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文摘,第46卷,第3期

发布时间:2023-05-10 访问量:2046

新闻报道:

首个数字孪生流域建设重大项目——长江流域全覆盖水监控系统建设项目开工建设

来源:水利部网站

428日,长江流域全覆盖水监控系统建设项目开工建设。该项目列入了国务院部署实施的150项重大水利工程,是水利部2023年重点推进的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首个开工建设的数字孪生流域建设重大项目。

该项目按照强化流域治理管理的要求,紧紧围绕数字孪生流域建设目标任务,坚持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建设覆盖长江干流、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沅江、湘江、汉江、赣江、洞庭湖、鄱阳湖等重点区域的水监测感知体系和覆盖监测、评估、告警、处置、总结全过程的管控应用体系。

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夯实数字孪生长江建设的算据、算法、算力基础,推进实现对流域水利治理管理全过程的数字化映射、智能化模拟,加快构建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功能的智慧水利体系,为流域水利决策管理提供前瞻性、科学性、精准性、安全性支持,对强化流域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提升长江流域水安全保障能力,有效支撑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嫩江松花江黑龙江防凌工作顺利结束

来源:水利部网站

51日,黑龙江干流上游三合江段开江。至此,嫩江、松花江、黑龙江干流均已全线开江,开江期间凌情平稳,未发生大的险情灾情,防凌工作顺利结束。

今年东北江河凌情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开江期气温偏高。3月黑龙江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高4.3℃,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3高;4月上旬偏高3.7℃,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4高。二是开江时间提前。嫩江、松花江、黑龙江开江日期较常年同期分别提前614天、711天、414天。三是开江水势总体平稳。除黑龙江马伦段短时超警外,其他江河水位均在警戒水位以下,未发生严重冰凌卡塞。

水利部高度重视北方河流防凌工作,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多次作出批示,有针对性安排部署防凌工作。嫩江、松花江、黑龙江开江期间,水利部加强监测预报、会商研判和值班值守,组织指导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和黑龙江省水利部门,精细调度嫩江尼尔基、松花江大顶子山、牡丹江莲花水利水电(航电)枢纽等重要水工程,全力加强工程巡查防守,确保防凌安全。

黑龙江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水利部门认真落实防凌责任,精心研判防凌形势,有力有序开展各项防凌工作。一是提前周密部署。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提出明确要求。省水利厅组织召开防凌会商会和防凌调度会,分析研判防凌形势,派出工作组检查督导重点地区防凌工作。二是压实拧紧责任链条。强化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凌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部门和人员。开江期间包保干部驻乡驻村一线指挥值守,组织干部群众做好防凌各项工作。三是主动实施防凌措施。组织开展主要江河凌汛风险点调查和安全隐患排查,及时清除行凌障碍。根据凌情预测分析,提前制定防凌破冰方案,对松花江中下游、黑龙江上游5个市县实施主动防凌破冰,爆破区域12处,总长度32.7公里,为松花江、黑龙江平稳开江创造有利条件。

 

新疆库尔干水利枢纽工程实现截流

来源:水利部网站

近日,新疆库尔干水利枢纽工程实现截流,标志着工程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库尔干水利枢纽是国务院部署实施的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库山河上唯一的控制性枢纽工程。工程位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内,总投资17.05亿元,建设工期48个月,水库总库容1.24亿立方米,最大坝高82米,电站装机容量24兆瓦,年发电量0.855亿度,202111月主体工程开工。

工程建成后,经水库调节,可以为库山河灌区年均增加0.69亿立方米供水量,使农业灌溉保证率从40%提高到75%,有效缓解灌区春旱缺水问题;通过与下游防洪工程联合运用,可将下游沿河乡镇防洪能力提高到1020年一遇;同时利用下泄水量发电,为喀什和克州每年提供0.855亿度清洁电能。

 

化工废水主要特征及处理方法汇总

来源:环保在线

导读:化工废水特征分析、处理方法及主要设备选择、预处理物化工艺推荐及深度处理中水回用优化组合工艺汇总,本篇一览!

化工废水是指化工厂生产产品过程中所生产的废水,如生产乙烯、聚乙烯、橡胶、聚酯、甲醇、乙二醇、油品罐区、空分空压站等装置的含油废水,经过生化处理后,一般可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现由于水资源的短缺,需将达到排放标准的水再经过进一步深度处理后,达到工业补水的要求并回用。

化工厂作为用水大户,年新鲜水用量一般为几百万立方米,水的重复利用率低,同时外排污水几百万立方米,不仅浪费大量水资源,也造成环境污染,并且水资源的短缺已对这些工业用水大户的生产造成威胁。为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减少水资源的浪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需对化工废水进行深度处理(三级处理),作为循环水的补水或动力脱盐水的补水,实现污水回用。

