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58卷,第6期

发布时间:2022-06-25 访问量:2128

新闻报道

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开沅讲坛开幕式暨首场学术报告会成功举办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2022610日上午,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开沅讲坛暨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兰州大学力学学科)系列活动开幕式成功举办。开幕式暨首场学术报告会在兰州大学城关校区设立主会场,在兰州大学榆中校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西北工业大学设立分会场,800余名师生线下参加了会议。同时还采用网上直播平台向全国推送,系统显示有6700多人线上参加了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王记增教授主持。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郑晓静院士代表中国力学学会致辞,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院长黄宁教授代表承办单位致辞,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兰州大学力学学科负责人周又和院士代表兰州大学力学学科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致辞。会议邀请国际著名计算力学家、美国辛辛那大学刘桂荣教授作首场报告。

郑晓静院士在致辞中对开沅讲坛升格到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和经中国力学学会推荐、兰州大学力学学科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表示热烈祝贺,对刘桂荣教授应邀作首场学术报告以及他长期以来对国内力学事业的关心与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在简要介绍了刘桂荣教授在计算力学领域的开拓性贡献后,郑晓静院士高度肯定了首场报告会以计算力学为主题来推进力学发展的主旨,指出计算力学作为力学学科的重要分支与研究范式,对力学学科的自身发展、对其他学科的辐射以及对工程应用的支撑引领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后,她肯定开沅讲坛系列学术活动意义深远、内涵丰富,相信广大力学工作者能够通过这一学术交流平台获得满满的收益。

黄宁教授代表承办单位在致辞中首先简要介绍了兰州大学力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绩,对中国力学学会及学界的长期关怀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表示,学院将以承办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开沅讲坛暨兰州大学力学学科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系列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引导青年学者传承和发扬以叶开沅先生、周又和院士、郑晓静院士为代表的兰大力学学者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提升开展科学研究与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最后,他代表学院对刘桂荣教授应邀作首场学术报告表示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

周又和院士在致辞中特别感谢中国力学学会以及广大力学前辈与同仁的长期大力支持,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继续关心、指导和支持兰州大学力学学科的发展。随后,他简要回顾了兰州大学力学学科自叶开沅先生开创后的奋斗历程、学科当前在超导固体力学、风沙环境力学、高性能非线性定量求解方法以及大型科学仪器研制等科学前沿与国家重大需求中所开展的一系列特色研究工作。最后,周又和院士对刘桂荣教授在兰州大学力学学科计算力学方向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方面所给予的指导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对其作开沅讲坛升格后的首场学术报告表示热烈的欢迎。

随后,刘桂荣教授以《Smoothed Finite Element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为题作了100分钟的学术报告。在报告中,他结合自身多年来开展计算方法科学研究的经历与体会,深入浅出地系统介绍了目前计算力学面临的挑战、可能的发展方向与突破途径以及他本人与研究团队为开创这一前沿研究所做出的大量尝试与努力,包括光滑有限元的发展背景与动机、技术途径、特色与优势以及应用拓展等。刘桂荣教授的学术报告高度概括了计算力学的前沿现状、发展需求和成功应用的典型例子,不仅含有提升固体力学计算有效性的判断方式,而且还成功地拓展到流体力学和生物力学等领域难以实现的典型例子。他用生动直观和简练朴素的语言介绍将这一高度数学化的问题讲解的清晰明了,使听众享受到了一次难得的科学家如何开创新研究、追求完美的学术盛宴和科学家精神教育。

报告结束时,已是刘桂荣教授所在美国的深夜,面对参会人员的踊跃提问,刘教授仍一一作答,全程持续两个半小时。

随后,在主会场,周又和院士对现场240多名师生,就这次学术活动给予了简要总结。他指出,刘桂荣教授的报告内涵丰富,研究工作为计算力学的前沿,探索拓展出了一条很好的新途径,成果丰硕,所建立的定量求解方法无论在准确性和效率方面,还是在向纵深与更大领域拓展方面均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同时,刘桂荣教授的讲解内容和讲解方式,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今后,我们将通过开沅讲坛这一平台,邀请更多著名学者来指导我们的工作,以促进我们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以胸怀祖国、崇尚科学、开拓进取、时不我待的科学家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来推动和提升我们的工作。最后,周又和院士热切期盼大家能勤于思考、勇于发现、敢于挑战和善于突破,为提升个人能力、推动科学研究及学科发展、乃至促进国家科技进步而不懈努力奋斗。

