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57卷,第1期

发布时间:2022-01-10 访问量:2034

新闻报道

关于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摘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

按照科学基金资助管理工作安排,现将2022年度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和2021年资助期满项目结题等工作的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一、项目申请

() 项目申请接收。

1. 2022年度集中接收申请的项目类型包括: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部分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外国学者研究基金项目、数学天元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和部分联合基金项目等。集中接收工作于32016时截止。

2. 上述项目类型以外的其他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委将另行公布指南。对于随时接收申请的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等,申请人应避开集中接收期提交申请。

(二)申请材料提交方式。

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继续全面实行无纸化申请。各类型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一律采用在线方式撰写。申请人应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并将有关证明信、推荐信和其他需要特别说明的材料,全部以电子扫描件上传。依托单位只需在线确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需报送纸质申请材料;项目获批准后,应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一并提交。签字盖章的信息须与电子申请书保持一致。

(三)申请人与主要参与者事项。

1. 申请人应认真阅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指南》、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21177号,以下简称《资金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于2022115日以后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系统),按照各类型项目申请书的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没有信息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

2. 科学基金项目资金管理方式分为包干制和预算制。2022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港澳)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实行经费包干制,申请人在项目申请时无需编制预算。其余类型项目实行预算制,申请人应当按照《资金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根据“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经济合理性”的基本原则,结合项目研究实际需要,认真如实编报项目预算。有多个单位共同承担一个项目的,项目申请人和合作研究单位的参与者应当分别编报项目预算,经所在单位审核后由项目申请人汇总编制。

3. 申请人填写主要参与者时不再列入学生,只需将参与项目的学生人数填入总人数统计表中。主要参与者个人简历信息采用与申请人相同的在线方式采集。申请人应当通过信息系统邀请主要参与者在线填写个人简历,并上传由信息系统自动生成的主要参与者PDF版个人简历文件。未按要求上传主要参与者个人简历的将无法提交项目申请。

4. 申请人及主要参与者均应使用唯一身份证件申请项目,曾经使用其他身份证件作为申请人或参与者获得过项目资助的,应当在申请书中说明。

5. 申请人应确保提供的电子邮箱畅通有效,以便项目评审工作结束后能够及时接收申请项目批准资助通知或不予资助通知,以及专家评审意见的相关信息,否则由此引起的法律后果由申请人自行承担。

(四)依托单位事项。

依托单位应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基金工作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依托单位科学基金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和资金管理办法及相关规定的要求组织申请工作,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核,并在规定时间内将申请材料报送自然科学基金委。具体要求如下:

1. 依托单位应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扭转“重申请、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切实提高项目申请质量,避免通过“全民动员”、下指标、发奖励和惩罚性激励等方式盲目追求项目申请数量。

2. 依托单位应提前从信息系统中下载《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项目申请承诺书》,由法定代表人亲笔签名并加盖依托单位公章后,将电子扫描件上传至信息系统(本年度只需上传一次)。依托单位完成上述承诺程序后方可申请项目。

3. 依托单位应在项目申请集中接收工作截止时间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务必在截止时间后24小时内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请依托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本单位项目申请书收取的截止时间。

二、项目结题

(一)项目负责人事项。

项目负责人应认真阅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研究成果管理办法》、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和资金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结题/成果报告》(以下简称结题/成果报告),并保证填报内容真实、数据准确,同时注意知识产权保护,不得出现国家《科学技术保密规定》中列举的属于国家科学技术秘密范围的内容;不得出现任何违反科技保密和科技安全规定的涉密信息、敏感信息。

1. 项目负责人登录信息系统,撰写结题/成果报告并将附件材料电子化后一并在线提交;待自然科学基金委审核通过后,项目负责人下载并打印最终PDF版本结题/成果报告,向依托单位提交签字后的纸质结题/成果报告原件(不含附件材料)。项目负责人应保证纸质结题/成果报告内容与审核通过后的电子版一致。

