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文摘,第44卷,第1期

发布时间:2022-10-10 访问量:1936

水的文摘,第44卷,第1期,20221010

新闻报道:

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通过二期蓄水(61米高程)阶段验收

来源:水利部网站

本站讯 2022928日,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通过由水利部主持的二期蓄水(61米高程)阶段验收。水利部副部长、阶段验收委员会主任委员刘伟平指出,本次验收是工程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重要节点,标志着珠江流域控制性工程——大藤峡水利枢纽即将全面发挥综合效益。

927日—28日,水利部组成阶段验收委员会,各位委员实地察看工程现场,观看工程建设声像资料,听取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报告、安全鉴定报告、阶段验收技术检查意见,讨论并形成了《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二期蓄水(61米高程)阶段验收鉴定书》。

刘伟平指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工程建设战胜特大洪水、世界最高人字闸门制安调试、国内最大轴流转桨式水轮发电机组制造安装等诸多难关,先后顺利实现大江截流、一期下闸蓄水、船闸试通航、首台机组发电、建筑物全线挡水等重大节点目标。工程一期蓄水后,大藤峡工程作为流域控制性工程的作用已经显现,初步发挥了防洪、水资源配置、航运、发电等效益,特别是在应对2021年珠江流域严重旱情和防御2022年西江多次编号洪水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工程二期蓄水后进入正常蓄水位运用,将全面发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综合效益,进一步提升珠江流域防洪保安能力、珠江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和供水保障能力、西江干流航运能力、区域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珠江流域生态安全保障能力。

刘伟平强调,大藤峡工程建设,为扩大有效投资、稳住经济大盘作出了贡献,推动了机电、装备、材料等多个相关行业、领域的技术进步,培养了一大批工程建设、运行的优秀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下一步,大藤峡工程参建各方要坚决贯彻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决策部署,认真落实李国英部长“七个两手抓”的工作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守住安全底线;加强建设管理,如期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强化运行管理,确保全面发挥工程综合效益;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一流水利工程。

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的标志性工程,已于20209月一期下闸蓄水至52米高程,二期蓄水将根据水库来水情况,在统筹航运、发电、生态等需水要求下,分两阶段逐步抬高蓄水位至61米高程。

 

新疆塔里木河长历时洪水过程结束 各级水利部门积极防范有效应对

来源:水利部网站

本站讯 92220时,新疆塔里木河最后一个超警站点恰拉龙口站(巴音郭楞州)流量降至警戒以下,标志着干流历时80天的塔里木河洪水过程结束。洪水期间,塔里木河干支流沿线未发生较大险情灾情,各水库、水闸、堤防等水工程运行正常。

5月以来,受高温融雪及降雨影响,塔里木河干支流25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流量以上洪水,其中7条河流超保证流量。洪水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洪水发生早、历时长。5月下旬,塔里木河各支流洪水提前发生,托什干河较去年提前42天,阿克苏河较去年提前27天;819日,塔里木河干流流量全线超警,恰拉龙口站超警持续至922日,较多年平均(8月下旬)显著延长,为历史罕见。二是洪水总量大,洪峰量值高。5月下旬至9月下旬,塔里木河上游径流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5倍,列1957年有实测资料以来同期第1位;8月中旬,塔里木河干支流洪水并发,干流阿拉尔站洪峰流量1860立方米每秒,支流喀拉喀什河托满站洪峰流量1200立方米每秒,分列1957年以来第6位、第3位。三是洪水场次多,多型洪水齐发。塔里木河干支流25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干流及支流叶尔羌河、托什干河发生3次,支流喀拉喀什河、玉龙喀什河发生2次;流域内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冰川溃决洪水相继发生且一度并发叠加。