背景介绍:

开沅讲坛简介:

开沅讲坛是为了纪念我国著名固体力学科学家与教育家、兰州大学力学学科创始人叶开沅先生而创办,取自上善若水、源远流长之意,也涵盖了叶开沅先生的名字,旨在通过邀请国内外著名力学学者就学术前沿的创新思想、方法、技术与成果等开展学术交流,来引导青年学者传承和弘扬老一辈力学科学家追求真理、服务国家、造福社会的科学家精神和提升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与本领。在此基础上,经兰州大学力学学科申报、中国力学学会推荐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七部委组织认定,兰州大学力学学科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20225月获批入选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开沅讲坛原在郑晓静院士提议下由兰州大学湍流颗粒研究中心发起并主办,其后兰州大学超导力学研究院加入,已主办15讲。现经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周又和院士提议,并报中国力学学会批准,从本讲开始,开沅讲坛将改由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和兰州大学力学学科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共同承办,讲坛序列号顺延。

兰州大学力学学科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530日,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联合公布了2022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单,兰州大学力学学科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成为甘肃省唯一入选基地,建设期至2026年。

力学学科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建设依托于兰州大学、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甘肃民勤野外观测台站等。旨在弘扬以叶开沅先生、周又和院士、郑晓静院士等科学家和科研团队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核的科学家精神,以期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

 

 

 

中国力学学会关于开展第七届中国科协

优秀科技论文遴选工作的通知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各位专家、各相关学会及期刊编辑部:

为加快推进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引导更多优秀成果在我国科技期刊首发,更好支撑科技自立自强,按照《第七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实施方案》要求,中国力学学会负责组建数理化与交叉学科领域论文推荐专家库及论文评审专家。

一、目标任务

围绕简称创新型国家的总体部署,充分发挥全国学会和相关机构的学术优势和专业优势,遴选推介发表在我国正式出版的科技期刊上,且在国际学术界有影响、在科技前沿有突破和建树、对原始创新有引领作用、对国家经济社会建设有重大贡献的优秀论文,从源头上推动我国期刊质量的提升,维护我国科技期刊的成果首发权,掌握学术评价主导权,进而提升我国在国际科技界面的话语权,更好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广大科技工作者。

 

二、实施原则

(一)统筹安排,分类实施

根据中国科协统一部署,确定总体遴选原则和流程。中国力学学会作为数理化与交叉学科牵头单位,负责结合学科实际分领域初选推荐候选论文,经中国科协终审认定后统一向社会发布。

(二)价值导向,综合评价

以论文的学术贡献为主要标准,综合考虑文献计量指标和同行评议情况,确保遴选质量,宁缺毋滥。提倡各牵头单位充分发挥学术和专业优势,结合学科特点,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遴选原则,避免唯文献计量指标论。

(三)公平推荐,公正遴选

牵头单位邀请权威专家学者担任论文推荐专家,对本学科领域发表在正式出版具有国内统一刊号(CN)的中国科技期刊上的优秀论文进行自主实名推荐,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流程组织对推荐论文的评议和遴选,充分体现权威性、公正性和公信力。

(四)激励创新,示范引导

加强对优秀论文的推介和宣传,充分发挥优秀论文的示范引导作用,鼓励科技工作者多出科研精品和研究成果,引导更多优秀科研成果在国内期刊发表。

 

三、论文遴选

(一)论文类别

1.基础研究论文

应具有重要创新价值、能够开拓和引领学科发展。

2.应用研究论文

应具有巨大应用价值、能够破解所在领域工程与技术难题。

3. 综述型论文

应反映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情报学价值。

其中,综述论文占比不超过10%,应用研究论文占比原则上不低于20%。综述论文和基础研究论文定量引用数据原则上不低于同年度同学科的前10%。如确需遴选引用数据低于前10%的综述论文或基础研究论文,须对成果的创新性、重要价值进行详细阐述。

