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59卷,第2期

发布时间:2022-07-25 访问量:4251

新闻报道

中国力学学会多项会议入选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指南(2022)》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2022年7月22日中国科协发布《<重要学术会议指南(2022)>收录会议的通知》,在《指南》中,中国力学学会推荐的10项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及6项国际会议悉数入选。

中国科协于2018年启动“重要学术会议指南”项目。2022年,中国科协开展了《重要学术会议指南(2022)》编制工作,经专家提名、学会遴选、指导委员会审定等环节,《重要学术会议指南(2022)》共收录121家全国学会(学会联合体)推荐的754个会议。

中国力学学会推荐会议入选《重要学术会议指南(2022)》名单

clip_image002.jpg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依托科学基金项目鼓励和吸纳高校毕业生参与基础研究相关工作的通知

(摘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

国科金发计〔202239

各依托单位: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任务部署,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2213号)和《科技部等七部门关于做好科研助理岗位开发和落实工作的通知》(国科发区〔2022185号)要求,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科学基金)工作实际,现就开发科研助理岗位,鼓励和吸纳高校毕业生参与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和辅助管理等事宜通知如下。

一、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科研助理岗位开发工作

科研助理是指从事各类科研项目辅助研究,实验(工程)设施运行维护,实验技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学术助理,财务助理以及博士后等工作的人员。依托科学基金项目开发科研助理岗位,为高校毕业生投入基础研究相关工作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好保障,既是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的有效手段,也是深化科学基金管理改革、完善科学基金治理体系、提升科学基金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各依托单位要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做实做细服务,加大保障力度,切实推进相关工作。

二、积极主动作为,加大科研助理岗位开发力度

各依托单位应结合本单位科学基金项目情况合理设置科研助理岗位,并结合科研助理岗位配置加强管理水平、提升资助效益。要认真梳理已开发的科研助理岗位,充分挖掘尚未吸纳毕业生和因人员流动而产生空缺的有关岗位。同时,要主动作为,积极开发新的科研助理岗位,最大限度吸纳有志于投身基础研究相关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参与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和辅助管理等工作。

三、做好协调统筹,加强科研助理岗位服务

鼓励依托单位协调多个科学基金项目联合设置科研助理岗位,统筹现有经费渠道,配套专门资金为科研助理岗位提供长期稳定支持。对于新立项科学基金项目,应结合科研助理的聘用情况认真测算经费需求,据实列支;在研科学基金项目如需调整预算,可由依托单位按规定调整。

根据《财政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印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教〔2021177号)有关规定,科学基金项目结余资金留归依托单位使用。对于依托科学基金项目设立的科研助理岗位,项目经费中“劳务费”科目及结余资金均可按照有关规定用于科研助理的劳务性报酬、社会保险补助和住房公积金等支出。

四、加强工作落实,及时准确报送有关情况

各依托单位要加强政策宣传,积极引导本单位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配合做好科研助理岗位开发和招聘工作;要加强跟踪指导,定期掌握本单位科研助理岗位设置和聘用高校毕业生情况,研究解决执行中出现的问题,有力推进政策落实落地。及时准确报送落实计划及落实进展情况,具体报送时间和要求将另行通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22711

 

 

 

北京国际力学中心力学大师讲座暨国际优秀

青年学者论坛顺利举办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2022718日,北京国际力学中心力学大师讲座系列(BICTAM Master Lecture Series)暨国际优秀青年学者论坛2022年首期活动顺利举办。英国皇家学会会士、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Frank Smith应邀作大师讲座报告。本次讲座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新加坡、韩国、日本、法国、土耳其、英国、意大利、德国和巴西11个国家的291名专家学者在ZOOM会议室参会,通过力学学会视频号观看直播的人次达到4400。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国际力学中心秘书长冯西桥教授代表北京国际力学中心致辞,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王展研究员主持了整场活动。

冯西桥教授在致辞中首先对报告人应邀带来这场前沿讲座表达诚挚欢迎和衷心感谢,并向线上参会者表示热烈欢迎。随后,冯教授回顾了北京国际力学中心的创办历程,介绍了“力学大师讲座”的创办初心,使与会者深入了解了中心和讲座的相关情况。他指出北京国际力学中心是IUTAM在全球设立的两个“国际力学中心”之一,“力学大师讲座”是中心从2016年起创立的一个重要学术交流品牌,旨在提供一个与顶尖科学家面对面交流的平台。最后,他提到受疫情影响,讲座采取线上交流的方式进行,但期待今后有能够直接见面交流的机会。

