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66卷,第5期

发布时间:2024-06-10 访问量:2442


 力学动态”文摘,第66卷,第5期,2024年6月10日

 

编辑组:http://jsstam.org.cn/mechbrief/bwh.html

投稿信箱:mechbrief@hhu.edu.cn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jsstam.org.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信箱:mechbrief@hhu.edu.cn

编者按:《力学动态》文摘由江苏省力学学会 、河海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主办。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 新闻报道    

     关于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注册申请的通告

     关于发布后摩尔时代新器件基础研究重大研究计划2024年度项目指南的通告

     第十届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暨固体力学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宁波成功举办

    ◆ 学术会议

     2024年全国基础力学实验教学研讨会通知

     第十五届全国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征文通知(第二轮)

      ◆ 招生招聘   

      Funded M.S. and Ph.D. Student Positions in Additive Manufacturing

      Post-Doc position in Solid Mechanics and Vibrations at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 学术期刊

      《计算力学学报》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 网络精华  

    教育时评:迈出教育强国建设的铿锵步伐

    中外高校学者共探全球视野下高等教育发展之路

    ◆ 友情链接

   

 

=======================================================================================


新闻报道
 

-------------------------------------------

  

关于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注册申请的通告

(摘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基金工作管理办法》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注册管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将启动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以下简称依托单位)注册申请的受理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一、申请注册要求

1.2024年度依托单位注册申请自2024年7月1日开始,至7月30日16时截止(法定节假日不办公)。

2.申请注册的单位(以下简称申请单位),应当按照《实施细则》及本通告要求提供相关的申请材料,经自然科学基金委按工作程序审核批准后注册成为依托单位,未批准注册的单位不能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二、申请注册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机构和其他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开展基础研究的公益性机构,且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向自然科学基金委提出注册申请:

(一)关于研究人员。

具有从事基础研究活动的科学技术人员,具备科研人才建设培养能力。

(二)关于研究能力。

具备一定的基础研究能力,申请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应承担国家级或省部级基础研究项目且项目研究成果(基础研究论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发明专利等)产出良好。

(三)关于研究条件。

具备开展基础研究所需的基本设施、配套实验条件和科研平台等。

(四)关于管理能力和制度建设。

1.具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明确的单位法人责任。

2.具有专门的科学研究项目管理机构和项目管理办法,设置“专人专岗”联系人制度。

3.具有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以及单位内部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4.具有必要的资产管理机构以及资产管理办法、科研设备采购管理规定等制度。

5.具有必要的科研诚信建设机构和人员配备以及科研诚信不端行为处理办法等制度,并开设科研诚信和科研伦理课程或开展相关内容教育培训。

6.具有健全的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三、申请注册程序

(一)预申请。

申请单位请于7月1日-7月26日16时登陆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grants.nsfc.gov.cn),点击新单位注册申请系统(以下简称申请系统)进行单位注册预申请,申请单位应符合以下条件:

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2.法人证书业务范围中包含科学研究相关内容。

3.为公益性机构。

申请单位在提交预申请2个工作日后进入申请系统查看受理状态,预申请通过并获得受理号后方可填报依托单位注册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

(二)申请书的填写。

申请单位应当进入申请系统在线填写申请书,提交电子版后打印纸质版申请书1份,申请书纸质原件应与电子版内容一致。

申请单位应当对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负责,申请材料内容不得包含涉密和敏感信息。

(三)申请材料的报送。

1.申请单位应当报送以下申请材料:

(1)申请书;

(2)独立法人资格证书副本的复印件;

(3)银行账户开户许可证的复印件;

(4)其他需要提供的纸质附件材料,如关于XX单位名称的有关情况说明、项目合同书或任务书的封面及签订页、文章首页、专著封面与编者页、发明专利和省部级及以上奖励等相关证明页。