水利部高度重视新疆塔里木河洪水防御工作,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多次专题会商部署,对暴雨、融雪等类型洪水防御提出明确要求。水利部密切关注塔里木河雨情水情汛情工情,滚动分析研判,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发出通知,指导督促做好各项防御工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及时启动并适时提升洪水防御应急响应,强化雨水情监测预报预警,派出多个工作组赴现场开展督导检查,向各级防汛责任人发送预警提醒信息10万余条,发出工作提醒函8份;统筹流域上下游、干支流和左右岸,强化统一调度,兼顾防洪和洪水资源利用,乌鲁瓦提、阿尔塔什等重点控制性枢纽工程累计拦洪7.36亿立方米,削峰率34%86%;指导督促沿河有关地方做好分洪、排洪,统筹灌溉、生态补水、水库蓄水,实现防洪与兴利并举;加强堤防和河道巡查值守,预置防汛抢险队伍、物资和设备,及时抢护加固险工险段。初步统计,塔里木河沿线各市州累计投入巡查抢险人员45.05万人次、机械设备3.27万台次、土石方250余万立方米,加固险工险段625处,采取分洪、引水等措施,利用洪水资源31.93亿立方米,洪水资源化利用率达80%,用于农业灌溉、胡杨林及人工林生态补水和向孔雀河调水等。

通过洪水资源化利用,塔里木河沿线灌区农作物得到充分灌溉,增加灌溉面积63.06万亩,河道沿岸胡杨林生态补水效果明显,增加引洪补水面积133.5万亩,较往年增加5成,向孔雀河调水3.09亿立方米,超额完成调水任务。

 

水利部党组研究部署水利安全生产工作

来源:水利部网站

本站讯 921日,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国英主持召开党组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研究部署水利安全生产工作。李国英强调,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部署要求,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狠抓工作和责任落实,牢牢守住水利安全生产底线,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

会议指出,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福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责任重于泰山,须臾不可放松。要坚持“预”字当先、“实”字托底,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警钟长鸣,常抓不懈,有效落实水利安全风险隐患查找、研判、预警、防范、处置、责任“六项机制”,深入排查水利行业潜在风险隐患,健全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抓细抓实各项防范措施。要紧盯在建水利工程、小水库、小水电站等重点领域和场所,关口前移,切实强化安全监管,防风险隐患于未萌,坚决遏制水利领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会议强调,要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压紧压实各层级全链条水利安全生产责任,将责任落实到机构、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直接抓、靠前抓,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要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统筹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农村供水保障、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等各项水安全保障工作,为保持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贡献水利力量。

 

重金属危险废弃物污染处理有新招!落实水体重金属污染问题解决

来源:环保在线

导读:此前水体重金属污染研究重点多在重金属吸附材料的制备工艺以及提高其吸附容量上。但这一内容忽视了吸附重金属后的吸附剂随时可能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二次污染。

重金属是指相对密度大于5的金属,包括金、银、铜、铁、铅等。重金属污染由重金属或其化合物造成的环境污染。其他有机化合物的污染,通过自然界本身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净化,使有害性降低或解除。而重金属污染具有富集性,很难在环境中降解。

尤其以括铅、汞、镉、铬以及类金属砷为代表,这些这些重金属在水中不能被分解,人饮用后毒性放大,与水中的其他毒素结合生成毒性更大的有机物。随废水排出的重金属,即使浓度小,也可在藻类和底泥中积累,被鱼和贝的体表吸附,产生食物链浓缩,从而造成公害。

如何解决严重的水体重金属污染问题,保护青山绿水?近日,内蒙古农业大学该校沙生灌木资源高效利用创新团队课题组给出答案。课题组在生物质吸附材料及危险废弃物吸附剂高值化转化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突破。该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材料化学杂志A》上。

此前水体重金属污染研究重点多在重金属吸附材料的制备工艺以及提高其吸附容量上。但这一内容忽视了吸附重金属后的吸附剂随时可能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探索危险废弃物吸附剂高值化转化利用的新策略、设计高吸附能力和易于回收的块状吸附剂等至关重要。

据了解,课题组团队还首次提出了一种新的危险废弃物吸附剂的高值化转化利用策略。课题组采用原位化学沉积法,将吸附在块状吸附材料氨基化木材气凝胶表面上的锌原位转化为异质结光催化剂,并将其进一步用于光催化降解偶氮染料刚果红。通过吸附和光催化的协同降解机理,实现异质结光催化剂对刚果红的光催化降解。