 2. 项目负责人应根据资金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决算表编制说明》的具体要求,会同科研、财务等部门及时清理账目与资产,如实编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决算表》,确保决算数据真实、准确,资金支出合法、有效。有多个单位共同承担一个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和合作研究单位的参与者应当分别编制项目决算,经所在单位审核后,由项目负责人汇总编制。

3. 项目负责人撰写结题/成果报告时,请不要将待发表或未标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和项目批准号等的论文列入结题/成果报告;不要直接复制论文内容作为结题/成果报告内容。

4. 自然科学基金委在准予项目结题之后,将在科学基金共享服务网(http://output.nsfc.gov.cn)及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https://www.nstrs.cn)上公布结题/成果报告全文。

5. 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参与者应按照自然科学基金委关于受资助项目论文开放获取的有关要求,将有关论文存储到信息系统。

(二)依托单位事项。

依托单位需先通过信息系统提交电子版结题材料,待自然科学基金委审核通过后,再报送纸质版结题材料。依托单位应按照《条例》等要求对结题材料进行审核,未按时报送结题材料的应结题项目,按逾期待结题处理,计入相应的限项申请范围,同时自然科学基金委将按照《条例》的有关规定对项目负责人和依托单位进行处理。具体要求如下:

依托单位应于202222416时前通过信息系统对结题材料进行审核并逐项确认,310日前将经单位签字盖章后的纸质结题/成果报告原件(一式一份)以及单位公函与结题项目清单等纸质结题材料,以邮寄方式报送至自然科学基金委,材料不完整的不予接收。

三、项目进展报告、年度管理报告和包干制管理规定

(一)项目进展报告。

项目负责人登录信息系统,在线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进展报告》(以下简称项目进展报告);依托单位按照《条例》及相关管理办法等要求,通过信息系统对项目进展报告进行审核,并于2022115日前逐项确认,无需提交纸质材料。对未按规定提交项目进展报告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二)年度管理报告。

依托单位通过信息系统在线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年度管理报告》(以下简称年度管理报告),于202241日—41516时期间提交电子材料,无需提交纸质材料。对未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年度管理报告的依托单位,将不予开放下年度的科学基金项目申请。

(三)包干制管理规定备案。

根据《资金管理办法》有关规定,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的依托单位应当制定项目经费包干制管理规定。依托单位应于202263016时前,将本单位制定的包干制管理规定报自然科学基金委备案;对于之前已完成备案但需要重新修订的,也应在上述截止时间之前完成修订工作并重新备案。具体备案流程将另行通知。

四、材料接收

(一)材料接收组负责统一接收依托单位送达或邮寄的结题材料,各局(室)及科学部不接收上述材料。自然科学基金委不接收个人直接报送和非依托单位报送的材料。

(二)材料接收组办公地点设在自然科学基金委行政楼101房间。

五、其他注意事项

(一)在填写论文等研究成果时,根据论文等发表时的真实情况规范列出所有作者署名,不再标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二)为保证依托单位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项目申请集中接收期内如果有依托单位发生单位名称变化的,应于202231日前提交变更申请。

(三)《指南》拟于20221月中旬在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公布。

(四)结题/成果报告等纸质材料建议双面打印并装订。

六、咨询与联系方式

https://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434/info82740.htm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2214

关于公布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注册审批结果的通告

(摘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

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共收到1279个单位注册申请,经审核共受理631个单位注册申请。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基金工作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注册管理实施细则》《关于受理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注册申请的通告》以及专家评审意见,自然科学基金委2021年第22次委务会议决定批准201个单位注册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

申请注册单位可于16日以后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网址https://isisn.nsfc.gov.cn)查询相关审批结果,自然科学基金委将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审批结果通知,发送使用的电子邮箱地址为report@pro.nsfc.gov.cn,发送时间为202216日-10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2214

AMS成功协办“湍流与非线性力学学术研讨会”——与力学工作者携手,建设更优更快的国际学术平台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20211227-28日,由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NM)和北京大学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LTCS)联合主办,Acta Mechanica Sinica (力学学报英文版,AMS)协办的“湍流与非线性力学学术研讨会”在力学所成功召开。AMS主编郑晓静院士应邀做报告介绍期刊情况,并对优秀论文和优秀审稿人进行表彰。线上线下超过1.1万人次参加了该阶段会议。

