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59卷,第4期

发布时间:2022-08-25 访问量:2490

新闻报道

第八届中美生物医学工程暨海内外生物力学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国科金计函〔2021118

202283-7日,由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承办、香港理工大学和Medicine in Novel Technology and Devices杂志协办的“第八届中美生物医学工程暨海内外生物力学学术研讨会”(The 8th Sino-American Workshop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China-Oversea Joint Workshop on Biomechanics)在北航北京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成功举办。鉴于新冠疫情防控要求,会议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25位代表线下参会,近500位代表线上参会。大会以大会邀请报告和墙报等形式进行学术交流,旨在展示国内外生物医学工程与生物力学领域最新的学术成果,进一步推动本领域海内外科学家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

大会开幕式上,会议中方共同主席樊瑜波教授和张明教授、美方共同主席Bingmei Fu(傅冰梅)教授和Xudong Zhang(张旭东)教授致开幕词;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Savio L-Y. Woo(胡流源)教授为大会致贺词。

此次会议的举办得到了来自中美两国学者的热烈响应与支持,会议邀请了来自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德克萨斯A&M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杜克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宾夕法尼亚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等多所院校的15位教授和来自北航、上海交大、清华、北大、浙大、太原理工、中国科大、西交大、西工大、重大等院校的16位教授进行大会邀请报告31场,征集并录用墙报交流论文345篇,会议所有论文摘要由《医用生物力学》杂志2022年第37卷增刊汇编发表。大会邀请报告内容涉及骨关节生物力学、心血管生物力学、细胞分子生物力学、损伤修复生物力学、康复工程与运动生物力学、口腔与眼耳鼻喉咽生物力学、肿瘤与极端环境生物力学、生物材料与仿生力学等领域的研究。研究内容广泛、聚焦前沿,受到与会者热烈响应。会议期间,参会专家和学者在线上线下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热烈的讨论,进一步加强了中美生物医学工程学者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生物医学工程暨生物力学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积极推动了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与相关产业的发展。本届大会得到了“111计划”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的资助,卡尔蔡司(上海)管理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研讨会期间,同期召开了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全体委员(扩大)会议,总结了一年来专业委员会的工作进展,并对下一年工作进行了安排。会议决定,“第九届中美生物医学工程暨海内外生物力学学术研讨会” 20258月在成都举办,由四川大学和重庆大学承办;“2023年全国生物力学研讨会暨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会议”202310月在西安举办,由西北工业大学承办。

本届大会秉承“中美生物医学工程暨海内外生物力学学术研讨会”的一贯宗旨,通过国内外知名学者展示其在生物医学工程与生物力学领域近三年的最新研究成果,注重深入讨论交流,使交叉创新精神得到传承,加强了海内外的科研合作,促进了国内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力学事业的发展。

 

 

 

第一届流变学青年学术沙龙在青岛召开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第一届流变学青年学术沙龙于2022812-14日在山东青岛召开。本次活动由中国化学会×中国力学学会流变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共同主办,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联合承办。来自22所高校、科研院所、石油企业的50余名流变学青年学者、研究生、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教授出席了本次活动。会议共安排大会特邀报告6个,设分会场2个,共安排分会场报告16个。

本次学术沙龙以“能源转型背景下石油流变学的发展方向与机遇”为主题,聚焦流变学在石油行业中的应用与发展。开幕式由流变学专委会秘书长、浙江大学宋义虎教授主持,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刘刚教授、流变学专委会主任委员张劲军教授分别致辞。

6位在石油流变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受邀作学术报告,与青年学者分享了科研与成果应用经验。我国流变学界老前辈、82岁高龄的复旦大学许元泽教授专程到会并作了题为从强化采油历史看新时代流变学的特邀报告,体现了老一辈科学家对青年一代的深情关怀和殷切希望。其余5个大会邀请报告分别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张劲军教授所作原油流变学研究与应用——四十年实践思考,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刘建林教授所作石油工程力学初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卢拥军教授所作油气藏改造过程中的流变行为与应用进展,华东理工大学方波教授所作耐高温压裂液流变学,以及西南石油大学敬加强教授所作含蜡油粘温异常实质及流动改进