(二)遴选范围

201811日(含)起至今,发表在具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的科技期刊上的优秀论文(不包括在增刊上发表的论文),往届已入选论文不重复入选。

 

四、组织机构

(一)主办单位

中国科协作为主办单位,负责对遴选活动进行统一部署,提出总体实施方案,确定学科集群划分、名额分配和优秀论文遴选的参考指标体系。

(二)承办单位

数理化与交叉学科集群由中国力学学会牵头承办遴选工作。采取申报择优方式确定,负责制定本学科集群论文参评条件、遴选标准和指标体系。

(三)相关单位

中国数学会、中国物理学会、中国化学会、中国晶体学会、中国光学学会、中国声学会、中国运筹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和各期刊编辑部等。

(四)技术支持单位

论文遴选活动由科技期刊文献计量专业第三方机构作为技术支持单位,并承担论文遴选的事务性工作。

 

五、遴选程序

遴选工作分为论文推荐、各学科集群遴选、终审认定、结果发布等步骤进行。

(一)论文推荐

中国力学学会牵头相关单位邀请符合条件的专家作为论文推荐专家各学科集群牵头单位组建不少于200人的论文推荐专家库,以背对背方式推荐优秀论文,每位专家限推荐1篇论文。各集群推荐专家须确保覆盖本集群所有学科,专家构成须包括:学科专家;具有丰富出版经验的国际、国内期刊主编或编委;国际或国内相关学会、学术机构骨干力量;其他有关专家。此外,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自动取得推荐资格,每刊可选送2位编委会成员进入推荐专家库,推荐本刊2篇优秀论文参评。各集群论文推荐专家名单需报中国科协进行资格审查,审查合格的专家方可参与论文推荐。推荐时均应注明论文类型、推荐理由并署实名。

(二)组织遴选

中国力学学会邀请本学科领域权威专家,组建不少于15人的评审专家委员会,对本学科集群推荐论文进行评审,遴选10篇优秀论文,面向社会公示5个工作日,明确无异议后,上报中国科协。评审专家应严格遵循回避原则,论文推荐专家、被推荐论文作者不能担任评审专家。

(三)终审认定

中国科协组建不少于13人的终审专家委员会,对各学科集群遴选结果进行终审,产生本年度拟入选优秀论文名单。终审专家委员会由每个学科集群推荐专家1名,另由中国科协邀请未参与学科集群推荐评审工作的权威专家3—5名。

(四)结果发布

中国科协通过官方网站对本年度拟入选优秀论文名单进行集中公示,确认无异议后,正式下发文件公布遴选结果,向优秀论文作者、编辑颁发入选证书。

 

六、活动宣传

(一)通过中国科协官网、公文发布系统,今日科协、学会服务365等发布遴选通知,推送各全国学会和科技期刊编辑部。

(二)在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工作平台公布各学科集群牵头单位联系方式,按照学科集群设置滚动条区域,对推荐的论文名称及推荐理由进行动态展示,公示各集群推荐论文。

(三)中国科协以适当方式对入选论文进行集中推介,通过国内主流媒体、网络平台及国际知名学术平台进行双语传播。

 

七、联系方式

联系人:郭丽雅

联系电话:010-62637035

电子邮箱:guoliya@catam.org.cn

 

中国力学学会

二〇二二年六月二十三日

 

附件1“第七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论文类别及遴选范围

附件2“第七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专家条件

附件3“第七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推荐专家回执

 

 

 

关于发布湍流结构的生成演化及作用机理重大研究计划

2022年度项目指南的通告

(摘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

 

国科金发计〔20222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现发布湍流结构的生成演化及作用机理重大研究计划2022年度项目指南,请申请人及依托单位按项目指南中所述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申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22613

 

湍流结构的生成演化及作用机理重大研究计划

2022年度项目指南

湍流结构的生成演化及作用机理重大研究计划以航空、航天、航海、大气环境等领域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湍流相关学科发展为牵引,以建立湍流结构动力学理论体系为核心,通过在数值计算方法、实验测量技术和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方面的不断创新,具体针对湍流结构的生成和演化以及在多种条件下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本重大研究计划注重物理机理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相结合,提倡概念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创新,探索颠覆性的原始创新思想,发展高精度的数值计算方法和精细的实验测量技术,揭示湍流结构的生成、演化和相互作用机理;基于湍流结构的时空演化特性,发展时空精准的湍流模式理论和模型;开展湍流模式理论和模型的综合验证,实现重大工程应用中湍流阻力、热流率和湍流噪声的准确预测和调控。在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中获得原始创新结果,为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重大运载装备的研制及大气环境治理等重要工程领域提供科学理论与方法。