化工废水主要特征分析

1、化工废水排放量大、成分复杂,反应原料常为溶剂类物质或环状结构的化合物,增加了废水的处理难度;

2、该废水中含有大量污染物物质,主要是由于原料反应不完全和原料或生产中使用大量溶剂造成的。

3、有毒有害物质多,有机物浓度高、含盐量高、色度高、难降解化合物含量高、生物难降解物质多,可生化性差、治理难度大。精细化工废水中有许多有机污染物对微生物是有毒有害的,如卤素化合物、硝基化合物、具有杀菌作用的分散剂或表面活性剂等;

化工废水处理方法

1、化学方法处理

化学方法是利用化学反应的作用以去除水中的有机物、无机物杂质。主要有化学混凝法、化学氧化法、电化学氧化法等。

化学混凝法作用对象主要是水中微小悬浮物和胶体物质,通过投加化学药剂产生的凝聚和絮凝作用,使胶体脱稳形成沉淀而去除。混凝法不但可以去除废水中的粒径为1——10mm的细小悬浮颗粒,而且还能去除色度,微生物以及有机物等。该方法受pH值、水温、水质、水量等变化影响大,对某些可溶性好的有机、无机物质去除率低。

化学氧化法通常是以氧化剂对化工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氧化去除的方法。废水经过化学氧化还原,可使废水中所含的有机和无机的有毒物质转变成无毒或毒性较小的物质,从而达到废水净化的目的。常用的有空气氧化,氯氧化和臭氧化法。空气氧化因其氧化能力弱,主要用于含还原性较强物质的废水处理,Cl是普通使用的氧化剂,主要用在含酚、含氰等有机废水的处理上,用臭氧处理废水,氧化能力强,无二次污染。臭氧氧化法、氯氧化法,其水处理效果好,但是能耗大,成本高,不适合处理水量大和浓度相对低的化工污水。

电化学氧化法是在电解槽中,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在电极上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去除,废水中污染物在电解槽的阳极失去电子被氧化外,水中的Cl-OH-等也可在阳极放电而生成Cl2和氧而间接地氧化破坏污染物。实际上,为了强化阳极的氧化作用,减少电解槽的内阻,往往在废水电解槽中加一些氯化钠,进行所谓的电氯化,NaCl投加后在阳极可生成氯和次氯酸根,对水中的无机物和有机物也有较强的氧化作用。近年来在电氧化和电还原方面发现了一些新型电极材料,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能耗大、成本高,及存在副反应等问题。

2、物理处理法

化工污水常用的物理法包括过滤法、重力沉淀法和气浮法等。

过滤法是以具有孔粒状粒料层截留水中杂质,主要是降低水中的悬浮物,在化工污水的过滤处理中,常用扳框过滤机和微孔过滤机,微孔管由聚乙烯制成,孔径大小可以进行调节,调换较方便;

重力沉淀法是利用水中悬浮颗粒的可沉淀性能,在重力场的作用下自然沉降作用,以达到固液分离的一种过程;

气浮法是通过生成吸附微小气泡附裹携带悬浮颗粒而带出水面的方法。这三种物理方法工艺简单,管理方便,但不能适用于可溶性废水成分的去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3、光催化氧化技术

光催化氧化技术利用光激发氧化将O2H2O2等氧化剂与光辐射相结合。所用光主要为紫外光,包括uv-H2O2uv-O2等工艺,可以用于处理化工废水中CHCl3CCl4、多氯联苯等难降解物质。另外,在有紫外光的Fenton体系中,紫外光与铁离子之间存在着协同效应,使H2O2分解产生羟基自由基的速率大大加快,促进有机物的氧化去除。

所谓光化学反应,就是只有在光的作用下才能进行的化学反应。该反应中分子吸收光能被激发到高能态,然后电子激发态分子进行化学反应。光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源于光子的能量。在太阳能利用中,光电转换以及光化学转换一直是光化学研究十分活跃的领域。80年代初,开始研究光化学应用于环境保护,其中光化学降解治理污染尤受重视,包括无催化剂和有催化剂的光化学降解。前者多采用臭氧和过氧化氢等作为氧化剂,在紫外光的照射下使污染物氧化分解;后者又称光催化降解,一般可分为均相、多相两种类型。均相光催化降解主要以Fe2+Fe3+H2O2为介质,通过光助-芬顿(photo——Fenton)反应使污染物得到降解,此类反应能直接利用可见光;多相光催化降解就是在污染体系-空穴对,吸附在半导体上的溶解氧、水分子等与电子-空穴作用,产生•OH等氧化性极强的自由基,再通过与污染物之间的羟基加合、取代、电子转移等使污染物全部或接近全部矿质化,最终生成CO2H2O及其它离子如NO3——、PO43——、SO42-Cl——等。与无催化剂的光化学降解相比,光催化降解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更为活跃。