推进青年工作、加快流变学青年学者成长,增强与产业界合作、服务国民经济建设重大需求、促进流变学学科发展,是本届流变学专委会的重点工作。数十年来,我国石油流变学科技工作者针对石油开发与储运工程急需,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解决了一大批急难险重技术问题,也有力促进了流变学学科发展。

本次学术沙龙活动由流变学青年学者负责组织,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孙广宇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宋尚飞博士担任秘书长,所有报告的主持人也均由青年学者担任。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组委会精心策划精心组织,代表参会踊跃,活动气氛热烈、会上会下交流活跃,参会的青年学者纷纷表示收获满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警惕!事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放榜,官方发布声明

(摘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

近日,我们发现某微信公众号伪造并发布“关于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申请项目评审结果的通告”,诱导项目申请人及社会公众点击,谋取不正当利益,严重误导社会公众,扰乱了网络秩序,侵犯了我委合法权益。针对上述侵权行为,我委已通过律师责成该平台立即撤销伪造信息,并将对相关侵权行为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和审批工作进程有所调整,有关集中接收申请项目评审结果拟于9月上旬发布。届时请依托单位科学基金管理人员和申请人根据自然科学基金委有关通知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查询。

特此声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

2022819

 

 

 

学术会议

第二十二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征文通知(第二轮)

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osite Materials)是由中国宇航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中国航空学会联合举办的复合材料盛会,目前国内历史最悠久、最具传承性的复合材料行业盛会,每两年举办一次。会议旨在通过搭建复合材料领域沟通平台,交流复合材料领域发展的最新动向,推动我国复合材料领域的学科繁荣、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

第二十二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已结束第一轮征文,应广大作者要求,大会开启第二轮征文,截止日期为2022912日,欢迎全国从事相关领域研究和应用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高校师生踊跃投稿,欢迎全国从事相关领域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参会。有关征文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文方向

1.金属基复合材料

2.陶瓷基及碳基复合材料

3.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4.复合材料增强体及基础原材料

5.复合材料结构制造工艺与装备

6.功能与纳米复合材料

7.复合材料结构健康监测与无损检测

8.新材料领域

二:征文注意事项

1.凡符合主题、未在国内外正式刊物或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均可应征,论文应观点明确、内容新颖、主题突出、文字简练、图表规范,论文字数限7000字以内;

2.论文请通过会议官网网上论文投稿模块提交,官网地址:https://hy.htgjjl.com/NCCM2022 (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至)在提交论文前,请先在投稿网页注册账号并填写相关信息;

3.论文模板请在投稿页面下载;

4.大会学术委员会将通过论文全文进行口头报告和墙报的分配。

三:会议支持刊物

经专家评审后的高水平论文将推荐到《宇航学报》《复合材料学报》《力学与实践》《力学学报》《力学进展》《航空学报》《航空材料学报》《宇航材料及工艺》《Advances in Astronau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Acta Mechanica Sinica》《Theoretical&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s》《Composites Communication》等合作期刊发表。其余论文将以大会论文集的形式正式出版,免收版面费。

四:联系方式

1.中国宇航学会

章逸哲 010-68372022

2.中国宇航学会材料工艺专业委员会(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

仝凌云 010-68198231

13311263698(同微信)

 

 

 

 

第三届求积元法与工程应用研讨会通知

由中国力学学会主办,兰州大学,清华大学和重庆大学联合承办的“第三届求积元法与工程应用研讨会”将于2022922-25日在甘肃省兰州市召开,欢迎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参会交流。本次会议只设置口头报告 (Oral Presentation),不设墙报交流(Poster Presentation),有意参会做报告请及时将报告摘要投稿,投稿方式及日期见会议注册链接。

一、会议时间:2022922-25日(视届时疫情而定),报到:922日,会议:923-924日。

二、会议地点:甘肃省兰州市天水南路222号,兰州大学。

三、会议注册:会议免收注册费,但需前往报名页面进行注册登记。会议注册链接: https://www.aconf.cn/conf_180252.html

四、食宿安排:923-924 中餐及晚餐由会务组统一安排;住宿可选自行安排或由会务组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五、会议组织与联络

组委会:钟宏志(清华大学),黄宁(兰州大学),王省哲(兰州大学),廖旻懋(重庆大学)