讲座开始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流体力学家和应用数学家Frank Smith教授为青年学者作了题为“Modelling fluid /body interactions”的特邀报告。Frank Smith教授于1984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士,在流体边界层领域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此次活动还设立了“国际优秀青年学者论坛”,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漆文刚副研究员和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潘玉林助理教授分别作了题为“Wave/current-monopile-seabed coupling effects: scour & liquefaction”和“Wave turbulence from a simple generic wave equation”的学术报告。

在交流环节中,多位专家学者踊跃提问,与报告人进行了充分的探讨,报告人耐心地进行了解答。三个小时的讲座内容丰富,学术氛围浓厚,与会者纷纷表示深受启发,收获颇多。讲座期间,王展研究员还向与会者推介了北京国际力学中心专属出版物力学快报(英文)(TAML)。

 

 

 

学术会议

中国力学学会第三届全国力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征文通知

为培养和发现青年人才,使力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了解力学学科前沿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同时展示近年来我国博士研究生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成果,探讨力学学科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增进广大博士研究生之间的交流,由中国力学学会主办,大连理工大学承办的中国力学学会第三届全国力学博士生学术论坛拟于202210月在辽宁大连举行。

一、论坛主题

本次论坛活动的面向对象为全国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力学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在读博士生,包括固体力学、计算力学、流体力学、动力学与控制、生物力学、交叉力学、工程及应用力学等方向。

论坛将以大会邀请报告、专题邀请报告、普通报告等为主要形式。希望通过本次论坛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展示力学领域的新成果,驱动力学跨学科融通,共同探索力学前沿的新问题。

二、会议安排           

1. 论坛日程

clip_image004.jpg

2. 会议地址:大连泰达柏爵酒店(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中南路205号)

3. 优秀报告评选

论坛将评出优秀报告若干,评选原则主要依据报告的学术内容、PPT制作效果、口头表达以及回答问题四个方面进行评选,对获评者将颁发证书。

三、参会要求与报名方式            

1. 参会博士生通过电子信箱(mechdoctoral2022@163.com)提交摘要(注册网站后续开放)。

2. 每人提交一页论文摘要(中英文均可,中文不少于300字,英文不少于200词)和半页个人简介(200字之内,包含研究成果简介和已发表期刊论文列表)。

3. 具体格式见模板。文件命名方式为“在读院校-作者姓名-专业-论文名称.doc”。

摘要模板见通知附件。 

4.提交摘要截止日期:2022910日。

5.摘要录取通知:20221010日前经专家组评审后,组委会将以电子邮件方式向入选者发出正式录用和参会通知。

6.收费和食宿:学生代表免收注册费,免费提供中、晚工作餐,交通与住宿费用自理。

四、会议联系人

大连理工大学:张维声,Email: weishengzhang@dlut.edu.cn

 

附件:征文排版格式要求

 

 

 

第九届热等离子体基础与应用研讨会通知

 “第九届热等离子体基础与应用研讨会将于2022857日在深圳举行。举办本次研讨会,旨在加强热等离子体物理领域之间的学术交流,促进热等离子体物理领域的良好发展,探讨热等离子体领域的前沿方向,增强力学学科的学术影响力。热忱欢迎广大等离子体学界同仁参会,交流相关领域研究成果。

主办单位:中国力学学会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中山大学·深圳

会议形式:线上+线下

会议地点:深圳大梅沙雅兰酒店(广东省深圳市大梅沙盐梅路92号)

会议时间:202285-7

具体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会议议题

本次会议拟采用专题报告、工作交流和集中研讨等多种交流形式,会议的议题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内容:

1)热等离子体的前沿问题;

2)热等离子体与空间推进;

3)热等离子体与工程技术;

4)热等离子体与数值计算与仿真;

5)热等离子体与新能源,等等。

二、会议日程安排

202285日下午,会议报到,地点:深圳大梅沙雅兰酒店(广东省深圳市大梅沙盐梅路92号)

clip_image006.jpg 

202286日具体安排如下:

大会开幕及专家报告(9:0011:30);

午餐(114513:30),由会务组提供;

专家报告(14:0017:00);

晚宴(17:3019:30),由会务组提供。

202287日,离会,自由活动。

报告安排:欢迎参会者作口头报告,报告时间为20分钟(15分钟报告+5分钟讨论)

会议注册:会议免交注册费,会议期间食宿自理。

三、会议组织委员会专家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夏维东,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童洪辉,研究员,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

潘文霞,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黄河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袁方利,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王海兴,教  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倪国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李和平,特别研究员,清华大学;

吴翊,教授,西安交通大学

沈岩,教授,中山大学

 

四、会议联系方式

具体事项请与“2022年第九届热等离子体基础与应用研讨会会务组联系;

会议负责人:

   教授(电话:13810551032E-mailshenyan8@mail.sysu.edu.cn

彭惠生(电话:13001262811E-mailpenghsh3@mail.sysu.edu.cn

会务组联系人:

  帅(手机:18810768807E-mailcaosh27@mail.sysu.edu.cn

  煜(手机:18587192494E-mailcheny963@mail2.sysu.edu.cn

通讯地址: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新湖街道新羌社区公常路北,中山大学·深圳

邮政编码:518107

五、到达方式

深圳市宝安国际机场:机场站乘坐11号线(福田方向)至福田站转8号线(盐田路方向)至盐田港西站下车,换乘308路线(梅沙街道办方向)至东部华侨城下车步行六百米即可达到;

深圳站:步行至罗湖站乘坐1号线(机场东方向)至大剧院换乘8号线(盐田路方向)至盐田港西站下车,换乘308路线(梅沙街道办方向)至东部华侨城下车步行六百米即可达到;

深圳北站:深圳北站乘坐5号线(黄贝岭方向)至黄贝岭换乘8号线,(盐田路方向)至盐田港西站下车,换乘308路线(梅沙街道办方向)至东部华侨城下车步行六百米即可达到。

六、酒店安排

会议建议酒店为:深圳雅兰酒店(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大梅沙路92号),需提前预定请与会务组联系人联系。房型为标准间(双床)、大床房(单床)。

若需入住其它酒店请自行预定。

 

 

附件1:第九届热等离子体基础与应用研讨会通知

附件2:第九届热等离子体基础与应用研讨会回执

 

 

 

中国力学学会波纹管及管道力学专委会2022学术年会暨管柱和管道力学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为促进石油、化工、电力等领域管柱、管道、管束力学、能源智能开采及力学等相关研究的学术交流,聚集能量、共同解决科学难题、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经中国力学学会批准,由中国力学学会波纹管及管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由长江大学、湖北省力学学会和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承办的“中国力学学会波纹管及管道力学专委会2022学术年会暨管柱和管道力学学术研讨会”暂定于20229月下旬在长江大学荆州校区召开。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工程技术人员踊跃投稿(暂时只需摘要)并报名参加本次学术会议。现就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主题:管柱和管道力学

二、主办、承办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力学学会波纹管及管道力学专委会

承办单位:长江大学、湖北省力学学会、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

三、形式:大会报告、主题报告、展板报告

四、会议地点及时间

地点:湖北省荆州市长江大学东校区

时间:20229月下旬(具体时间确定后再行通知)

五、征稿范围

1. 管柱及井筒力学

2. 管道、管束及管系力学

3. 波纹管及异型管力学

4. 能源智能开采及力学

5. 机械结构及力学

6. 其它力学

六、征文说明

1.投递内容:论文题目、作者、作者单位、摘要 400 字左右),投递内容邮件发送至 wanfeng72263@163.comliushaoh@126.com

2.截止时间:2022831日。

3.经学术委员会及同行专家学者评审,优秀论文将推荐至《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应用力学学报》《石油钻采工艺》《石油机械》《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期刊发表。

七、会议注册费

会议注册费为每人1500元,学生800元,主要用于学术会议组织、场地租赁等费用;报到时领取纸质会议通知(盖章)和发票。会议统一安排食宿,费用自理。具体缴费方式等报名参会信息会再行通知。