4、超声波技术

超声波技术,是通过控制超声波的频率和饱和气体,降解分离有机物质。

功率超声的空化效应为降解水中有害有机物提供了独特的物理化学环境从而导致超声波污水处理目的的实现。超声空化泡的崩溃所产生的高能量足以断裂化学键。在水溶液中,空化泡崩溃产生氢氧基和氢基,同有机物发生氧化反应。空化独特的物理化学环境开辟了新的化学反应途径,骤增化学反应速度,对有机物有很强的降解能力,经过持续超声可以将有害有机物降解为无机离子、水、二氧化碳或有机酸等无毒或低毒的物质。

5、磁分离法

磁分离法,是通过向化工污水中投加磁种和混凝剂,利用磁种的剩磁,在混凝剂同时作用下,使颗粒相互吸引而聚结长大,加速悬浮物的分离,然后用磁分离器除去有机污染物,国外高梯度磁分离技术已从实验室走向应用。

磁分离技术应用于废水处理有三种方法:直接磁分离法、间接磁分离法和微生物—磁分离法。利用磁技术处理废水主要利用污染物的凝聚性和对污染物的加种性。凝聚性是指具有铁磁性或顺磁性的污染物,在磁场作用下由于磁力作用凝聚成表面直径增大的粒子而后除去。加种性是指借助于外加磁性种子以增强弱顺磁性或非磁性污染物的磁性而便于用磁分离法除去;或借助外加微生物来吸附废水中顺磁性离子,再用磁分离法除去离子态顺磁性污染物。

高梯度磁分离处理法是磁分离技术之一。利用磁场中磁化基质的感应磁场和高梯度磁场所产生的磁力从废水中分离出颗粒状污染物或提取有用物质的方法。磁分离器可分为永磁分离器和电磁分离器两类,每类又有间歇式和连续式之分。高梯度磁分离技术用于处理废水中磁性物质,具有工艺简便、设备紧凑、效率高、速度快、成本低等优点。

化工废水处理工艺方案和主要设备选择

1、预处理曝气池       

根据提供的进水水质情况来看,水温较高达60℃左右,有机物浓度也较高,为了降低后续处理的负荷,使出水达标排放,故考虑在物化及生化处理前进行预处理。

通过充氧曝气达到冷却降温,并吸脱部分氨氮酚等有机物从水中逸入大气,同时在池中投加硫酸亚铁及石灰,使废水中有机物进行氧化及分析,降低有机物质。

2、沉淀吸附池

通过加药混凝反应沉淀及煤渣层的吸附,使废水得以净化,部分所氮及酚等有机物的浓度降低为后道生化处理创造条件。

3、厌氧-缺氧-好氧生化处理(A2/O)

A2/O法生物脱氮工艺是传统的活性污泥工艺,生物硝化工艺和生物除氮、磷工艺的综合,A2/O法的活性污泥中菌群主要由硝化菌组成在好氧段硝化菌将入水中的氨氮通过生物硝化作用转化成硝酸盐:在缺氧段反硝化细菌将内回流带入的硝酸盐通过生物反硝化作用转达化成氮逸入大气中,从而达到脱氮的目的,在厌氧段聚磷菌释放磷并吸收低级脂肪酸等易降解的有机物,而在好氧段聚磷菌超量吸收磷,并通过剩余污泥的排放将磷去除,以上三类细菌均具有去除CODcrBOD5的作用,但BOD5浓度进一步降低。

4、气浮装置

该装置采用溶气气浮原理,通过加药反应聚凝使废水中有机物质与药剂的粘附变成疏水颗粒或絮凝体在溶气水释放时产生微细气泡形成良好的气泡一絮凝体颗粒的结合体,使结合体与废水分离。

5、吸附过滤(深度处理)

将气浮装置净化后的废水流入装入焦碳或煤渣小颗粒中进行吸附过滤气浮净化后废水中尚未处理净的有机物吸入煤渣等颗粒中达到吸附作用。

化工废水预处理物化工艺推荐

1、催化微电解处理技术

微电解技术是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一种理想工艺,该工艺用于高盐、难降解、高色度废水的处理不但能大幅度地降低COD和色度,还可大大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该技术是在不通电的情况下,利用微电解设备中填充的微电解填料产生“原电池”效应对废水进行处理。当通水后,在设备内会形成无数的电位差达1.2V的“原电池”。“原电池”以废水做电解质,通过放电形成电流对废水进行电解氧化和还原处理,以达到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目的。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新生态[˙OH][H][O]Fe2+Fe3+等能与废水中的许多组分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比如能破坏有色废水中的有色物质的发色基团或助色基团,甚至断链,达到降解脱色的作用;生成的Fe2+进一步氧化成Fe3+,它们的水合物具有较强的吸附-絮凝活性,特别是在加碱调pH值后生成氢氧化亚铁和氢氧化铁胶体絮凝剂,它们的絮凝能力远远高于一般药剂水解得到的氢氧化铁胶体,能大量絮凝水体中分散的微小颗粒、金属粒子及有机大分子.其工作原理基于电化学、氧化-还原、物理以及絮凝沉淀的共同作用。该工艺具有适用范围广、处理效果好、成本低廉、处理时间短、操作维护方便、电力消耗低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工业废水的预处理和深度处理中。