该项成果研究过程中,提出了木基块状吸附材料新的制备方案。即该项成果课题组以以速生材杨木为原料,并实施了自上而下的改性方法,设计了一种易于回收并对重金属锌有高吸附容量的块状吸附材料氨基化木材气凝胶。该种凝胶具有高值化转化利用的作用,易于回收并对重金属锌有高吸附容量,为解决重金属危险废弃物吸附剂的二次污染问题提供了全新的途径。

近年来,我国对于重金属污染的关注度不断加强。《关于进一步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的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等多个规范性意见出台,强调了防控重金属环境的重要性,并以重金属污染物减排为抓手,推进精准治污、科学治污,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

未来,随着这一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将有效管控重点区域重金属污染,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健康。

 

总说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究竟怎么操作?

来源:环保在线

导读:污泥无害化资源化的实施方案终于来了!污泥土地利用、污泥焚烧、能量与物质回收利用都是未来的布局重点。

污泥处理棘手、体量之大等问题的存在,对环境保护工作产生不利影响。据《环保圈》的统计,刚刚结束的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中就已通报4起“污泥”案例。为加快污泥环保化消解速度,扩大资源化利用的途径,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处置工作不得不被一提再提。

 20216月,《“十四五”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下称“《规划》”)中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国污泥无害化处置不规范,设施可持续运维能力不强,与实现高质量发展还存在差距。因此,文件以2025年为限期,提出城市和县城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90%以上;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京津冀地区污泥无害化处置水平明显提升。

实际上,污泥当时被国家重点“点名”,也并不过于出人意料。污泥作为目前污水处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副产物,被污水处理行业重点关注,同时因其固液混合的特殊形态而受到固废处置行业的特别关照。目标已经下达,污泥处理处置“摆烂”是绝对不行的。围绕污泥该走哪条路线实现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模式的讨论,业内人士众说纷纭。

距离上述《规划》发布一年有余,污泥无害化资源化的实施方案终于来了!究竟怎么操作,《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一探即明。

在《规划》目标的基础上,《实施方案》对污泥无害化资源化要求进行整合完善:全国新增污泥(含水率80%的湿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规模不少于2万吨/日,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达到95%以上,基本形成设施完备、运行安全、绿色低碳、监管有效的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体系。

有目标,更有具体措施。《实施方案》定下3方面10项政策措施,其中值得关注的两方面——

一是优化污泥处理结构,推广污泥土地利用,推进污泥焚烧处理,推动能量和物质回收利用;二是加强污泥处理设施建设,提升设备效能,补齐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缺口。

污泥无害化资源化的又一份重要文件下达,污泥处理处置行业的发展之景一片晴朗。预估在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的污泥处理处置市场即将启航,自身携带污泥处理处置与技术研发实力的环保企业该不该趁机入局,该是当下着重考虑的事情了!

 

学术会议:

 

2021中国(南通)船舶设计师高峰论坛

中国 江苏 南通市   20211217日-20211219

一、会议信息

船舶工业是我国海洋强国战略中的重要环节。随着造船技术和海洋工程技术的进步,人类对深蓝领域的探索与开发也在不断深入。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战略构想;十九大再次提出“要坚持海陆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2021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是“十四五”规划的起步之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为响应国家号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南通市顺应新发展趋势,努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战略,聚焦海洋强国,壮大主业实业,增强自主创新,持续推动南通船舶海工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基于此背景,江苏省南通市人民政府联合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共同主办“2021中国(南通)船舶设计师高峰论坛”。旨在助力南通打造世界级船舶海工基地。为南通乃至江苏、全国船舶海工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有效助推长三角地区的船舶产业基地建设,促进海洋高端装备产业创新,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重要日期

会议召开时间: 2021/10/152021/12/17     2021/10/172021/12/19

论文提交日期: 2021/7/202021/9/9     2021/8/202021/11/14

录用通知日期: 2021/8/20

修改稿截止日期: 2021/8/202021/11/30

作者注册日期: 2021/7/20    2021/10/10

在线注册时间: 2021/7/20    2021/10/10

 