一、科学目标

本重大研究计划以在提出新概念、发展新理论、建立新方法和突破新技术等方面获得原始创新成果为目标,解决国家重大工程应用中的若干关键湍流基础难题,从而为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相关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支撑。在湍流基础研究领域聚集和培养一支国际前沿、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队伍,促进湍流研究领域若干个跨学科基础研究平台的形成,推进我国复杂湍流问题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研究的发展,形成湍流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中国学派。本重大研究计划拟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突破:

(一)在新概念方面,提出基于结构的湍流研究新概念,探索颠覆性的原始创新思想。

(二)在新理论方面,提出基于结构基元的湍流理论和基于时空耦合和物理约束等的湍流模型。

(三)在新方法方面,给出基于拉格朗日观点的湍流结构表征方法,以及近壁三维湍流结构时空解析、精确、高效的计算和实验测量方法。

(四)在新技术方面,围绕流动控制及减阻、热防护和降噪技术,提出基于湍流结构的应用设计理念,提高湍流应用软件准确度及实用性。

二、核心科学问题

(一)多种条件下湍流结构的生成动力学。

从湍流结构生成的观点研究湍流转捩,突破现有稳定性理论的框架,提出基于湍流结构生成动力学的转捩理论。

(二)湍流结构演化的时空多尺度动力学。

从时空耦合的角度研究湍流结构的演化,突破湍流能量级串过程的理论框架,发展基于时空多尺度动力学的湍流理论、计算方法及实验技术。

(三)湍流结构对力热声输运的作用机制和控制原理。

从精细描述湍流结构的角度,研究湍流结构对力热声产生和输运的作用机制,突破传统涡粘模式的框架,实现对阻力、热流和流动噪声的准确预测和控制。

三、2022年度资助研究方向

2022年度本重大研究计划以培育项目重点支持项目的形式予以资助,在要求和资助强度上有所不同。对探索性强、选题新颖的申请将以培育项目方式予以资助;对具有原创性、有一定工作积累、有望取得重要突破的申请将以重点支持项目的方式予以资助。鼓励来自力学、数学、物理、大气、海洋、工程热物理和信息等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队伍共同参与申请。拟资助以下方向:

(一)复杂湍流结构的生成及演化。

发展转捩、分离流的先进理论与湍流预测模型;研究旋转条件下的流动转捩、分离和再层流化的机理和预测模型;探讨壁面曲率对旋转流动转捩过程的影响,发展考虑系统旋转和壁面曲率效应的流动转捩理论;基于欧拉/拉格朗日方法,研究高超声速壁湍流结构的生成机理及演化特征;研究不同扰动形式(如粗糙度、尾迹扰动等因素)对边界层转捩过程和位置的影响规律,建立相关理论;研究极端条件下流体界面增长及湍流混合理论;开展多物质界面不稳定性和湍流混合流动结构的生成机理和低维简化模型研究。

(二)湍流结构演化的时空多尺度相互作用。

发展两相湍流动力学与运动学的统一模型,研究气泡和颗粒等与湍流结构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典型飞行器内外流激波-湍流、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机理;建立时空多尺度的湍流预测模型;研究考虑可压缩性效应的湍流混合预测模型;建立基于湍流结构时空演化的统计和模式理论;发展湍流拟序结构的动力学模型,揭示近壁湍流结构的自维持机制;建立湍流结构时空演化的降维模型;研究湍流结构与非定常动边界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其演化规律。

(三)湍流结构对力、热、声的作用机制。

发展壁流动的转捩与湍流减阻的主、被动控制方法;研究基于湍流结构和机器学习的湍流流动分离控制方法;探究非定常动边界在湍流中产生推力和升力的机制及相关的稳定性控制方法;研究多尺度湍流结构在传热、传质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研究高速飞行器气动热的产生机理,以及湍流结构与气动热的相互作用机制;发展湍流与复杂边界相互作用致声的数学理论,研究湍流噪声致声机理与理论指导的优化控制方法;开展空化多尺度流动结构流致噪声和空蚀的机理与建模研究。

