申请接收截止前在线确认并提交电子版申请书。不符合上述要求的申请将不予受理。如有疑问,请致电项目联系人。
五、批准结果通知
将通过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通知资助结果。
六、项目联系人
(一)中方联系人
国际合作局:张乐,荣念赫
电话:+86-10-6232 8404,62326998
邮箱:zhangle@nsfc.gov.cn,rongnh@nsfc.gov.cn
国际科研资助部:赖颖
电话:010-6232 5430
邮箱:laiying@nsfc.gov.cn
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信息中心):+86-10-62317474
(二)韩方联系人
Ms. CHO Eunhye
邮箱:grace292@nrf.re.kr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2024年7月7日,中国力学学会期刊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指导委员会)召开2024年度工作会议。指导委员会主任、学会理事长郑晓静院士,指导委员会委员、学会副理事长何国威院士,戴兰宏研究员,指导委员会委员王铁军教授、郭兴明教授、亢战教授、龚兴龙教授,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学会副秘书长杨越教授,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汤亚南、学会办公室主任张自兵,指导委员会执行副主任刘俊丽编审,以及学会所属期刊主编赵跃宇教授、副主编赵剑衡教授、魏宇杰研究员、杨晓雷研究员、刘彬教授、姜楠教授、许镇教授等出席了本次会议。期刊编辑部主任、编辑部成员也列席了本次会议。会议由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杨越教授主持。
各期刊首先汇报了十四五规划完成情况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固体力学学报》(中英文版)主编王铁军教授介绍了两刊收稿、录用及发表情况。后续将充分发挥编委会力量,加强宣传工作,并进一步缩短发表时滞和提高载文量,努力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English Edition)》主编郭兴明教授介绍了十四五期间通过多方面的举措达到了影响因子4.5,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达到同类期刊先进水平的目标,后续将加强相关工作,进一步提升期刊水平。
《Acta Mechanica Sinica》执行副主编魏宇杰研究员介绍了期刊在主编带领下开展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工作,影响因子连续创新高,并进入力学和机械工程两个学科的Q1区,提前完成期刊十四五规划目标。后续将开展卓越行动计划二期申请、组织高水平文章、加强国际宣传等方面的工作。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s》执行副主编杨晓雷汇报了编委会围绕期刊发展目标开展的组织专题、线上研讨会、优化审稿流程等举措,使影响因子稳步提升并位列Q2区第一位。后续将扩大编委队伍、邀约优秀稿件,进一步提升期刊影响力。
《动力学与控制》主编赵跃宇教授汇报了期刊在出版、宣传、交流方面的工作,以及主办单位重视期刊工作的具体举措。期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力逐年提升,后续将进一步加强知名专家文章约请工作并改进学报编辑部工作效率。
《力学进展》主编戴兰宏研究员汇报了期刊在出版规模、栏目建设、宣传推广等方面的工作,通过积极发挥编委学术作用,组织召开品牌会议,刊会结合的方式扩大期刊影响力。期刊目前已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后续将加强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办刊水平。
《实验力学》主编龚兴龙教授介绍了本届编委会在降低发表周期、提高稿件质量、提高期刊影响力方面开展的工作,下一步将在相关数据库收录、优化审稿流程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也提出了编辑部面临的困难。
《计算力学学报》主编亢战教授介绍了期刊组织专刊、会议宣传等方面的工作,近期将重点关注期刊创刊40周年纪念活动,拟通过会议方式探讨力学和工程领域前沿问题,助力期刊发展。
《力学学报》副主编刘彬教授汇报了期刊从双月刊改为单月刊,年载文量大幅提升,编辑部在保证文章质量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出版速度。在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方面组织专题文章,拓展宣传路径,提升期刊影响力,以及在弘扬科学家精神、助力青年人才成长方面创新性的探索工作。
《力学与实践》副主编姜楠教授汇报了期刊在专题综述、教育研究、力学纵横等特色栏目建设方面的相关工作。期刊编委会同时也致力于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基础力学教学的基本问题研修班等工作,发现和培养力学人才,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和一流课程建设。
《工程力学》副主编许镇教授汇报编委会在积极开展优质稿源选题、实施优秀论文奖励等方面的工作,期刊取得优异成绩。下一步将在学术质量、传播能力和服务能力方面继续提升,促进力学和工程的结合,引领学科发展。
《爆炸与冲击》编辑部主任曾月蓉汇报期刊积极落实编委会各项工作要求,全方位改进期刊工作,影响因子逐年上升,期刊影响力也稳步提升。期刊未来将继续组织优秀专题,提升国际影响力,为进入ESCI等数据库打好基础。
学会办公室副主任郭丽雅汇报了“十四五规划”各刊执行情况和评优奖励情况,学会办公室主任张自兵传达了中国科协新一轮期刊发展的相关精神和要求。
在听取各项汇报后,期刊指导委员会委员围绕国际化、办刊能力、抢抓学术热点等展开讨论。
郑晓静理事长总结指出,学会期刊在主编和编委会的带领下都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下一步应在以下方面加强:
(1)各期刊应坚守底线,提高政治站位。期刊出版单位一定要严格遵守相关学术规范和学术伦理,防微杜渐,谨防出现大的问题。