三、会议论文

1)深远海高端装备 2)绿色船舶 3)智能航运和智能船舶 4)豪华邮轮技术及运营 5)船舶高端配套设备 6)海上风电装备、安装船和运维船

会议论文模版

论文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文字精炼、数据可靠,正文30007000字,并附有中英文摘要(250字左右)和中英文关键词(36个),参考文献按照国标GB/T 77142015格式著录,并要求在文中顺序标引;文末须注明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的性别、出生年份、职称或学历、研究方向、E-mail及手机号码等。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宝祥

联系电话:021-64863385

电子邮件:cssc_704@cssmc.cn

 

中国材料大会2022

中国 北京市   2022122日-2022125

一、会议信息

“中国材料大会”是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的最重要的系列会议,每年举办一次。大会宗旨是为我国从事新材料科学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专家、学者、教授、科技工作者、政府有关的管理部门和领导、企业家及其它相关人员搭建一个交流平台,交流和共享材料研究的最新成果,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并提高新材料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材料大会2022”定于2022122-5日在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区)召开,会议由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发起并主办。征文内容涵盖能源材料、环境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功能材料、材料基础研究等材料领域。同期举行:国际材料论坛、前沿热点青年论坛、大湾区特色材料论坛、材料教育论坛以及国际新材料科研仪器与设备展览会。

    官网链接https://cmc2022.scimeeting.cn

二、重要时间节点

会议召开时间: 2022/12/2    2022/12/5

论文提交日期: 2022/3/10    2022/5/20

作者注册日期: 2021/12/24    2022/7/11

三、联系方式

联系人:贾老师

联系电话:010-68710443

电子邮件:cmc_public@126.com

联系人:王老师

联系电话:15611013638

电子邮件:cmc_public@126.com

 

招聘信息: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2022年科技、支撑岗位招聘启事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力学所)创建于1956年,是以钱学森先生工程科学思想建所的综合性国家级力学研究基地,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以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在国际力学界享有盛誉。 

力学所现设有6个科研部门,包括: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NM)、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HD)、中国科学院微重力重点实验室(NML)、中国科学院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LMFS)、宽域飞行工程科学与应用中心(WESA),以及中国科学院空天飞行科技中心。 

力学所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7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名,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6名。力学所先后获国家、中国科学院和各部委各种科技奖230余项,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10项,中国科学院和部委级一等奖24项。力学所是我国最早招收研究生、首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也是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之一。 

诚挚欢迎有志青年加盟力学所,我们携手并进、共襄发展。 

 

一、招聘岗位 

本次招聘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留学回国人员和在职人员,岗位包含但不限于:力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光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物理学、化学等诸多学科及相关交叉学科,详见附件1 

 

二、招聘条件 

1.科研能力强,基础知识扎实,为人正派,责任心强,有较强的进取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2.年龄一般应在35周岁以下,条件优秀者年龄可适当放宽; 

3.非应届毕业生一般应具有北京户口;

4.科技岗位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竞聘者应具有不少于两年博士后研究经历,或博士毕业工作满三年,或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不满足条件的博士学位竞聘者建议申报力学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http://www.imech.cas.cn/rczp/rczpxx/202110/t20211021_6226576.html,待遇从优);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申请科技岗位,特别优秀的应聘条件可放宽至硕士学位; 

5.身体健康,与本单位职工没有血缘亲缘关系。 

 

三、岗位待遇 

1.择优解决北京户口:为优秀的非北京生源应届毕业生、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留学回国人员解决北京户口; 

2.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完善的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 

3.提供完善的福利保障,员工食堂、人才公寓、带薪年假、年度健康体检、各类其他福利等; 

4.完善的员工职业发展体系和培训体系; 

5.丰富多彩的职工集体活动; 

6.配合中科院“3H”工程,协助子女入园入学。 

 

四、报名要求 

1.报名时间:截至20221020日。 

2.应聘者须提供以下材料: 

1)岗位应聘申请表(附件2); 

2)学历、学位证书、成绩单、身份证和有关技能证书复印件; 

3)获奖证书复印件; 

4)论文、专利、专著目录及代表性论著。 

3.特别说明: 

1)应聘人员需能在2022年按时到岗、全职参加工作; 

2)如为应届生,需在20228月底之前按时拿到学历学位证书; 