(四)湍流高精度的计算方法和高解析度的实验技术。

发展近壁流动的高分辨率显示和精细测量技术;发展湍流边界层结构和高超声速边界层气动热的高精度实验测量方法和技术;研究湍流流动结构及多物理参数场的同步测试与实验方法;发展旋转系统中流动转捩的高精度数值模拟方法及实验测量方法;发展近壁流动转捩的高精度计算方法;发展转捩、分离流的高精度数值模拟方法;发展极端条件下多相湍流的高精度数值方法;发展湍流结构演化及湍流噪声的高精度超大规模计算技术;发展高速流中气动热预测的高精度数值方法。

四、项目遴选的基本原则

为确保实现总体目标,本重大研究计划要求:

(一)研究内容必须符合本指南要求。

(二)鼓励开展前沿领域探索性研究,优先支持具有原创性的湍流结构生成演化机理和湍流模式/模型的新概念、新理论、新体系、新方法的研究。

(三)鼓励多学科实质性交叉合作研究,注重理论与实验的有机结合。

(四)鼓励和优先支持具有实质性国际合作的研究。

(五)注意与面向发动机的湍流燃烧基础研究重大研究计划研究内容的区别。

五、2022年度资助计划

2022年度拟资助培育项目6项,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约1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311-20251231;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6项,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约3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311日至20251231

六、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执行《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限项申请规定的相关要求。

(三)申请注意事项。

1.申请书提交时间为2022721日-72816时。

2.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并执行本项目指南、《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和《关于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中相关要求。

2)本重大研究计划将紧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对多学科相关研究进行战略性的方向引导和优势整合,成为一个项目集群。申请人应根据本重大研究计划拟解决的核心科学问题和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经费等。

3)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研究计划,亚类说明选择重点支持项目培育项目,附注说明选择湍流结构的生成演化及作用机理。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

培育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

4)申请人应当按照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中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的填报说明与撰写提纲要求在线填写和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申请书须具有明确的关键科学问题,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突破,并应论述与本指南最接近的科学问题的关系,以及对解决核心科学问题和实现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目标的贡献。

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重大研究计划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报告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3. 依托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完成依托单位承诺、组织申请以及审核申请材料等工作。在202272816时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并于72916时前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

4. 其他注意事项。

1)为实现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科学目标和多学科集成,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项目执行过程中应关注与本重大研究计划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

2)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促进项目群的形成和多学科交叉与集成,本重大研究计划将每年举办1次资助项目的年度学术交流会,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有义务参加本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和管理工作组所组织的上述学术交流活动。

(四)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物理科学部力学科学处

联系人:雷天刚

联系电话:010-62327178

 

 

 

学术会议

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M固体微结构的

多尺度构筑——力学与制造专题研讨会

IUTAM symposium on “Multiscale architecting of microstructures of solids: mechanics and manufacture (MAMS-MM)”

2022626日至28日,北京

 

固体微结构的多尺度构筑已成为力学、材料和应用物理等学科的一个主要研究领域。近年来,随着固体微结构材料的广泛应用,人们越来越关注具有优越力学性能的固体微结构材料的设计与高效实现。目前,这一领域尚有许多基本问题亟待通过实验、理论分析和建模计算等研究来解决。为了更好地推动固体微结构多尺度构筑领域的研究,我们将于2022626日至28日举办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M固体微结构的多尺度构筑——力学与制造专题研讨会(会议官网:https://iutam2022-mams-mm.casconf.cn/)。本次研讨会旨在促进讨论如何通过多尺度的架构设计和相应的制造策略来定制固体材料的力学行为,以实现具有预期性能和功能的先进结构。研讨会将为全世界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一个展示最新研究成果、分享见解的交流平台,并促进与先进固体微结构材料生产与应用相关的工业技术的发展。

会议详情见击链接

 

 

 