27日上午,AMS主编郑晓静院士在线上进行了题为“新起点、新高度——AMS汇报”的报告,通过AMS的昨天、今天、明天三个部分,与参会者一起回顾了AMS的创刊与发展历程,分享AMS的新举措及最新进展,并提出对AMS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展望。报告中,郑晓静院士强调了将AMS建成为世界一流的力学综合期刊的目标,重申“立足学科前沿,聚焦国家需求,服务力学学者,推动学科发展”的期刊战略方针,要通过四高——高效率运行、高质量审稿、高水平宣传、高速率增长——将AMS打造成为向国际学术界宣传力学及其相关学科最新研究成果,集展示、交流、合作、成长为一体的国际学术平台。

随后, AMS副主编中科院力学所何国威院士、北京大学王建祥教授分别为AMS优秀审稿人和优秀论文颁发荣誉证书,祝贺中科院力学所张吟研究员在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中被评为2021年度优秀审稿人和AMS论文“The spanwise spectra in wall-bounded turbulence(作者:王洪平、王士召、何国威,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在第六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中入选为力学学科唯一的优秀论文。他们代表了广大力学工作者对AMS的信任与支持。没有广大AMS作者对期刊的信任以及众多审稿专家为提升期刊质量付出的辛勤劳动,就没有AMS的进步与发展。

2021AMS变更为月刊发表,审稿周期从2020年的84天大幅缩短至39天,全年发表各类高质量文章共计147篇(较2020年提升37%),邀请院士等知名学者撰写特邀综述;极端力学、交叉力学等新设学科方向及Distinguish Young Scholar特设新专栏的发文占比高,其中极端力学方向的文章占比最高,占19%;通过丰富多样的宣传扩大期刊影响力。 2021年期刊影响因子预计将达到2.5,较2020年的1.975有显著提升。

展望未来,作为中国力学的旗舰期刊,我们坚信并期待AMS在编委会和编辑部的共同努力下,在始终支持期刊发展的作者、审者和读者的关心支持下,再接再厉,向世界一流期刊迈进。

学术会议

Workshop on Structural Integrity of Additively Manufactured Materials - SIAMM22

Workshop on Structural Integrity of Additively Manufactured Materials

Hotel Continental Brno

Brno, Czech Republic, 4th -5th February 2022 & online

Participation in the Workshop is free (a limited number of places is available)

Book of Abstracts, journal publication, lunches, and Coffee breaks are included!

For registration and further info, please visit the Workshop's website or fill the online form

Authors of selected presentations will be invited to submit their papers to a Special Issue of the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MST, Springer, IF 1.7134) 

The general aim of the workshop is to promote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and share the current knowledge on the structural integrity of additively manufactured materials and the related disciplines. Of particular interest i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the AM printing conditions and parameters on the final reliability and safety of AM materials, especially those to be used in load-bearing applications.

The workshop is open to any contribution addressing the problem of characterizing AM materials for traditional as well as for advanced applications in a broad range of technological fields such as biomechanics, electronics, engineered materials, metamaterials, etc.

Presentations addressing the following topics are particularly welcome:

- AM and 3D printing technology

- Fatigue of AM materials

- Simulation of AM processes

- Structural integrity assessment of AM materials

- Testing of AM materials

- Theoretical and numerical models for AM materials

 

 AttachmentLeaflet SIAMM22- 4-5 Feb 2022.pdf

 

招生招聘

 

Ph.D. position in Topology optimization of frame structures under dynamic loads

Ph.D. opportunity

Topology optimization

structural dynamic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enter at the Faculty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zech Technical University in Prague invites applications for Ph.D. candidates interested in cross-disciplinary research between structural dynamics and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The candidate's research activities will focus on developing theoretically-supported algorithms for topology optimization of frame structures, using the techniques of polynomial matrix inequalities as pioneered by Tyburec and co-workers. Therefore, the position is particularly suitable for researchers with a strong mathematical aptitude and interest in structural mechanics.