八、参会报名和酒店预订

参会人员请填写附件中的“参会回执表”报名参会,并于2022831前返回至邮箱wanfeng72263@163.comliushaoh@126.com并在邮件主题中注明“参会回执”,以便提前预订酒店。 

酒店及地址:湖北省荆州市南环路金九龙大酒店、维也纳酒店

九、会务联系方式

万 锋 15572055698

刘少胡

管 锋

附件:参会回执

 

 

 

 

招生招聘

Ph.D. and M.A.Sc. positions at UBC Vancouver

in Mechanics of Materials

Dear mechanicians,

I am looking for students interested in doing a Ph.D. or M.A.Sc. (two Ph.D. students and one M.A.Sc. student). The positions are funded by NSERC and by several industrial partners. Students from everywhere can apply (there is no restriction on nationality). The positions are going to be related to:

1- Simulation of dynamic fracture of Alumina under high-strain rate. 

2- Spall and dynamic fracture modeling and testing of materials. 

3- Device failure modes under blast and impact conditions. 

Candidates with a strong background in mechanics, solid mechanics, mechanics of materials, computational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are encouraged to apply. Candidates from diverse backgrounds and underrepresented minorities in academia (women, indigenous people, black or African-Americans, and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are strongly encouraged to apply for these positions.

Interested candidates should check the application requirements and other relevant information at https://mech.ubc.ca/graduate/prospective/).

To be fully considered, candidates should submit an application before September 5, 2022. Starting dates can be Jan. 2023 or soon thereafter. 

For more information, contact me at mponga@mech.ubc.ca

Best regards,

Mauricio 

 

 

 

 

PhD and postdoc positions in the group of Mechanics of Advanced Materials at Technion

 

Dear mechanicians,

I am posting this on behalf of my friend and colleague, Prof. Shmuel. If interested, please contact him directly (meshmuel@technion.ac.il).

Best regards,

Mauricio 

Description:

The properties of artificial materials can be designed to exhibit extraordinary properties by cleverly engineering their composition. Our group was granted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for Research (ERC) consolidators (CoG) grant in order to develop metamaterials that manipulate elastic waves, with potential applications such as vibration isolation, energy harvesting, cloaking and more. The ERC CoG grant is intended to support pioneering ideas of researchers who have shown the ability to conduct creative, ground-breaking research.

We seek motivated and talented PhD students (postdoc positions are also available) to work on the theoretical,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tasks of the project. Suitable candidates should submit their application, which includes a CV, contact details of two referees and a short motivation letter to Prof. Gal Shmuel at meshmuel@technion.ac.il. Please include in the subject line of the email the reference CoG-EXCEPTIONAL. These positions are fully funded.

Visit: 

https://www.findaphd.com/phds/program/mechanics-of-advanced-materials/?i1798p5706https://euraxess.ec.europa.eu/jobs/759248

 

 

 

学术期刊

《计算力学学报》

 20223

 

基于块体离散元法的多面体接触重叠算法

刘广煜,徐文杰,周乾,冯泽康

复杂凸多面体随机紧密堆积组构性能的数值研究:形状参数的影响

贾明坤,王伟,张斌,许文祥

粗粒土离散元非球趋真颗粒模型

张昌辉,赵仕威,赵吉东,李泽贤

 凹形多面体离散单元的水平集函数接触算法

王嗣强,薛一桢,Michael Zhuravkov,季顺迎

基于连续-非连续单元法的三维脆性颗粒冲击破碎特性分析

刘新明,冯春,林钦栋

 

 

 

网络精华

中国内地高校14个学科全球第一!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发布

(摘自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文 | 张双虎 李晨阳 黄辛

7月19日,软科正式发布2022“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排名覆盖54个学科,涉及理学、工学、生命科学、医学和社会科学五大领域。

此次排名的对象为全球5000余所大学,共有来自96个国家和地区的1800余所高校最终出现在各个学科的榜单上。

美国高校上榜总数占据优势,中国内地高校增幅明显

美国大学在各学科排名上仍然占据绝对优势,在32个学科中夺冠,上榜总次数达到4714次。

中国内地共有293所高校上榜,上榜总次数2686次,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与去年相比,中国内地此次上榜高校数量和上榜总次数分别增加了7.7%和8.7%,均有显著提升。