关于数据驱动的非线性和随机动力学与控制研讨会

14个会议延期举办的通知

鉴于近期疫情防控的形势,为保障与会代表的身体健康,计划于6月、7月份召开的数据驱动的非线性和随机动力学与控制专题研讨会等14个会议将延期举办,会议具体安排请关注学会官网和微信公众平台相关通知。

由此给各位代表带来的不便,我们深表歉意,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1.png

 

 

 

招生招聘

Postdoc openings in mechanics of advanced lightweight functional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Postdoctoral positions are immediately available in the Department of Schoo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First Class Academic Discipline) at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in Dr. Li research group. Dr. L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theoretical, experimental, and computational studies on the mechanics of advanced lightweight functional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The candidates are required to have expertise in one of the following areas:

1.    Impact mechanics;

2.    Failure of composite materials;

3.    Mechanics of architected lightweight materials;

4.    Wave propagation and mechanical metamaterials;

5.    Mechanics of soft materials;

6.    Noise and vibration reduction;

7.    Additive manufacturing.

The annual salary varies from 250,000 to 400,000 CNY depending on the experience and qualification of the candidate.

Interested applications are welcome to send detailed CV to Dr. Li at mailto:jianli1@csu.edu.cn. More details about the PI can be found at

Google cholar: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user=4Kfu5p8AAAAJ&hl=en

Doi: https://orcid.org/0000-0002-0492-7263

https://faculty.csu.edu.cn/lijian123456/zh_CN;

 

 

 

Postdoc vacancy (1.5 years) on topology optimization

of electrical machines

Over the past years, UGent-MMS has developed a stand-alone topology optimization code fo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applications. The topology optimization software can deal with thermo-mechanical coupled problems, combined with multi-material selection. Such features are not available in any commercial topology optimization code.
The code can also deal with large industrial optimization problems, with millions degrees of freedom in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s.

The next step is to extend the topology optimization code towards multi-physics applications, in particula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in electrical machines. The purpose of this postdoctoral research is to develop topology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for electromagnetic problems into the existing UGent-MMS topology optimization software. This requires an advanced knowledge of Python programming, topology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and electromagnetic simulations. The candidate will closely work together with the senior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who developed and is still developing the UGent-MMS topology optimization software.

Only candidates with a PhD degree i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Electrical Engineering or similar should apply.

More information can be found on:

https://composites.ugent.be/PhD_job_vacancies_PhD_job_positions_composites.html

 

 

学术期刊

《计算力学学报》

 2022年第2

 

基于二次型性能指标定轴转动板减振拓扑优化

张君茹,程耿东

考虑瞬态效应的承载隔热多功能结构拓扑优化

吴书豪,张永存,刘书田

局部约束阻尼开口柱壳的减振分析及优化

赵冬艳,王怿磊,石慧荣

基于遗传算法的温差发电系统模块布局优化设计

冯一芒,孔德奎,毕世权,崔浩,张永存

环境温度影响下基于支持向量机与强化飞蛾扑火优化算法的结构稀疏损伤识别

雷勇志,黄民水,顾箭峰,杨雨厚,舒国明

 

 

 

网络精华

中国科协推出以科创促就业8项举措

(摘自中国科协)

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科协科创促就业八项举措》的通知

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汇聚科协系统合力助力高水平创业就业,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中国科协制定以科创促就业八项举措。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中国科协办公厅

2022622

 

中国科协科创促就业八项举措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发挥科技创新在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就业新引擎中的源头作用,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中国科协制定以科创促就业八项举措。

一、导入技术资源拓展就业新空间

实施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专项,面向“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每年开展150场以上“科创中国”系列技术路演活动,征集10000项以上科技成果产业化方案,促成500项以上成果转化项目落实落地,增强试点城市产业竞争位势,增强地方产业对高水平就业的吸纳能力。

开展企业技术问题征集活动,建立“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企业技术需求凝练服务机制,为企业技术改造、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提供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绿色低碳转型,提升企业创新实力和就业承载能力。

完善“科创中国”平台技术服务与交易流程,批量化、标准化开展企业技术问题解析、科技成果综合评价等“一站式”服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孵化创新项目,催生高增长市场主体,以科技创业带动新就业。