会务组联系人:潘春林(兰州大学) 17797676462pancl@lzu.edu.cn

六、特别提醒:已报名注册的各位专家如行程安排有变,请及时联系会务组告。

 

 

 

招生招聘

Several PhD openings in Computational Solid Mechanics at University of Kentucky

The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and Methods Group (CM3) in the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Kentucky is seeking highly self-motivated individuals who have great interest in the broad research area of computational solid mechanics and methods. Applications of the work focus on DoD hypersonics and NASA thermal protection materials. Ideal applicants should have strong background in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solid mechanics, and programming. Related research experience in material failure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is a plus. More gener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research group can be found at the group website here. Although the openings are desired for the 2023 Spring semester, applications for 2023 Fall semester will also be considered. Successful applicants will be provided with competitive stipend, tuition wavier, and health insurance.

Interested individuals should send a detailed CV and both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transcripts to Dr. Chen at hailong.chen@uky.edu

 

 

 

One Postdoc and One Ph.D Positions Open at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Boston

One Ph.D and one Post-doc positions are open now in the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 (Mechanics, Biomimetics and 3D/4D Printing Research Lab) at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The research projects are related to computational and/or experimental mechanics of new mechanical metamaterials, bio-inspired materials, and 3D/4D printing. Candidates with background in solid and structure mechanic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s, mechanical experiments etc. are all welcome to apply.

If interested, please directly email CV to Dr. Yaning Li: y.li@northeastern.edu

 

 

 

学术期刊

《应用数学和力学》

 2022年第43卷第7

 

气固两相弯管湍流场中圆柱状颗粒取向和沉积特性的研究

李亮石瑞芳林建忠

微曲输流管道振动固有频率分析与仿真

袁嘉瑞丁虎陈立群

含多个矩形加热器通道内流动沸腾传热性能的介观数值方法研究

李迎雪王浩原娄钦

基于偶应力理论微纳米Mindlin板的尺度效应分析

薛江红何赞航夏飞李泽嵘金福松杨鹏

裂纹面分布加载裂尖SIFs分析的广义参数Williams单元

徐华曹政邹云鹏杨绿峰

 

 

网络精华

教育部:让广大教师成为教师节的主角

(摘自教育部网站)

教育部关于做好庆祝2022年教师节有关工作的通知

教师函〔20228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2022910日是我国第38个教师节,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0个教师节。组织做好2022年教师节庆祝工作,对于全面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历史性成就,集中展现广大教师爱党爱国、立德树人、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团结凝聚广大教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担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迎接党的二十大,培根铸魂育新人。教育部将会同中央有关部门和媒体举办“教育这十年”教师主题新闻发布会,开展教育系统“时代楷模”选树宣传活动、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闪亮的名字——2022最美教师”大型公益活动(99日晚播出)、教师节主题“感人瞬间”微视频展播、全国优秀特岗教师事迹宣讲活动、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奖励宣传活动、“为教师亮灯”公益活动、新时代教师新形象线上宣传活动、《中国基础教育》创刊系列活动等。各地各校要围绕主题,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组织开展系列宣传庆祝活动,现将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强化政治引领,凝聚奋进力量。各地各校要紧扣迎接党的二十大这一主线,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与教师节宣传庆祝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引导广大教师进一步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理想信念,心怀“国之大者”,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勇担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立德树人的扎实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二、选树典型模范,营造尊师风尚。各地各校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传统,强化榜样引领感召,挖掘宣传身边可学可做的教师模范典型,让身边人讲好身边事、用身边事激励身边人。要常态化推进师德师风涵养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涵养高尚师德。要举办表彰会、报告会、交流研讨、专题讲座等主题活动,制作发布影视剧、舞台剧、短视频等文艺作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全方位展示教师在教书育人日常工作和抗击疫情等重大活动中担当作为、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先进事迹,让感人事迹广泛传播、深入人心、引领风尚。

三、落实惠师政策,推进强师举措。各地各校要深入推动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加快推进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抓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落实落地,实施好公费师范生培养和“优师计划”“国培计划”“特岗计划”等重要教师专项,推进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要加快推进教师资源数字化建设和教师队伍数字化治理,做好暑期教师研修,推进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行动,以新技术探索教师队伍建设新路径和新模式。推进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提升职业院校教师能力素质。要完善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机制,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优化教职工资源配置,推进教师考核评价改革,进一步激发教师工作活力。要落实补助政策、倾斜职称评聘、加强住房保障等,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