During their studies, the candidate will be embedded in a team of applied mathematicians and mechanicians involving Jakub Mareček, Vyacheslav Kungurtsev, Didier Henrion, Michal Kočvara, Jiří Outrata, Marek Tyburec, and myself. Full details on the opening are available at https://euraxess.ec.europa.eu/jobs/718827.

 

Postdoc openings in metal 3D printing at Tsinghua University

 

 

We have 2-4 postdoc openings in the field of lase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of metals at Tsinghua University. The candidates are required to have expertise in synchrotron x-ray techs, metal additive manufacturing, electron microscopy (TEM/SEM), grain growth, phase transformation, or micromechanics. This is a two-year appointment with the possibility of renewal. See more information here (in Chinese): https://lnkd.in/gaB2t_J6. Welcome your application and feel free to pass the information!

 

 

 

 

 

 

 

学术期刊

 

《工程力学》

2022年第1

工程结构混合试验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吴斌, 王贞, 许国山, 杨格, 王涛, 潘天林, 宁西占, 周惠蒙, 王尚长

运动方程自适应步长求解的高性能Galerkin时程单元初探

袁驷袁全

基于粘结-滑移的FRP筋钢纤维轻骨料混凝土梁裂缝宽度计算方法

孙艺嘉吴涛刘喜

地下空间结构对邻近地上结构地震反应影响振动台实验

程业潘旦光陈清军付相球李雪菊

高超声速稀薄流场AUSM分裂式DSMC-IP方法研究

许啸马新建张军沈妍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固体力学学报

应用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

 

 

 

 

网络精华:

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我国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

(摘自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6日电(记者胡喆)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我国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基础前沿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成果,国际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人工合成淀粉;战略高技术取得新进展,“天问一号”开启火星之旅,“羲和号”实现太阳探测零的突破,神舟十三号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海斗一号”全海深潜水器打破多项世界纪录……

16日,2022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北京以视频形式召开,总结2021年科技工作,部署2022年重点任务。

会议指出,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国科技界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推动各项任务扎实落地,科技创新在防控疫情、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保障国家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工作报告中表示,2022年科技工作要坚持“四个面向”,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以狠抓科技政策扎实落地为主题,以科改三年攻坚方案为主线,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转变作风、深化改革,做好统筹协调,着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着力加强基础研究,着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着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着力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着力扩大开放合作,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发挥科技对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支撑作用。

据介绍,2022年科技部将重点抓好十方面工作:一是全面推动科技规划任务落实,更好发挥战略导向作用。二是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三是推动国家实验室体系有效运行,发挥战略科技力量引领作用。四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五是加快科技攻关和成果应用,支撑引领稳增长和民生改善。六是实施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七是高水平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打造一批创新策源地和增长极。八是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优化科技创新生态。九是聚焦战略人才力量,加大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力度。十是拓展科技合作开放方式,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新版科技进步法来了!这些重大变化和科研人员息息相关

(摘自科技日报微信公众号)

作为我国科技领域的基本法,施行28年后,科学技术进步法(以下简称科技进步法)第二次修订宣告完成,于202211日正式施行。

记者了解到,修订后的科学技术进步法共十二章一百一十七条,包括总则、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企业科技创新、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科学技术人员、区域科技创新、国际科学技术合作等章。

“本次修订通过新增设立单独章节的方式,重点从基础研究、区域科技创新、国际科技合作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全面升级我国科技治理体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肖尤丹说,新版科技进步法不仅将党和国家的创新论断和创新战略固化为法律规定,如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等写入法律。同时,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调整为科技进步法的制度主线,在总则部分新增创新体系建设专门条款。

基础研究单列成章 高质量发展更需打牢“地基”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修订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以及减轻科研人员事务性负担。