技术特点

 (1)反应速率快,一般工业废水只需要半小时至数小时;

 (2)作用有机污染物质范围广,如:含有偶氟、碳双键、硝基、卤代基结构的难除降解有机物质等都有很好的降解效果;

 (3)工艺流程简单、使用寿命长、投资费用少、操作维护方便、运行成本低、处理效果稳定。处理过程中只消耗少量的微电解填料。填料只需定期添加无需更换,添加时直接投入即可。

 (4)废水经微电解处理后会在水中形成原生态的亚铁或铁离子,具有比普通混凝剂更好的混凝作用,无需再加铁盐等混凝剂,COD去除率高,并且不会对水造成二次污染;

 (5)具有良好的混凝效果,色度、COD去除率高,同量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

 (6)该方法可以达到化学沉淀除磷的效果,还可以通过还原除重金属;

 (7)对已建成未达标的化工废水处理工程,用该技术作为已建工程废水的预处理,即可确保废水处理后稳定达标排放。也可将生产废水中浓度较高的部分废水单独引出进行微电解处理。

 (8)该技术各单元可作为单独处理方法使用,又可作为生物处理的前处理工艺,利于污泥的沉降和生物挂膜。

2、新型催化微电解填料

技术概述

它由多元金属合金融合催化剂并采用高温微孔活化技术生产而成,属新型投加式无板结微电解填料。作用于废水,可高效去除COD、降低色度、提高可生化性,处理效果稳定持久,同时可避免运行过程中的填料钝化、板结等现象。本填料是微电解反应持续作用的重要保证,为当前化工废水的处理带来了新的生机。

产品关键创新点

 (1)由多元金属熔合多种催化剂通过高温熔炼形成一体化合金,保证“原电池”效应持续高效。不会像物理混合那样出现阴阳极分离,影响原电池反应。

 (2)架构式微孔结构形式,提供了极大的比表面积和均匀的水气流通道,对废水处理提供了更大的电流密度和更好的催化反应效果。

 (3)活性强,比重轻,不钝化、不板结,反应速率快,长期运行稳定有效。

 (4)针对不同废水调整不同比例的催化成份,提高了反应效率,扩大了对废水处理的应用范围。

 (5)在反应过程中填料所含活性铁做为阳极不断提供电子并溶解进入水中,阴极碳则以极小颗粒的形式随水流出。当使用一定周期后,可通过直接投加的方式实现填料的补充,及时恢复系统的稳定,还极大地减少了工人的操作强度。

 (6)填料对废水的处理集氧化、还原、电沉积、絮凝、吸附、架桥、卷扫及共沉淀等多功能于一体。

 (7)处理成本低,在大幅度去除有机污染物的同时,可极大地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

 (8)配套设施可根据规模和用户要求实现构筑物式和设备化,满足多种需求。

 (9)规格:1cm*3cm(填料形式多样,有颗粒球形、多孔柱形及其他,大小可定制)

 (10)技术参数:比重:1.0/立方米,比表面积:1.2平方米/克,空隙率:65%,物理强度:≧1000kg/cm2

3、多相催化氧化处理技术

该处理技术是环境领域新发展的一种技术,主要采用以羟基自由基为核心的强氧化剂,快速、无选择性、彻底氧化环境中的各种有机污染物。羟基自由基与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反应形成羟基自由基;在催化剂的催化下,羟基自由基对废水中有机物进行氧化分解。该技术对CODcr去除、脱色以及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有着显著的效果。其色度、CODcr去除率可达75%-99%。在对化工废水、制药废水等的实际应用中,该技术体现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适用范围

主要适用于:硝基苯、硝基酚、硝基甲苯、苯酚、苯胺类污水、苯甲醚污水;分散染料、阳离子染料、弱酸性染料类污水;合成医药、农药类污水;兽药类污水;精细化工类污水;合成树脂类污水;含氰污水;含氟污水;含蒽污水;焦化污水和电镀污水等。