3)邮件标题请按照“应聘岗位序号-姓名-专业-毕业学校-最高学历-毕业时间”填写; 

4)欢迎研究领域与招聘岗位相关或相近的人员积极报名。 

 

五、报名方式 

有意者请将申请材料邮箱投递简历(请同时发送至科研部门和人力资源处两个投递邮箱),请将证书和论文等相关材料扫描成图片一并发送,初审通过者,通知面试。 

 

六、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5号,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人力资源处,邮政编码:100190 

话:82543862 

人:曹老师

址:http://www.imech.ac.cn/

投递邮箱及联系人:

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NM

实验室联络人:张老师,投递邮箱:office@lnm.imech.ac.cn

人力资源处联络人:曹老师,投递邮箱:zhaopin@imech.ac.cn

 

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HD

实验室联络人:陈老师,投递邮箱:lhd-zp@imech.ac.cn

人力资源处联络人:曹老师,投递邮箱:zhaopin@imech.ac.cn

 

中国科学院微重力重点实验室(NML

实验室联络人:徐老师,投递邮箱:nml-zp@imech.ac.cn

人力资源处联络人:曹老师,投递邮箱:zhaopin@imech.ac.cn

 

中国科学院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LMFS

实验室联络人:孙老师,投递邮箱:lho@imech.ac.cn

人力资源处联络人:曹老师,投递邮箱:zhaopin@imech.ac.cn

 

宽域飞行工程科学与应用中心(WESA

实验室联络人:肖老师,投递邮箱:wesa@imech.ac.cn

人力资源处联络人:曹老师,投递邮箱:zhaopin@imech.ac.cn

 

空天飞行科技中心

实验室联络人:杨老师,投递邮箱:kxzx@imech.ac.cn

人力资源处联络人:曹老师,投递邮箱:zhaopin@imech.ac.cn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冲击与耦合效应课题组招聘

因工作需要,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流固耦合系统力学实验室冲击与耦合效应课题组拟招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人员1名,具体情况如下。

 

一、 高分子材料精细化研究及性能优化(1名)

1.岗位职责

1)主持TPUTPE等工程材料的精细化力学性能研究、工艺优化、合成打样等;

2)主持或参与TPUTPE等工程材料的工程化应用研究。

3)完成课题组的其他任务;

4)工作地点力学所中关村园区或怀柔园区。

2.应聘条件

1)高分子材料、化学工程、化学、材料学、材料工程等相关专业博士应届或毕业三年以内,年龄不超过35周岁;

2)有TPUEVATPE、橡胶等项目经验者优先;

3)身体健康,动手能力强,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沟通和较强的学习能力。

 

二、 岗位性质

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

 

三、 岗位待遇

按中科院力学所特别研究助理人员有关规定执行,年薪25-30万元,绩效考核视项目承担情况而定,特别优秀者上不封顶。

 

四、 报名要求

1.报名截至时间:长期有效

 2.应聘者需提供以下材料:

1)个人简历;

2)学历、学位证书和身份证复印件;

3)相关业务能力证明材料等。

3.特别说明:

1)邮件标题请按照“应聘冲击与耦合效应课题组特别研究助理+姓名+日期”格式填写;

2)应聘人员需按时到岗、全职参加工作。

 

五、 报名方式

有意者请将申请材料用电子邮件方式发送到招聘邮箱,请同时将证书和论文等相关材料扫描成pdf一并发送,来人恕不接待。初审通过者,通知面试。

 

六、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5号,中国科学院力学所人力资源处

邮政编码:100190

电话:010-82544256

邮箱:hujialu@imech.ac.cn

网址:www.imech.ac.cn

 

附件:

https://talent.sciencenet.cn/upload/2022/20220817145529740.docx

 

学术期刊:

Water ResearchVolume225

Understanding the properties of fat, oil, and grease and their removal using grease interceptors

Characteristics, mechanisms and measurement methods of dissolution and deposition of inorganic salts in sub-/supercritical water

Hydrated electron based photochemical processes for water treatment

Microplastics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ypical inflow rivers of Taihu lake: Linking to nitrous oxide emission and microbial analysis