四、坚持隆重简朴,务实开展活动。各地各校要坚持隆重、简朴、务实的原则,统筹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教师节庆祝工作,切实避免形式主义、铺张浪费,让广大教师成为教师节的主角,提升教师获得感、荣誉感、幸福感。要精心策划、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庆祝活动,加大教师表彰奖励力度,引导全党全社会支持教育、关心教师。要深入基层、下到一线,关心全体教师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为老党员教师、老专家、优秀教师、乡村教师、生病住院或家庭困难的教师以及因公殉职教职工家属等,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营造喜庆祥和、感动人心、温馨和谐的节日氛围。

教 育 部

2022817

 

 

 

读博时未发一篇论文,她现任985青年首席教授

(摘自中国科学报)

一个女的,做钢铁的(材料研究),独立带一个课题组,可能有人觉得她大概是个“女汉子”。

但事实与此刚好相反: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的孙文文,长相甜美、神似明星,熟悉的人称她是“东大张小斐”。

“被人拿来和美女明星作比,心里当然美滋滋的。”孙文文在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中大方回应颜值话题:“很感谢大家这么夸我,不过我更希望大家因为我的研究记住我。”

孙文文的研究方向挺“硬”的:高强度钢、高熵合金等材料的物理化学机理研究,近年来已接连在金属材料领域顶级期刊Acta MaterialiaScripta Materialia以及Science发表最新成果。在让同行记住她这方面,已经非常出色。

不开组会,学生“双手双脚赞成”

除了顶刊论文,孙文文还有一件事让人印象深刻:在她课题组,坚持不开组会。

她觉得,组会对学生个体来说效率不高,反而是与学生一对一地讨论课题、交流进度的做法更节省学生的时间。孙文文告诉记者,她在读博期间,与导师“哈老师”的沟通也是如此。

“哈老师”是孙文文对莫纳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克里斯托弗·哈特金森(Christopher Hutchinson)的别称。在“哈老师”的课题组,也不用开组会。

“从我读博时起,就听过很多学生抱怨说‘组会太无聊了’,其实想想也是,比如我两个学生一个做钢铁、一个做铝合金,方向完全不一样,那让做钢铁的在座位上待一下午听铝合金,确实挺无聊的。”孙文文说,他们在学习、实验中有交流的需要,但都在同个实验室同个办公室,什么时候都能聊:“没必要非要在这样一个场合,对吧?”

孙文文告诉记者,这样的交流模式,可能会让大家关系更融洽,“我们师兄弟们关系就特别好”。

或许是年轻,在采访中,孙文文常讲的一句话就是“我也是从学生过来的”。

这也解释了,她总是能设身处地地从学生视角出发,去对待师生相处、去指导实验科研。在她的组里,本科生、硕博士生七八个人,都相处得非常愉快。

问及学生们对课题组坚持不开组会这一惯例的态度,“他们举双手双脚赞同。”孙文文笑着说。

归国第一年,过了一段“穷”日子

对孙文文来说,课题组的今天得来不易。尤其是从澳大利亚回国独立成组的第一年,她更是经历了一段“穷哭了”的日子。

“我是2019年末回国的,但东南大学的科研启动经费直到20204月才拨发,那段时间真的就是办公室空空、实验室也空空。”孙文文跟记者说,做材料的哪怕做个测试都得花钱,那时候真的感受到了什么叫“兜里空空,寸步难行”。

没人、没钱、没设备,“独立成组”的孙文文第一次体验到了“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在莫纳什大学,经费是导师申请的,设备是课题组的,自己只需要有个idea做实验就够了;当自己成为课题组“当家人”之后,才知道有多难。

东南大学启动经费有30万元,但是要求在当年9月底之前“报账”。从4月拿到经费到要在9月底花掉经费,“时间紧任务重”,那种不舍得花又得花、花起来还不禁花的心情,孙文文至今仍五味杂陈。

好在,孙文文很快又获得了江苏省的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金额有20万元。这笔钱没有设定期限,她可以“悠着点花”。