化工废水深度处理中水回用优化组合工艺

 (1)预处理+UF+RO/NF处理工艺;(2)MBR+UF/RO/NF处理工艺

工艺系统优点

超滤系统优点:采用高分子材料的中空纤维膜,抗耐压、抗污染、使用寿命长;占地面积小、自动化程度高、分离能力强、出水水质好,保证后续RO/NF系统的正常运行。

RO/NF膜处理系统优点:RO系统采用抗污染反渗透膜、使用寿命长;盐分、有机物、难降解化合物有效截留;出水水质适用于所有生产工艺;自动化程度高、运行成本低。

-生物反应器工艺(MBR工艺)是膜分离技术与生物技术有机结合的新型废水处理技术。它利用膜分离设备将生化反应池中的活性污泥和大分子有机物质截留住,分离出清水,实现生化反应与清水分离同步进行,省掉二沉池。

MBR紧凑简洁单元结构特别适合于处理成份复杂、污染物浓度高的印染废水。

MBR工艺的优点:处理效率高、出水水质好、污泥少;水力停留时间短、占地面积小;易清洗、易更换、运行稳定、运行成本低;耐冲击能力强、COD和色度去除效率高。

应用领域:高浓度化工废水、氯碱行业废水、农药废水、化工园区及污水处理厂、含磷废水处理、含甲醛废水处理。

 

聚焦烟气治理主业!环保行业承压下,清新环境营收仍破80亿元

来源:环保在线

导读:2022年,作为一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清新环境以工业烟气治理为基础,逐步延伸市政水务、工业节能、生态修复及资源再生等领域,成功实现高达80.32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长16.75%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世界局势风云变幻,环保行业再度面临增长压力。受限于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问题,企业正急切地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及业绩增长点。在此背景下,北京清新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清新环境)坚定战略方向,成功实现高达80.32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长16.75%

根据其近期发布的《2022年年度报告》,作为一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清新环境以工业烟气治理为基础,逐步延伸市政水务、工业节能、生态修复及资源再生等领域,去年归母净利润为4.46亿元,现金流量净额达10.54亿元,持续保持稳健经营。截至年末,清新环境总资产达到了236.73亿元,归母净资产64.11亿元,企业规模再创新高。

环保行业增长乏力,清新环境仍能逆流而上,其做对了什么?

公开资料显示,清新环境定位是集技术研发、工程设计、施工建设、运营服务、资本投资为一体的综合环境服务商,已形成以“生态化、低碳化、资源化”为战略发展方向,聚焦工业烟气治理、城市环境服务、土壤生态修复、低碳节能服务和资源再生利用五个业务板块。2022年,生态化领域仍是其主要营收来源,占比约63.49%

项目层面,清新环境2022年新增签署工程、技术服务类合同共计42.6亿元。其中,水务咨询、运管、土壤修复等合同16.1亿元,贡献最多;而后是新能源合同,达15.8亿元。分领域来看,清新环境大气板块运营业务稳步推进,在运项目16个,合计装机量15.52GW;水务板块增长较明显,污水规模达到了7.69亿吨/年。

值得注意的是,清新环境“工业节能+环保业务”一体化在去年又有了新的突破。据统计,其2022年新增新能源 EPC订单合同15.8亿元(含联合体中标),截至报告期末累计承接风光储建设项目超880MW。清新环境对此分析称,在“双碳”及“二十大”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环境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且正在向着全过程减污降碳和清洁生产延伸,未来“环保+新能源”、“环保+低碳节能”、“环保+资源化”等,将成为多数环保公司的选择。

另外,随着国内环保市场愈发内卷,加速向海外拓展亦成为企业的一个重要增收渠道。2022年,清新环境在印度、巴西、巴基斯坦、土耳其、韩国等国均取得了大气环境治理合作业绩。其表示,在RCEP协议生效的有利条件推动下,公司力争在东南亚、中亚等区域,拓展新的环保市场。

另报告中还提到,清新环境2023年除了紧紧围绕“生态化、低碳化、资源化三化一体,协同增效”的战略规划,在生态化方面紧跟煤电领域新建机会外,还将进一步挖掘新能源产业链价值,并优选部分工业园区开展综合能源服务。

 

学术会议:

第十九届保护和控制学术研讨会

中国 济南市   20231118日-20231119

一、会议信息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继电保护专业委员会成立于1982年,是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面向交直流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专业开展学术交流而设立的学术分支机构,涉及的专业领域主要包括电力主设备保护、线路保护、电力系统安全自动装置、发电厂及变电站自动化、高压直流输电控制和保护以及相关辅助设备等,由其主办的“保护与控制学术研讨会”是该专业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学术活动。

 

2023年第十九届保护和控制学术研讨会,初定于202311月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本次会议由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山东大学联合承办,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园深瑞继保自动化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办。

二、重要时间节点

截稿时间:2023/09/30

三、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赵希才025-87178188705061192@139.com

联系地址:211102 南京市江宁区苏源大道69号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继电保护专业委员会 秘书处

四、参会指南

一、征文主题

新型电力系统故障分析与故障特征提取;