二、加注科技含量提升就业质量

支持全国学会积极参与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围绕智能制造、碳中和、检验检测等领域每年开展40场技术转移转化培训和技术经理人研修,提升技术经理人职业资格水平。针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重点产业“紧急缺”岗位需求,引导各级科协组织统筹全国学会及地方专家资源,开办专业技能培训课程,培育高技能专门人才。

优化“科创中国”科技服务团示范项目任务设计,将重点产业领域技术培训纳入产业科技服务团实施任务,将区域特色产业领域技术培训纳入区域科技服务团实施任务,将知识产权、技术交易等专业培训纳入专业科技服务团实施任务,规模化提升就业培训水平。

结合就业市场及劳动者需求,组织专家研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系列培训课程,面向基层适龄就业青年开展线上培训,服务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对接高校孵化载体、创业学院,共享企业云课堂、创业培训慕课等优质课程,联合开设就业公益直播课。

三、精准对接需求做实就业服务

汇总“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重点产业人才需求,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岗位需求库,面向重点群体定向推送,促进科技工作者及相关就业人员精准就业。

增设“科创中国”平台及各地分站就业服务模块,联合“链主”企业、全国学会和地方,布局一批平台协作站点,深度对接各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社会化职业发展平台就业资源,及时发布就业岗位、求职意向信息,提供就业供需信息对接服务。

通过“科创中国”联合体等搭建企业、高校、院所、金融机构、产业园区之间的组织桥梁和纽带,促进跨界主体之间高效分发共享创业就业相关政策和信息,鼓励各级科协组织围绕就业重点领域、重点群体,灵活推动建立新型协同组织,畅通创业就业渠道。

四、推动产教融合服务大学生创业就业

组织千家企业科协对接千家高校科协行动,建立地方科协、高校科协、企业科协联动协调机制,支持同一属地企业和高校科协联合召开应届毕业生就业对接会,定期面向企业和高校双向推送就业供需信息。

开展“科创中国”创新基地遴选工作,依托基地定期接收大学生实习、实训,助力产教融合、产训结合,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联合企业、科研院所和专业机构组建就业导师团,深入高校创业实践教育中心,提供就业指导。

发挥“科创中国”开源联合体作用,组织开源社区、开源基金深入高校宣传推介开源理念、开源技术,提升“科创中国”平台开源库资源汇聚能力,推荐优质开源项目,引导相关专业学生灵活就业。

五、助力乡村振兴带动基层就业

联合国家乡村振兴局开展“乡村振兴科技助力行动”,聚焦产业技术、绿色投入品、优质农产品等,应用一批先进实用科技成果,推广一批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增强培育乡村振兴高端新动能,扩大乡村特色产业就业增量。

大力推广“科技小院”模式,发挥基层科协和农技协作用,组织“科创中国”科技服务团下沉基层,推动农林牧渔科技资源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服务基层农户,提升农村科技服务专业化水平,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农业企业吸纳农民工就业提供科技支撑。

深入挖掘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平台载体价值,开展“科普+研学”“科普+旅游”等沉浸式科普实践活动,鼓励更多社会公众参与科普微视频、微电影及网络传播等内容创作。联合地方政府集聚资源,培育社会化、市场化科普展教、科普出版等产业集群,扶持科幻产业发展,增强科普产业聚集人才、提供就业能力。

六、放大平台效应创造就业机会

结合“双创”活动周、中关村论坛等国家级活动平台,联合北京、天津、黑龙江、广东等地方政府举办“科创中国”创新创业投资大会、“科创中国”全球青年创新创业论坛、中国创新方法大赛等重要赛事活动,吸引更广泛的社会资源关注创新创业,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

组织全国学会举办机器人、工业互联网、先进制造、网联汽车、新材料等关键领域系列赛事。支持地方科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等重点区域打造品牌赛事,结合区域产业领域需求提供政策咨询、开业指导、融资服务等创业服务,支持创业者实现梦想,带动更多就业。

针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个性化产业需求,在各地系列化开展“科创中国”技术交易大会、“科创中国”系列产学融合会议,主动帮助地方产业锻造长板、补齐短板,蓄积企业发展后劲,稳定市场主体规模。

七、优化政策环境提振就业信心

组织“科创中国”咨询委员会围绕“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产业政策、企业发展、就业环境开展智库研究,因地制宜提出稳岗促就业的真招实策,帮助地方产业和企业纾困解难,推动支持科技工作者创业就业政策体系。