“穷日子”一直过到2021年。随着她对学校软硬件条件逐渐熟悉、与同学院其他老师逐渐熟络,她像寻宝一样慢慢发现了校内外许多可用的设备和资源,这帮她省下不少银子,也帮她保住了课题组的“钱袋子”。

20214月的一天,她们组做的一个材料样品质地均匀、轮廓清晰,不由得发朋友圈感叹:“贫穷使我好久没有看到长这样的样品了。”后面还配了两个调皮的笑脸表情。

现在,孙文文课题组通过申请各类基金、项目,逐渐有了一些“资本”,终于不用那么担心“受穷”了,实验室也逐步走上正轨。下个月开学,她的课题组队伍还会进一步壮大。

在短短两三年内能有如此光景,也是孙文文一开始没有料到的。而其他人更不知道的是,当初直到博士毕业,她还没想好到底要不要继续科研——原因很简单,在博士期间,她一篇论文都没发表。

宽进严出与严进宽出

“我在博士期间,一篇论文也没发表过,就毕业了。”孙文文告诉记者,和她一样,组内大部分博士在读博期间也没有发过论文。

在对比了自己在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读博与国内博士生的情况后,孙文文发现国内外培养模式完全不同:相比国内稍显“宽进严出”的研究生培养方式,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对研究生的培养倾向于“严进宽出”。

她觉得,除了培养模式的差异,背后还有科研理念的不同:她的导师、学校并不关注博士期间是否发了几篇论文,而是看经历了博士学习之后,“所研究的东西是否能够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虽然没有发表文章,但孙文文的博士生涯同样受到了科学的科研训练。这也让她的成果在博后期间,接踵而至。

2011年进组到2015年博士毕业,顺利拿到学位的孙文文不急着确定未来的路,就留在组内继续做博士后。博后第一年,她把博士期间的工作做了系统的梳理,投到了金属材料领域顶刊Acta Materialia,由于是四年积累起来的结果同时非常具有创新性,因此文章很顺利地发表了。

此后的博后4年,在导师“哈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陆陆续续产出了她关于钢铁强韧化、铝合金室温循环强化等研究的多篇论文成果,而且几乎都是顶刊。

“那时候我就想,既然导师给提供了良好的起步平台,同时有信心能继续在科研路上走下去,做为啥不继续搞科研呢?科研的路就这么定下了。”孙文文说。

事实证明这条路选对了。铭记回国前哈老师的教诲:“回国工作后,不要再依靠导师,尽量少合作,要独立思考,建立自己的方向”。回国之后孙文文也开始在新的领域崭露头角。今年2月,孙文文以单独通讯作者的身份把论文发表在Acta Materialia上,报道了高熵合金组织结构设计方面取得的新进展。

一个方向做一辈子?“我心向往之”

不过,孙文文也清楚,与“青年首席教授”的头衔相比,孙文文和她课题组迄今为止,发表的文章数量并不算很多。

这或许与她的追求有关:她希望文章至少要发表在“领域里真正的研究者都看得见的地方”。换句话说,她不是在追求“顶刊”,而是追求成果“被看见”,真的能推动研究向前进步。

孙文文对《中国科学报》说,她一直有个愿望:“我希望能找到一个方向,可以盯住它一直做深做透。”平时风格有点特立独行的她,觉得“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科研也是一种特立独行,并且还很酷的那种。

生在牡丹江边的孙文文,打小就“不想跟别人一样”。高考那年,身边的孩子大多选择去哈尔滨、沈阳、长春——最远不过北京读书,她就要不一样:报考了远在长沙的中南大学。

“妈妈之前带我去湖南的一些地方玩过,挺喜欢那里的,就报考了中南大学。”这个选择对于孙文文而言非常自然,就像她能很自然地适应不同地方的生活那样。

因此,憧憬“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科研发生在她身上,也很自然。特别是,当看到国内不少课题组很难盯住一个方向一直做下去,她觉得这不是一种好现象。因为如果每个热点都去做一下,多少可能会有点“浮于表面”。

“我们这个领域有个日本的课题组,长期盯着钢铁材料的一个方向深入研究,几乎一辈子都盯在这儿,做出了非常深刻且独到的成果。”孙文文告诉记者,这样的科研或许可遇不可求,但她“很羡慕,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