继电保护新原理、新算法、方案配置及整定计算;

继电保护设备研制、试验与验证;

新建及改(扩)建工程继电保护设计、系统集成及调试;

继电保护设备运行、维护、管理、监测及评价

继电保护专业教育与培训。

二、征文要求

论文必须是没有公开发表过的;

格式按照附件所提供的标准格式;

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及其书写规则,插图清晰;

篇幅一般不超过6000字(包括图表);

文稿附200字以内的摘要和3-5个关键词。

三、投稿方法

请按照附件所提供的标准格式直接提供论文全文;

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个人简介、工作单位、通信地址及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邮件;

请使用电子邮件投稿并注意查收确认邮件,避免一稿多投;

论文将在收稿后一个月内评审完毕,发通知确认是否录用。

征文截止日期为 2023930日。

 

16届建筑材料与构件耐久性国际会议(XVI DBMC

线上会议   20231010日-20231013

一、会议信息

每三年一届的 DBMC(建筑材料与构件耐久性)会议在土木工程与建筑领域已经被公认为进行科研与学术知识交流的高质量论坛。过去的15 DBMC 会议为整个工程界所面临的一些关键性挑战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和解决方案。今天,工程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动员起来,在全球范围内解决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清华大学将于20231010-13日在中国北京召开第十六届 DBMC 会议。会议为期4天,由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的组织团队与支持机构共同举办。第十六届 DBMC 将关注建筑行业对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促进材料和数据科学家以及土木和环境工程师之间的多学科交流和合作。会议主题包括:创新建筑材料、结构与材料耐久性和长期性能、气候变化与城市韧性、智能建造和全寿命周期工程。第十六届 DBMC会议将为学者和工程师,特别是学生和年轻从业者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

二、重要日期

首次论文征集:2022/7/30 

摘要提交:2022/12/31

摘要接收:2023/1/31

全文提交:2023/3/31

全文接收:2023/5/31

注册参会:2023/1/1

三、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

协办单位

International Union of Laboratories and Experts in Construction Materials, Systems and Structures (国际建筑材料实验室与学者联盟,RILEM)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n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国际建筑创新理事会,CIB)

American Concrete Institute (美国混凝土协会,ACI)

四、联系方式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北京 100084,中国

邮箱:dbmc2023@mail.tsinghua.edu.cn

网址:https://dbmc2023.civil.tsinghua.edu.cn

微信公众号:DBMC2023

联系电话:+86 10 6279 6834(国际) (10) 6279 7993(国内)

 

招聘信息: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空间材料物理力学课题组招聘博士后/特别研究助理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力学所)创建于1956年,是以钱学森先生工程科学思想建所的综合性国家级力学研究基地,在国际力学界享有盛誉,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力学所空间材料物理力学课题组公开招聘博士后/特别研究助理,诚挚欢迎有志青年加盟。  

一、招聘岗位  

本次招聘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及社会在职人员,招聘固体力学/材料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博士后/特别研究助理2位,拟开展耐压吸声材料智能优化设计、耐压粘弹性材料设计与表征等方面工作。  

二、招聘条件  

1. 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遵纪守法,身体健康;

2. 获得博士学位3年以内,应届博士毕业生优先;

3. 具有力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物理学、电气工程等相关专业背景;

4. 申请时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

5. 进站从事博士后/特别研究助理研究人员,须将人事关系转入力学所,并保证全脱产从事博士后/特别研究助理研究工作。

三、岗位待遇

1. 基本年薪一般不低于25万元,针对特别优秀的人才,上不封顶。

2. 提供流动公寓或住房补贴。

3. 提供各类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项目申报机会。

4. 合同期满,可申请力学所事业编制岗位或中科院有关人才项目。

四、报名要求

1. 报名时间:不限,岗位招满为止。

2. 应聘者须提供以下材料:

1)岗位应聘申请表(可在附件中下载);

2)学历、学位证书、成绩单、身份证和有关技能证书复印件;

3)获奖证书复印件;

4)论文、专利、专著目录及代表性论著。

3、特别说明:

1)邮件标题请按照“姓名-专业-毕业学校-最高学历-毕业时间”填写;

2)欢迎研究领域与招聘岗位相关或相近的人员报名。

五、报名方式

请将申请材料同时发至邮箱:yurenwang@imech.ac.cnliuyu@imech.ac.cn

六、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5号,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微重力实验室

邮政编码:100190

话:010-82544091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2023年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启事

 

一、招聘方向

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学院面向海内外招聘相关专业优秀人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学科方向:海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海洋化学、物理海洋学、海洋生物学和海洋技术。特别欢迎有志于大洋钻探、海底观测、深海智能无人系统、深海油气资源等领域的优秀人才加盟!