(2)快速发表最新成果,发挥期刊对科研的引领作用,提高学术站位。国际上做得比较好的期刊,一直非常重视以最快的速度发表最新的科研成果,充分发挥了期刊对于科学研究的引领作用。中国力学学会期刊要重视这方面工作,进一步提高学术站位。
(3)各期刊应明确定位,坚持特色,提高学科站位。从整个力学学科的角度讲,不同的期刊要有自己的定位和特色。比如《力学与实践》定位侧重科学普及和力学教育;TAML作为快报类期刊,应坚守“短新快”的特色;《力学进展》就是以综述性文章为主;《动力学与控制》设立了“学术争鸣”栏目。各期刊特色鲜明,避免同质化竞争。
(4)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提高专业站位。编委和编辑部队伍应加强学习和交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指导委员会与学会办公室要强化服务意识,加强对期刊编辑的培训和辅导,对各期刊给予实质性的指导和帮助。加强调研工作,编制力学学会期刊发展调研报告,支撑各期刊“十五五”规划的制定。
(5)加强与依托单位的汇报沟通争取更大支持。各期刊应梳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与依托单位积极沟通,阐明期刊工作的重要性,争取人、财、物等方面更强有力的支持。
会议强调,各期刊要高度重视、认真准备,做好中国科协卓越行动计划二期项目的申报工作,力争获得更大力度的支持,多措并举推动学会期刊的高质量发展。
-------------------------------------------
========================================================================
学术会议
-----------------------------------------
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IUTAM) “复杂流动与软物质界面力学”国际研讨会通知
复杂多相流和软物质的界面问题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工业生产中。近年来,多相流的界面动力学和稳定性问题吸引了诸多领域专家的关注,形成了涵盖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的多学科交叉研究热潮。界面力学不仅对于理解复杂流动和软物质中的基本问题(例如界面不稳定性,浸润性,扩散,碰撞和流变性等)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开展跨尺度问题研究以及工程应用具有重要作用。
本次研讨会将于2024年8月20日-23日在北京举办,由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IUTAM)主办,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承办,并得到中国力学学会和北京国际力学中心的支持。会议将邀请国内外界面力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作邀请报告,欢迎国内外相关学术界和产业界的专家学者参加,共同探讨复杂流动和软物质界面力学的基本问题和主要挑战。本次研讨会旨在为国际界面力学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个展示最新研究成果、交流见解、分享经验和建立合作的国际交流平台,推动界面力学的发展与应用。
一、会议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IUTAM)
承办单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二、会议主席及学术委员会
1. IUTAM代表
Gareth McKinley 院士 (麻省理工学院,美国)
2. 会议主席
段慧玲 院士(会议共同主席,北京大学)
孙 超 教授(会议共同主席,清华大学)
3. 学术委员会
1)Elisabeth Guazzelli 院士 (法国国家研究中心,法国)
2)Detlef Lohse 院士 (特温特大学,荷兰)
3)Joseph Katz 院士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美国)
4)段慧玲 院士(北京大学)
5)Yuichi Murai 教授 (北海道大学,日本)
6)Roberto Zenit 教授 (布朗大学,美国)
7)孙超 教授 (清华大学)
三、会议主题
本次研讨会围绕界面力学前沿科学与技术问题,设如下专题:
(1)复杂流动界面力学;(2)软物质界面力学;(3)界面力学应用。
四、会议时间/地点/日程安排
会议时间:8月20日-23日
会议地点:北京大学工学院新奥工学大楼
五、参会报名
一、会议简介
经中国力学学会批准,第十七届全国实验力学大会将于2024年12月6日至9日在广东省珠海市召开。会议旨在促进全国实验力学同行的学术交流,展示最新的实验测试技术与仪器,促进实验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推进实验力学与航空、航天、航海、土木交通、能源、生命与医疗健康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推动实验力学在重大工程及国防各领域中的应用与发展。本次会议的召开将会促进全国实验力学领域科研水平进一步提升,推动实验力学研究成果体系化服务国家建设进行深度探索,增强实验力学在解决国家重大战略与国计民生问题中的作用。
在此热情邀请全国实验力学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到会,并鼓励广大研究生踊跃参加。本次会议将会继续为研究生设立优秀论文奖,高质量全文将会被推荐至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同时欢迎仪器设备厂商派员参会,展示新的研究成果和实验测试技术与产品,会议期间将同时进行力学测试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展示和商洽。
主办单位:中国力学学会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
承办单位: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二、会议主题与征文内容
本次会议的征稿范围主要集中但不局限于在与实验力学相关的专题(场)。
专题 1:实验力学方法与技术(光测、电测等)