2022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拥有世界前十的学科数最多的3所高校分别是哈佛大学(26个)、斯坦福大学(26个)、麻省理工学院(23个),其他拥有超过10个世界十强学科的高校有清华大学(14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2个)、剑桥大学(12个)、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12个)、牛津大学(11个)。

中国内地再创新高,14个学科位列世界第一

2022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中国内地高校新增两个学科世界第一,清华大学首次取得纳米科学与技术学科冠军席位,河海大学首次在水资源工程学科排名世界第一。

至此,中国内地高校在14个学科成为全球冠军,分别是清华大学(通信工程、能源科学与工程、纳米科学与技术)、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哈尔滨工业大学(仪器科学)、同济大学(土木工程)、河海大学(水资源工程)、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工程)、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武汉大学(遥感技术)、中南大学(矿业工程)和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工程)。

从中国内地高校的上榜学科数量来看,浙江大学和中山大学以48个上榜学科数并列中国内地第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的上榜学科数也都超过40个。

清华大学有14个学科跻身世界前十、27个学科位列世界五十强,同时成为中国内地高校中十强和五十强学科数量最多的高校。北京大学有35个学科位列世界百强,为中国内地高校中百强学科数量最多的高校。浙江大学有7个学科位列世界前十,上海交通大学有6个学科位列世界前十,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各有4个学科位列世界前十。

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新晋入选高校在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表现优异。南方科技大学有20个学科上榜,其中3个学科位居世界五十强。华南农业大学有12个学科上榜,3个学科跻身世界五十强。上海科技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各有10个学科上榜。

非“双一流”高校中,深圳大学有30个学科上榜,其中12个学科位列世界百强,上榜学科数领跑非“双一流”高校。江苏大学、青岛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分别以18次、17次、16次上榜数位列第二至第四,山东科技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以15次上榜数并列非“双一流”高校第五名。

 

具体排名见连接

 

 

 

教育部:十年来高校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实现跃升

(摘自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7月19日电 在19日教育部举行的“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第八场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指出,十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高校不断加强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加速汇聚创新资源,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高校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实现跃升。

一是创新平台体系更加完善。十年来,高校牵头建设了60%以上的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30%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主动布局建设了25个前沿科学中心、14个集成攻关大平台、38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系统布局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超过1500个。此外,高校牵头建设了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台站等支撑类重大平台,初步形成了层次清晰、布局合理、支撑有效的科研平台体系。

二是科技人才队伍更加壮大。十年来,高校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群体稳步壮大,全国超过40%的两院院士、近70%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都集聚在高校。通过高水平科学研究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支撑了数百万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每年大批的优秀毕业生走进国家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和研究型大学,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提供了源头活水,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撑。

三是创新资源加速汇聚。十年来,高校R&D拨入经费从2012年的768.7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592亿元,十年累计拨入经费总额上万亿。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由2012年的391.8亿元增至2021年的847.5亿元,增长超过116%。高校科技活动中的R&D人员全时当量从2012年的20.9万人年增长到2021年的33.4万人年,增幅近60%。创新资源的汇聚为高校原始创新能力跃升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是国际科技合作更加广泛。十年来,高校共派出近40万人次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研究,出席国际学术会议人员174万人次,发表特邀报告18.7万篇、交流论文88.3万篇。更多高校走出国门,深度参与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大洋钻探等国际大科学计划,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牵头组织了国家首批国际大科学计划之一“深时数字地球(DDE)”,还有多个国际大科学计划正在加快培育。高校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广泛开展深层次国际合作,建设了70多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成为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窗口和桥梁。

五是成果转化能力明显提升。十年来,教育部不断强化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和人才队伍专业化建设,率先调整专利资助奖励政策,推动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落地,着重发挥产权激励和评价导向作用,高校科技成果供给质量和转化效率显著提升。高校专利授权量从2012年的6.9万项增加到2021年的30.8万项,增幅达到346.4%,授权率从65.1%提高到83.9%;专利转让及许可合同数量从2000多项增长到15000项,专利转化金额从8.2亿元增长到88.9亿元,增幅接近十倍,不仅实现了量的增长,也实现了质的提升,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了现实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