Reducing properties of triplet state organic matter (3DOM*) probed via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chlorine dioxide to chlorite

Time-series monitoring of river hydrochemistry and multiple isotope signals in the Yarlung Tsangpo River reveals a hydrological domination of fluvial nitrate fluxes in the Tibetan Plateau

Microplastics as potential carriers of viruses could prolong virus survival and infectivity

High concentration of ammonia sensitizes the response of microbial electrolysis cells to tetracycline

Overcoming barriers for nitrate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By-passing water hardness

Chronic high-dose silver nanoparticle exposure stimulates N2O emissions by constructing anaerobic micro-environment

High-performance reductive decomposition of trichloroacetamide by the vacuum-ultraviolet/sulfite process: Kinetics, mechanism and combined toxicity risk

Effect of plastic pollution on freshwater flora: A meta-analysis approach to elucidat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plant growth and biochemical markers

Model-based identification of vadose zone controls on PFAS mobility under semi-arid climate conditions

Gaussian process emulation of spatio-temporal outputs of a 2D inland flood model

Fast proton and water transport in ceramic membrane-based magic-angle graphene

 

部分期刊最新目录

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3091708
Applied Ocean Research: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1411187
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http://www.hydrol-earth-syst-sci.net/recent_papers.html
Journal of Sea Research: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13851101
Journal of Shipping and Ocean Engineering: http://www.cqvip.com/qk/71223X/
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1411136
Ocean Engineering: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0298018
Water, Air, & Soil Pollution: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0049-6979/
Water Research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0431354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ttp://www.waterjournal.cn:8080/water/EN/volumn/home.shtml

 

网络精华:

梦想成真!用“水”做的电池弥补城市电网缺口

(摘自: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9/487163.shtm

929日,对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研究员李先锋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百兆瓦级的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进入并网调试最后阶段,预计10月中旬正式投入使用。该电站是迄今为止全球功率最大、容量最大的液流电池储能电站,对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该项目由大连化物所提供技术支撑、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制造、大连恒流储能电站有限公司建设运营。

整个研究工作中,离不开拼搏在一线的科研工作者们,每一位学者都在其中奋斗着、经历着,在一次次磨练中成长着,奉献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

创新:“无中生有”的研究

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张华民一直密切关注着这个项目的动向,前期在液流储能电池关键材料与系统集成方面做出贡献的他得知项目成功推动,心情也十分激动:“感觉我们的梦想成真了!”

回想之前的研究生涯,要追溯到2000年。张华民时任日本公司能源环境研究室主任,事业蒸蒸日上。但他在这一年,却毅然决然放弃高薪,选择到大连化物所工作。这次归国,张华民是带着“任务”回来的。

“我每年和德国的科学家有很多项目合作,接触到了可再生能源。那时候,我就意识到了可再生能源将逐步由辅助能源变为主导能源。”张华民提到。

但是可再生能源具有波动性、不连续性等特点,这导致必须有大规模储能技术与之配套,才能稳定运行,也就是说大规模储能技术是可再生能源普及应用的瓶颈技术。而大规模储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安全性要高;生命周期的性价比要高,循环寿命要长;电池报废以后不能对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

想到这里,张华民坚定了要做大容量、大规模、长时间的储能技术。带着这份信念,他从日本飘洋过海回到大连,开始了储能领域的新探索。在原料方面,团队也进行了探究。

“考虑到安全性和容量可恢复性,我们想到了钒。”张华民说

所有的液流电池都要拥有一个正极电对和一个负极电对,而全钒电池两边是同等元素,未来的回收及维护就相对简单,即使长期运行正负极电解液中钒离子的价态失衡 ,也可以通过化学反应的方法将其修复。

然而,国际上的“风云变幻”带给了团队不小的压力。

日本住友电工和加拿大VRB能源有限公司在钒液流电池的研发技术上位居前列。2005年,已经在领域内深耕20余年的日本住友电工因为成本问题突然停止了研究开发。2008年,加拿大VRB钒液流储能公司又因为经济危机而宣布破产。

“作为世界上做的最早的、最好的两家企业,一个停止研究一个破产,我们当时压力很大。”张华民告诉《中国科学报》。

对于团队来说,全钒液流电池的研究并非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整个团队没有人在之前做过类似的研究,几乎从“零”开始的项目对于全体人员来说都是一个莫大的挑战。