专题2:结构与材料内部力学参量测量方法与技术(磁、声、谱、射线等)
专题3:科学实验仪器研制与学科交叉
专题4:实验力学教学与科普应用
专场1:实验力学与航空、航天及航海
专场2:实验力学与土木、交通及能源
专场3:实验力学与生命、医疗及健康
专场4:实验力学与电子、材料及机械
专场5:实验力学博士生论坛
专场6:实验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专场7:极端力学中的实验测量
三、会议时间和地点
2024年12月06日- 09日
中国·广东·珠海
四、主要时间节点
2024年8月30日前:
按照附件模板撰写论文详细摘要(长度不超过2页)。
登录会议网站摘要投递专区,注册并上传摘要电子文档(word版本)。
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拟于2024年9月13日-16日召开审稿会,请参会代表务必按照上述时间节点投稿。
2024年9月30日前:
发送论文摘要录用通知,发布论文全文模板(仅参加实验力学研究生论坛及优秀论文评选才需要投递全文,详见第二轮会议通知)。
2024年12月06日:
会议报到。
五、会议联系人
张潇悦
联系电话:18620254895
联系邮箱:zhangxy26@mail.sysu.edu.cn
周立成
联系电话:15018489007
联系邮箱:ctlczhou@scut.edu.cn
会议详细信息请浏览会议网站:
http://ncem2024.sysu-scut.ht-s.cn
==========================================================================
招生招聘
-------------------------------------------
PhD Position: Mechanics and Manufacturing of Architected Devices
Position details: The Autonomy and Intelligence of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AIMS) group in the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E) at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has an opening for a PhD student starting from Spring 2025. The research theme for this position is Mechanics and Manufacturing of Architected Devices. Students with the following profile will be considered.
Qualifications:
BS and preferably MS in Mechanical, Civil, or Aerospace Engineering.
Proven expertise in continuum mechanics and excellent programing skills (MATLAB, Python).
Have keen interest to gain expertise for the Position 2 stated in the AIMS Group link (Opportunities).
Meet the requirements for Ph.D. admission stated in the ME Department admission link.
Application process:
Interested candidates are encouraged to check the Opportunities page for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Position 2. To be considered for the group, please email the PI at athaque@ua.edu with the subject line “PhD Position 2 – Student’s Name”. The email should include the following documents in a single pdf file.
Curriculum vitae
Contact information for 3 references
Undergraduate and/or graduate transcripts
Statement of purpose or cover letter (optional, but preferred)
Review and start date:
Review of application will begin immediately and continue until the positions are filled. Although the deadline for Spring 2025 semester is in September, we expect to complete the recruitment process soon.
Group details: The vision of the AIMS group in the ME Department is to harness the intelligence of micro/nanocomposites and adaptive architectures to manufacture and control multifunctional devices. To provide autonomous and intelligent platforms for healthcare, robotics, infrastructures, and energy sectors, we establish the links between conductive/active materials, reconfigurable structures, and customizable manufacturing methods. For details of the group please visit the AIMS website.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department, you can visit the ME Department website.