 

二、招聘岗位

学院建立了从优秀青年学者到学术带头人再到领军人才的全方位培养与激励体系,为处于各发展阶段的学者提供有力的支持和良好的发展机会。不同层次,多个岗位虚位以待:

1.特聘教授(长聘体系)/长聘教授/长聘副教授/预聘助理教授

特聘教授(长聘体系)应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重要成就;具有带领本学科赶超或引领国际先进水平的能力;年龄一般不超过50周岁。取得突出学术贡献者可适当放宽年龄要求。

长聘教授一般应在世界一流大学或学科担任教授或研究员职位,或著名研究机构相当职位或水平的高层次人才;长聘副教授应已取得突出的研究成果或在本学科领域有成为学术或技术带头人的潜力;预聘助理教授年龄在33周岁以下且已取得较为突出的研究成果。

2.专职科研队伍: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

研究员一般应担任过海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副高级或相当职称以上人员,年龄不超过40周岁;主持过国家级科研项目,近5年内以第一作者发表至少5篇高水平学术论文、或者发表1篇被同行专家认可具有重大突破意义的高水平学术论文。

副研究员一般应担任过海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中级职称及以上人员或博士后出站人员,年龄不超过35周岁;主持过国家级科研项目,近3年内以第一作者发表至少3篇高水平学术论文、或者发表1篇被同行专家认可具有重大突破意义的高水平学术论文。

助理研究员应为海内外知名高校博士毕业或博士后出站人员,年龄不超过33周岁;承担过国家级科研项目,近3年内以第一作者发表至少2篇高水平学术论文。

3.博士后

申请博士后岗位一般年龄不超过35周岁;在海内外知名高校取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申请时以第一作者在本领域重要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篇。博士后依托同济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可申请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上海市超级博士后计划”等。三、 岗位待遇

 

三、薪酬待遇 

根据同济大学引进人才的相关规定,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预聘助理教授到特聘教授(长聘体系)年薪30-90万人民币不等。博士后基础年薪30万元,如在站期间获得“博新”计划等资助,年薪可上浮至42万元。根据工作需要,提供30-500万人民币不等的科研启动经费,提供必要的办公和科研用房,在团队建设、研究生招生、科研项目申请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提供购房补贴和过渡性人才公寓;可享受上海临港新城各项优惠政策,包括人才公寓、优先选房购房、限价商品住房等;依托同济大学基础教育集团提供子女入学方面的便利;依托同济大学各附属医院,提供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特别优秀的人才,薪酬待遇可一事一议。

 

四、应聘材料

个人简历(包括从大学起的详细学习及工作经历,学历学位证书及在国外任职或在国内担任重要学术职务的任职证明)及着重介绍个人主要学术成就的简介(500字以内);受聘后的工作设想;提供3-5篇重要代表性论文的全文。

 

请将上述材料发至联系人邮箱,邮件标题注明:应聘方向+应聘岗位+姓名。初选合格者将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和面试,面试通过后按同济大学相关规定流程办理聘任手续。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陈源珊

联系电话:021-65982056

邮箱:cys@tongji.edu.cn

通讯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海洋楼

邮编:200092

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网站:https://mgg.tongji.edu.cn

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网站:http://mlab.tongji.edu.cn

 

学术期刊:

Ocean EngineeringVolume280

Research on the blockage correction of a diffuser-augmented hydrokinetic turbine

 

Low-complexity tracking for autonomous underwater helicopters with event-triggered mechanism

 

Collaborative planning algorithm for incomplete navigation graphs

 

Th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s of vortex structures on vortex-induced vibration of an elastically mounted sphere by Lorentz force

 

Research on the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of the wind turbine blades with leading-edge protuberances

 

Internal layout optimization of the blended-wing-body underwater glider based on a range target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the passive heave compensator for hydraulic shipwreck lifting systems in twin-barge salvaging

 

Effect of cable layout on hydrodynamic response of submerged floating tunnel under wave action

 

Real-time ship motion prediction based on adaptive wavelet transform and dynamic neural network

 

Real-time inverse estimation of multi-directional random waves from vessel-motion sensors using Kalman filter

 

Power performance of an asymmetric wave energy converter near a partial reflection wall

 

Machine learning performance comparison for main propulsive shafting systems alignment

 

Comparison of machine learning models for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wind-induced vibration piezoelectric energy harvester with fin-shaped attachments

 

Selecting cost-effective risk control option for advanced maritime operations; Integration of STPA-BN-Influence diagra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gliding cross-domain vehicle

 

A novel physics-informed framework for real-time adaptive modal parameters estimation of offshore structures

 

Reduction of wave load on monopile-supported offshore wind turbine by a gear-type plate

 

Dynamic step selection algorithm for piecewise linear approximation of complex control trajectories

 

Simplified limit analysis of bearing capacity of small-aspect-ratio suction caissons in clay with crust