但是为了国家能源的发展,为了实现“能源梦”,整个团队坚定信念,向着目标进发。

经过分析,团队发现成本“居高不下”主要是因为电解液的成本无法压缩。如果团队能在双极板、传导膜等方面有所突破,将可以通过减少材料成本达到降低整体项目成本的效果。而加拿大VRB公司并不掌握产业链的核心技术,这加速了该能源项目走向灭亡。从电解液、电极、膜、双极板到电堆的系统集成,如果团队可以掌握全产业链技术,这项困扰也将迎刃而解。

秉承着信念和决心,全体研究组一起开始攀登新的高峰。

探索:由“C”转“O”的结构拼图

随后,电池的研发作为团队的“拿手绝活”发展进入“快车道”,但是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性能才是产业化链条应该考虑的“重头戏”。在这其中,就绕不开电池膜的集成和电堆结构的优化。

2009年,从比利时留学回来的李先锋加入大连化物所储能技术研究团队。新鲜血液的涌入为项目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一回来李先锋就扛起重担,直奔“要害”,担起了液流电池关键材料—离子传导膜的研发重任。

面对瓶颈,团队想到了在创新分子结构方面下功夫,通过调控膜的孔径大小,突破了膜离子传导性与离子选择性之间的制衡,开发出了高性能、低成本的传导膜材料,并首次提出了不含离子交换基团“离子筛分传导”机理,成功破解了难题。

除此之外,提高电堆的工作密度也是团队着重突破的一个核心。电堆就像电池的“心脏”,功能十分重要,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初始阶段,在保持电堆的能量转换效率不低于80%时,其工作电流密度仅有80毫安,造成电堆居高不下,难以满足产业化的需要。

研究团队重点挖掘了电池内的反应及传递过程中的每个细节,有效提高了电堆效率,成功研制出了高功率密度电堆,为“心脏”输送了“血液”。

解决了上述问题,项目得以顺利进行。全钒液流电池具备安全性高、可靠性好、输出功率和储能容量规模大、寿命长、性价比高、电解液可循环利用、对环境友好等特点,为大规模应用在储能领域奠定了基础。

随后,从实验室到中试放大再到产业化运用,项目的发展也进入“快车道”。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调试,大连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电站成功并网,这标志着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产业化的成功。

该电站相当于城市的“电力银行”,在整个电力系统中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在电网用电低谷时,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给电池充电,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于电池中;在电网用电高峰时,将储存于电池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进行放电。

“大连特殊的地形使得本地电网呈C字型,存在缺口。”大连恒流储能电站有限公司总经理宫继禹告诉《中国科学报》,“一旦遇到事故,会导致大规模停电,无法满足城市应急需要。”

而储能电站规划在两个电网之间,恰好弥补了缺口,将其结构由“C”转“O”,填补了电网结构上的最后一块“拼图”。极端环境下,储能电站还可以作为黑启动电源。启动停机的发电机组,帮助电网恢复运行。同时也可以作为备用电源,在电网出现故障时,为大连市区医院、应急救援等重要部门提供八小时左右的持续供电。

信念:最终目标是国家能源的未来

曾经的荒地上如今矗立起两个足球场大小的电站,716个大型储罐、358个集装箱在这里整齐排列。曾经的荒地“摇身一变”成为大连能源的“希望”,也成为整个团队心中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无论从产业规模还是未来的发展潜力来讲,我们都很有信心,中国的钒电池技术走在世界前列。”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晓丽说。

而在整个工作中,也离不开年轻科研人员的身影。整个团队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李先锋通过日常工作中的点点滴滴,身体力行的感染着下一代学者,带领着整个团队走向成功。

依靠同一个目标同一个信念,两代人“拧成一股绳”般前行,这才有了储能电站的成功并网。

提及并网之后的安排,李先锋表示,如果能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电池的可靠性,后续才能真正大规模产业化推广。

“最终目标,是国家能源的未来。”李先锋说。

全钒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顺利并网了,但是他们的故事远没有结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大连化物所储能技术研究团队会继续不忘初心、秉承信念,书写属于他们的新篇章。