Ph.D. Positions at the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Two Ph.D. positions are available in Prof. Dongare's research group in the area of atomic-scale and mesoscale modeling of the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materials. The positions can be in the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r the School of Mechanical, Aerospace, and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Interested students should email their CV to Prof. Dongare at dongare(at)uconn.edu.
Three fully-funded PhD positions @ KU Leuven, Belgium
We have three fully-funded PhD positions specializing in the fracture assess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s at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KU Leuven, Belgium. These positions offer an excellent opportunity for those interested in advancing their academic career in this cutting-edge field. If you are passionate about pursuing a PhD in this area, we encourage you to apply by submitting your CV and a detailed motivation letter to the email address provided below. In your motivation letter, please specify the position number you are applying for and elaborate on your interest and qualifications related to the role.
To apply, please ensure that your motivation letter addresses the following:
Your academic background and relevant research experience.
Your specific interest in the fracture assess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s.
Why you are drawn to this particular PhD position and what you hope to achieve.
How your skills and experience make you a suitable candidate for the position.
We look forward to receiving your application and learning more about your aspirations and qualifications.
Position 1-62024: Advanced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fatigue behaviour in metallic fuselage stiffened panels.
Position 2-62024: Characterization of vibration-induced fatigue in electrical steels under resonant loading conditions.
Position 3-62024: Investigating the mechanism of hydrogen embrittlement and its impact on fretting fatigue in additively manufactured materials.
Email address: reza.talemi@kuleuven.be
Prof. dr. ir. Reza Talemi, Fracture Mechanics & Fatigue of Metals
-------------------------------------------
==========================================================================
学术期刊
-------------------------------------------
秦璇,苏丽君,万秀伟,陶泽,孙学超,卢天健
孙学超,刘少宝,林敏,徐峰,卢天健
蔡威,周子星,张作启,黄国友
刘景龙,徐鹏,李侨,王丽珍,樊瑜波
季恒,谭为康,巫桐雨,舒文雅,吴啸,亚晓旭,纪昌春,王欣君,韩玉龙
-------------------------------------------
========================================================================
网络精华
-----------------------------------------
新型工业化:基于中国场景的理论刻画
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城镇新增就业的主体,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意义重大。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4年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2024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170万人。这要求我们站在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政治高度看就业,从提升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有力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维度抓就业,从直面急难愁盼问题、关联毕业生前途命运和家庭幸福的民生角度促就业,持续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不断深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新时代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就业局势总体稳定、稳中有升。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面临一定困难和挑战。从就业规模看,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未来一段时间,高校毕业生规模都将稳定在千万人以上;从供需匹配看,行业市场人才需求端与高等教育人才供给端存在一定错位,“有活没人干”和“有人没活干”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从就业能力看,新质生产力发展催生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从就业观念看,毕业生“求稳”心态明显,考研、考公、考编热度不减,“慢就业”“缓就业”等现象增多……
在看到困难和挑战的同时,也要坚定信心、看到促就业的有利因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挥有利因素,直面问题挑战,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需要回答的重大课题。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系统工程,全力以赴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既需要政府、高校、企业、毕业生同向发力,也需要全社会各领域、各方面加强协同,共同形成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良好局面。
增加岗位资源“供给量”。充足的岗位资源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前提。要开发更多有利于发挥所学所长的就业岗位,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一方面,要通过组织行为,在继续实施好“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传统基层就业项目的同时,围绕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等,发挥高校毕业生专业优势,深入挖掘开发基层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社会工作、司法辅助等就业机会,稳定高校毕业生政策性岗位规模。另一方面,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市场化社会化就业岗位,并通过“高频次”开展访企拓岗行动、“高质量”办好各类招聘会、“高精度”实施岗位推送计划等举措,最大限度满足高校毕业生就业需要。