“将基础研究单独成章,反映了我国科技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战略需求。”作为科技进步法起草组的核心成员,科技部科技人才交流开发服务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陈宝明坦言,我国步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但基础研究短板日益明显,越来越多的科技发展前沿领域或“无人区”探索,需要强大的基础研究支撑,我们亟待补齐科技创新链条中的源头短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吕薇则抛出数据说话:长期以来,我国基础研究投入长期徘徊在5%左右,2020年提升到6%。与发达创新型国家基础研究投入占15%-20%相比,差距较大。

陈宝明剖析称,通过立法,主要解决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基础研究发展不全面、支持基础研究机制不稳定、基础研究人才不足,以及相关评价、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设立基础研究专章,体现了新时期推进高质量发展、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的要求。”吕薇解释说,修订后的科技进步法加强了基础研究的规划和部署,推动基础研究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有机结合;鼓励基础研究主体多元化,特别强调高等学校要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和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增强基础研究自主布局能力;基础研究投入机制,主要以国家财政为主给予稳定支持,并强调自然科学基金在支持基础研究中的作用。同时,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投入,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占研发支出的比重。

在肖尤丹看来,新版科技进步法将基础研究单独成章并置于第二章的位置,并不是简单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按照线性的创新逻辑割裂开来,而是彰显了科技立法整体思路从“以技术为主”回归“以人为本”。

增加应用研究论述 力促科技成果转化

针对备受关注的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大修后的科技进步法又有什么新提法,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以下简称科技成果转化法)又是怎样的关系?

对此,陈宝明解释说,科技进步法是科技领域的基本法,包含了科技创新的全链条;而科技成果转化法是专门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进行规范和促进的法律。

“修订后的科技进步法大幅增加了关于应用研究的法律规定,提出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成果转化融通发展,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等。”陈宝明说,这些都是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具体到成果转化,陈宝明则认为,科技进步法与科技成果转化法是相衔接的。“推进知识产权归属和权益分配机制改革要求,以及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活动的奖酬金提取,都按照科技成果转化有关规定执行。”他说,这些条款都将最新的改革实践上升为法律,有利于深入推进成果转化工作。

肖尤丹认为,修改后的科技进步法,将“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设为专门章节,弥补了技术攻关组织与保障的法律制度空白,并且,将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写入法律之中。

减负激励保障同步推 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修订后的科技进步法特别提到,减轻科学技术人员项目申报、材料报送、经费报销等方面的负担,保障科学技术人员科研时间。不仅如此,国家还鼓励科学技术人员自由探索、勇于承担风险,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减轻科研人员事务性负担成为推进科技创新的基本要求。通过立法简除烦苛、保障科研时间,不仅为科研人员开展科研活动提供基本保障,也为相关政策实施提供法律依据,便于进一步明确要求、保障实施。”陈宝明直言,如果科研人员不能将主要时间、主要精力用于科研,即便再加大投入、提高激励等,这些举措也都将是无效的。

对此,吕薇深有感触地说,新版科技进步法将近些年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的好经验好做法上升为法律,如简化各种管理流程和手续,减少科研人员不必要的负担。同时,也提出了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和原则,落实还有待进一步细化。

在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的同时,修订后的科技进步法也建立了激励机制、保护机制和约束机制。

“一方面,国家鼓励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企业等采取股权、期权、分红等方式激励科学技术人员。”吕薇说,另一方面,为了保护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动性和自由探索积极性,规定禁止以任何方式和手段不公正对待科学技术人员及其科技成果,并建立勤勉尽责的免责机制。

陈宝明认为,对于科学技术人员来说,激励和权益保护是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通过激励,使科学技术人员贡献越多、收益越大,建立正反馈机制,不仅促进科学技术人员提高科技创新积极性,更是对其做出贡献后的权益保护。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由于在现代科技管理体制下,很多权利的行使应充分尊重单位自主权,但也可能致使科学技术人员受到利用职权而产生的打压、排挤、刁难等。”陈宝明表示,从法律上来说,在尊重科学技术人员自主权的同时,防止他们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不但是对科学技术人员的权益保护,也是对单位自主权的一个制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