 

我国深水航道总体规模已居世界首位

(摘自: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7259.shtm

交通运输部发布数据,去年全国沿海港口已建成10万吨级及以上深水航道超90条,我国深水航道总体规模已居世界首位。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沿海港口已建成10万吨级及以上深水航道超90条,10个国际枢纽海港全部有通航15万—20万吨级集装箱船舶深水航道;大连、唐山、青岛、宁波舟山、湛江、湄洲湾等港口已具有通航40万吨散货船舶的深水航道。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深水航道总体规模已居世界首位,航道建设的智慧绿色水平不断提升。

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副局长 郑清秀:深水航道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提升了沿海运输大通道和港口枢纽节点的安全韧性,有力保障了我国物流供应链稳定、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有力支撑了我国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和经济社会发展。

航路和航道有什么区别?

除了深水航道,深水航路的建设也在加快推进。那么,航路和航道有什么区别呢?

简单说来,航道是指内河、湖泊等内陆水域中可以供船舶通航的通道,以及内海、领海中经建设、养护可以供船舶通航的通道。而航路主要是利用现有的水域资源,经过海事等部门进行专业探测水深和分析通航条件后供船舶往来的通道。

打通渤海40万吨级船舶深水新航路

近十几年来,渤海湾港口建设速度和规模迅猛递增,扩建30万吨级及以上超大型船舶靠泊码头,提升靠泊船舶的吨位等级,降低运输成本,是各港口的优先选择。探索打通渤海超大型船舶深水航路成为当务之急。

近日,载运39.02万吨矿砂的“远津海”轮乘潮通过渤海中部新航线,安全靠泊河北曹妃甸港矿石码头,这标志着40万吨级巨轮进出渤海深水航路“新通道”成功打通。

曹妃甸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克生:将进一步释放我们深水大港的潜能,同时保障国家铁矿石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促进腹地钢铁冶金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40万吨级矿砂船被称为海上“巨无霸”,拥有渤海湾唯一40万吨级矿石码头的曹妃甸港,因无精准的其他航路水深数据,导致40万吨级矿砂船一直减载靠泊,港口泊位能力难以完全有效发挥。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天津海事测绘中心主任 董江:我们采用多波束测深系统、磁力仪探测系统等多种扫海测量手段,准确测量了进出渤海航路的水深情况,探明了沿线航路的障碍物分布情况,掌握了满足超大型船舶航行水深的重要数据。

曹妃甸海事局局长 李保东:我们按照实测水深加精准潮汐的措施,在渤海中部航线以南,找出三个深水重点航段,进一步掌握了40万吨级超大型船舶自老铁山水道至曹妃甸新航线的水深特征及潮汐规律,打通了这条深水新航路。

数字智能化平台保障超大型船舶安全通航

为了保障超大型船舶满载安全进出,海事部门还研发了“超大型船舶安全通航智控平台”,对进入深水航路的船舶实施全过程跟踪监控,保障船舶的航行安全。

记者看到,一旦有船舶要进入港口,平台可提前设置船舶参数,并在智能感知模块中设置对船舶的重点监测区域,当船舶航行进入识别区时,船舶位置、航速、节点时间、预到时间会形成即时消息,实时推送至智控平台,对其实施全程动态跟踪,实时掌握船舶通过深水航路情况。

同时平台利用船舶智能乘潮模块的潮流模型,实时推算潮汐信息,为船舶安全通过深水航路的最浅水域设计精准乘潮模型,在进入渤海湾期间,设定安全航速,保障船舶利用潮水安全通过,同时开展远程交通组织,请其他船舶提前避让,保障深水航路的通畅。

曹妃甸海事局副局长 张轶清:我们根据存储的历史数据,结合船舶实时动态,精准预测船舶到港时间。并依托船舶交通服务系统、船舶自动识别系统进行监测,利用无人机空中巡航、海巡船艇领航护航、监控等手段,全方位保障超大型船舶进出渤海深水航路的航行安全。

 

地下深处钻石揭示富含水的环境

(摘自: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9/487005.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