 

Multi-criteria decision-making optimization model for permeable breakwaters characterization

 

A numerical study on the added resistance and motion of a ship in bow quartering waves using a soft spring system

 

部分期刊最新目录

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3091708

Applied Ocean Research: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1411187

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http://www.hydrol-earth-syst-sci.net/recent_papers.html

Journal of Sea Research: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13851101

Journal of Shipping and Ocean Engineering: http://www.cqvip.com/qk/71223X/

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1411136

Ocean Engineering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0298018

Water, Air, & Soil Pollution: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0049-6979/

Water Research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0431354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ttp://www.waterjournal.cn:8080/water/EN/volumn/home.shtml

 

网络精华: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累计向山东调水破60亿立方米

(摘自: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9718.shtm

记者获悉,4月29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自2013年11月正式通水以来,累计向山东省调水量突破60亿立方米,惠及沿线12个市、61个县(市、区),受益人口超6700万,为沿线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水安全保障。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利用京杭大运河及其平行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其中,东线一期工程山东境内全长1191公里,与配套工程体系构建起“T”字型骨干水网格局。工程在助力古老运河重现生机的同时,实现了长江水、黄河水、当地水的联合调度、优化配置,有效缓解了鲁南、山东半岛和鲁北地区缺水困境,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趋势得到了控制。工程还多次配合地方防洪排涝,累计泄洪、分洪5.48亿立方米,有效减轻了工程沿线地市的防洪压力。在做好节水节粮的前提下,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逐步破解山东省粮食重要产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确保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东线一期工程建成运行以来,有力保障了沿线群众饮水安全。2014至2018年胶东大旱,青岛、烟台、威海、潍坊四市连续遭遇干旱引发供水危机,东线一期工程不间断向胶东地区供水893天,累计向胶东四市净供水14.42亿立方米,发挥了重要的水安全保障作用。

此外,在生态补水、水源置换等方面,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持续发力,有效提高了区域水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累计向南四湖、东平湖生态补水3.74亿立方米,避免了湖泊干涸的生态困境;为济南市小清河补水2.45亿立方米、保泉补源1.78亿立方米,保障了济南泉水持续喷涌;曾被称为“酱油湖”的南四湖水质由V类和劣V类提升到Ⅲ类,成功跻身全国水质优良湖泊行列。东线一期工程沿线河湖已初步形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亮丽风景线,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显著改善、满意度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为受水城市带来了大量优质水源,壮大了一批以工程为纽带的新型城镇和工业园区,迸发出新的发展活力,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东线一期工程按照调水结合航运需要,开挖了山东境内梁济运河和柳长河两条淤废航道,增加航运里程62公里,打通了京杭运河东平湖至南四湖段航道(Ⅲ级航道),改善了京杭运河济宁至长江段的通航条件(Ⅱ级航道),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350万吨,成为国内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通过增加水量、改善水质、提升区域水环境等方式,复苏了运河沿线生态环境,为古老的运河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助力大运河及沿线焕发生机。

 

青藏高原“长高”如何影响东亚水循环及生态系统

(摘自: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9537.shtm

青藏高原生长是新生代最为波澜壮阔的造山运动,也是驱动东亚气候系统和生态环境演变的关键因素。近几十年来,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加深了关于新生代青藏高原生长对东亚气候系统、水汽循环和生态系统影响的了解,但是关于青藏高原地形地貌的演化还存在许多争议问题。

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古生态研究组研究团队综述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基于前期的模型模拟工作,深入探讨了新生代青藏高原地形地貌演化对东亚水循环及生态系统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通报》。

文章指出,虽然关于青藏高原如何形成还存在诸多争议,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青藏高原经历了一个差异化抬升的过程。

研究团队对前期研究设置的青藏高原不同地块的敏感性试验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高原北部,尤其是东北部的抬升对东亚季风气候的影响更为显著,促进了冬春季降水的增加,地表径流量也相应增加。同时,东亚地表潜在蒸发量显著降低,伴随着青藏高原抬升形成的西高东低的地势, 逐渐塑造了现今东亚水系格局。

然而,由于降水增加和地表蒸发量降低,东亚土壤含水量尤其是冬春干旱季土壤含水量大大增加, 导致中国东部植被从干旱、半干旱转变为湿润、半湿润植被类型,造就了现今东亚植被和植物多样性格局。

此外,文章还对青藏高原诸多亟待探讨的重要科学问题进行了展望,例如,对青藏高原地形地貌演化的进一步限定、对气候转型期高精度的古气候数值模拟,以及进一步解析新生代东亚水循环和生态系统的耦合关系等。研究人员表示,理解这些关键问题对预测未来全球气候急剧变化背景下的生态系统响应及其演变趋势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新研究揭示水稻种子耐淹性调控机制

(摘自: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9437.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