提升人才供需“适配度”。供需匹配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要解决好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这一结构性就业矛盾,统筹抓好教育、培训和就业,动态调整高等教育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要增“加”育人资源,通过引进企业师资、共建实习基地、联合开发课程等形式,面向市场行业前沿有针对性地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要调“减”招生计划,把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的重要依据,重点布局市场需求旺、人才缺口大的学科专业,及时调整淘汰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学科专业。要倍“乘”协同效应,通过组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推进供需对接项目建设等,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放大“校政行企”合作模式协同效应。要消“除”能力短板,通过打造内外互补、专兼结合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强化大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提供个性化、精准化、便捷化的就业指导服务等暖心举措,全力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弘扬建功立业“主旋律”。就业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一环。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正确就业观,以择业新观念打开就业新天地,鼓励青年投身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深入“田间”上好国情教育课。要组织广大毕业生深入乡村基层、奔走田间地头,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亲身体验、座谈交流等方式,深刻认识国情社情民情,引导毕业生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走进“车间”上好企业认知课。要组织高校毕业生走进重点行业企业、区域发展龙头企业车间一线,了解行业发展前沿、感知工匠精神真谛,引导毕业生到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创业就业,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利用“课间”上好专业报国课。要利用第二课堂,设计一系列实践育人活动,用最鲜活的人物、最典型的事迹、最一线的场景讲活专业思政课,让广大毕业生“耳闻”“目见”“言传”“起行”,主动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之花。
唱响就业工作“大合唱”。高校毕业生就业需要形成工作合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就业当作民生头等大事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制度机制,增强工作合力。要压实“一把手”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摆上重要议程,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部署,分管负责同志要靠前指挥,适时开展就业工作督促检查,推动逐级落实就业工作责任。要强化“一盘棋”统筹,要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阶段性特点,前瞻设计好“就业促进周”“校园招聘月”等促就业行动,明确各阶段任务图、时间表、责任单,全面加强就业统筹。要坚持“一条心”推进,要充实高校就业工作机构和力量,构建全员参与就业工作格局,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良好氛围。
(作者熊程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李鹏飞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学技术发展院副院长)
《中国教育报》2024年07月19日第3版
【光明论坛】把人民满意作为检验教育改革的“试金石”
作者:李东明(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入学难不难,报名方不方便,手续好不好办,一直是教育领域群众热切关注的民生问题。回应民众关切,把一件件“难事”变成“简单事”,就是最直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前不久,湖南省召开高效办成教育入学“一件事”工作推进会,持续推动全省中小学入学在线报名从“多次办”到“一次办”转变,让入学申请更简单、报名材料更简化、审批过程更优化、结果反馈更快捷、办事体验更友好……从昔日的“难、繁、久”到如今的“零障碍、零证明、零跑路”,彰显了教育领域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成果,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教育满意度。
以满足人民需要为着力点,才能找准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突破口;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试金石”,就能让教育改革落地见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这一评价标准,是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教育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升老百姓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须始终将人民需要作为教育改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教育改革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困难、满足群众期待。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彰显教育改革的含金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及时研究和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为广大人民送出了实实在在的教育“红包”,一笔一画回答了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考卷”。在广西河池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孩子们彻底告别了爬“天梯”去上学的历史,也不用再为教科书、学杂费烦恼,寄宿生还能领到一定金额的生活费、吃上营养午餐;在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南站社区,配套项目江川小学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兴趣班,足球、绘画、跳舞等课程给山里娃的人生带来改变……教育改革含金量体现在家长的感言中、孩子们幸福洋溢的笑脸上,映照在城乡教育发展差距不断缩小、整体教育质量日益提升的成效里。
人民有所呼,教育改革就要有所应。群众满意既是检验教育改革成效的刻度尺,也是教育改革的指引方向。教育改革成功不成功,有没有效果,关键要看到底为人民群众办了多少实事,解决了多少困难,群众认可不认可、满意不满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有学上”“上好学”;改进办学管理模式,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加大对乡村教师的倾斜支持,持续改善教育基础设施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要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近年来,随着对校外培训机构乱象等问题的持续整改,群众“急难愁盼”的教育问题逐步解决,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越来越多,满意度也越来越高。
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改革,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自觉站在人民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切实做出一番能够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事,聚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教育问题,把各项改革举措放到实践中审视,以人民群众满意度来检验教育改革的成效,确保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保障人民拥有更多教育获得感,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获得更大释放。
时间新故相推一往无前,奋斗接续发力永不止步。深化教育改革,从教育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抓起,回应人民期待,满足人民需要,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教育问题,我们定能书写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改革“答卷”。
《光明日报》(2024年07月18日03版)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