组建“科创中国”创新创业联合体,搭建全国各地众创空间、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服务机构的合作交流平台,常态化组织经验交流活动,促进优质服务机构经验推广,深化协同合作,提升创业就业服务水平。

强化“科创中国”平台服务“双创”功能,搭建线上创新创业项目展厅,汇聚并展示历年双创活动周等创新创业活动优质项目,扩大双创活动周宣传推广效应,推动科技创新与创业就业相互联动、有机融合,持续激发创新创业热情。

八、打造示范样板强化就业引领

面向北京、上海、长沙、深圳、成都、西安等城市每年遴选30位优秀青年科创代表,树立科创带就业典型人物。持续发布“科创中国”新锐企业榜、产学研融通组织榜、科技创业投资机构榜遴选,增设科创促就业榜单,表彰在促创业、稳就业方面贡献突出的机构。

开展“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科创指数”研究,优化完善试点建设评估评价体系,提高科创促就业相关指标权重,引导地方政府搭平台、聚资源、促转化、切实依靠科技带动高水平创业就业。

各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要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因地制宜明确相关落地措施,及时报送工作进展情况。中国科协将科创促就业纳入各地科协、全国学会工作评估体系,挖掘各地科协组织在服务企业保就业、促进创业带就业、针对重点群体稳就业等方面的典型案例,开展广泛宣传,推广工作模式。

 

 

 

规模位居世界第二 研究生教育如何增量又提质

(摘自科技日报)

614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聚焦研究生教育。会议一开始,播放了一则短片。短片指出,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已稳居世界第二。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透露,10年来,全国800多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输送了60多万名博士和650多万名硕士,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规模在扩大,质量是否跟上了?洪大用坦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已经并将继续对教育质量提出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十年来,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其中有3个关键词:“大质量观”“全过程监管”和“内生质量文化”。

“大质量观”侧重于强调综合性考察研究生教育质量。其中一点,是特别强调要落实学校的育人主体责任。一所学校、一家培养单位如果不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不把资源集中到人才培养上来,就很难从根本上保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再比如说,始终强调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20142021年撤销103个学位授权点,196个学位授权点限期整改。

“全过程监管”,则是从招生计划制定、招生录取、人才培养、学位授予到事后监管进行全流程、全覆盖的制度设计。洪大用强调:“在制定招生计划的时候,我们并不是盲目地、普遍地扩大规模,而是服务国家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差别化地扩大招生规模。”

“内生质量文化”,强调学校、导师和学生内在的自律。在培养单位层面,切实压实学校的主体责任;在教师层面,鼓励他们潜心教书育人,特别是要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大先生”;在学生层面,加强学风教育和学术道德教育,让学生做到敬畏之心、报国之志和专精之能的有机结合。

一流博士生教育体现出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高度。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在发布会上分享了清华大学对学术学位博士生的培养之道。

为保证招生质量,学校规范实施“申请—审核”制,选拔了一批批优秀生源。“现在学术型博士生,不是考上来的,而是考核上来的,这体现了多维的选拔体制,整体生源质量不断提升。”杨斌说。

为保障导师的指导质量,从2016年起,清华大学每年都举办博士生指导教师研修班,帮助新上岗的博士生导师提升指导能力。为保证学位质量,学校还加大了学位论文质量监督和抽检力度。

在评价上也要下功夫。为激励博士生勇于挑战前沿性、跨学科课题,力争取得更多原创性成果,清华大学深化评价改革,破除唯论文的倾向。学校还设立了专项基金,资助博士生到世界一流大学开展交流合作,目前超过60%的博士毕业生具有海外访学的经历。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杨卫指出,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是在重视质量的前提下完成的。“我们审慎控制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增长,20102021年期间的学位授予年增长率比之前的30年增长回落10个百分点以上;我们推动质量监控,对学位的审核逐渐从反映师徒关系的导师许可制,到包括多名研究生导师的导师组许可制,再到嵌有盲审环节的学科许可制;每个授予学位的人均学术产出逐渐攀升。”他建议,今后还可以采取加强对学校、学科品牌的荣誉建设,加强学生个性化培养等举措来进一步提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