其中第(1)项材料的承诺页应当由本单位法定代表人和经办人亲笔签名并加盖本单位公章;第(2)(3)项材料应当加盖本单位公章,并在正面标注“此复印件仅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注册申请使用,他用无效”字样,覆盖在证件中的非关键字上;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所属机构,不能提交前款中第(2)项材料的,应当提供师级及以上上级管理机关对该单位是否从事科学研究的证明原件。

2.申请单位应当于7月30日16时前将完整的申请材料(采用单面打印,不加封皮的普通装订,勿胶装),送交或邮寄至材料接收组。采用邮寄方式的单位,请在截止日期前(以发信邮戳日期为准)以速递方式邮寄,并在信封左下角标注“单位注册申请材料”。

(四)申请材料的修改与补齐。

自然科学基金委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对申请材料中存在问题的,将通过预申请所留手机号码或者电子邮箱通知申请单位联系人,请保持手机畅通并及时查看邮件。申请单位可进行一次修改或补齐材料。申请单位应当在9月13日16时前将符合要求的修改或补齐材料交至自然科学基金委,对逾期提交或修补材料不符合要求的申请单位将不予注册。

(五)申请单位的审核与审批。

自然科学基金委对申请单位的基本条件、管理能力以及基础研究能力进行审核,并组织专家进行评审,于12月底前将审批决定通知申请单位。申请单位也可登陆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查询审批结果。

四、联系方式

1.邮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

自然科学基金委材料接收组(行政楼101室)

邮政编码:100085

2.联系部门及电话:

计划与政策局(受理注册咨询)010-62325277

62326980

62327216(传真)

财务局(银行开户信息咨询)010-62325245

62329112

信息中心(技术服务咨询)010-62317474

材料接收组(接收申请材料)010-6232859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24年6月5日

 

 

[返回本期目录栏]         




 

 

 

关于发布后摩尔时代新器件基础研究重大研究计划2024年度项目指南的通告

(摘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

 

国科金发计〔2024〕137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现发布后摩尔时代新器件基础研究重大研究计划2024年度项目指南,请申请人及依托单位按项目指南所述要求和注意事项申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24年5月21日

后摩尔时代新器件基础研究重大研究计划2024年度项目指南

本重大研究计划面向芯片自主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芯片的基础问题为核心,旨在发展后摩尔时代新器件和计算架构,突破芯片算力瓶颈,促进我国芯片研究水平的提升,支撑我国在芯片领域的科技创新。

一、科学目标

本重大研究计划面向未来芯片算力问题,聚焦芯片领域发展前沿,拟通过信息、数学、物理、材料、工程、生命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在超低能耗信息处理新机理、载流子近似弹道输运新机理、具有高迁移率与高态密度的新材料、高密度集成新方法以及非冯计算新架构等方面取得突破,研制出1fJ以下开关能耗的超低功耗器件和超越硅基CMOS载流子输运速度极限的高性能器件,实现算力提升2个数量级以上的非冯架构芯片,发展变革型基础器件、集成方法和计算架构,培养一支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队伍,提升我国在芯片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地位。

二、核心科学问题

针对后摩尔时代芯片技术的算力瓶颈,围绕以下三个核心科学问题展开研究:

(一)CMOS器件能耗边界及突破机理。

需要重点解决以下关键问题:探寻CMOS器件进行单次信息处理的能耗边界,研究突破该边界的新机理,实现超低能耗下数据的计算、存储和传输。

(二)突破硅基速度极限的器件机制。

需要重点解决以下关键问题:在探索同时具备载流子长自由程和高态密度的新材料体系基础上,研究近似弹道输运的器件机理,实现突破硅基载流子速度极限的高性能器件。

(三)超越经典冯?诺依曼架构能效的机制。

需要重点解决以下关键问题:探寻计算与存储融合的机制与方法,并结合新型信息编码范式,实现新型计算架构,突破冯?诺依曼架构的能效瓶颈。

三、2024年度重点资助研究方向

(一)培育项目。

围绕上述科学问题,以总体科学目标为牵引,拟资助探索性强、选题新颖、前期研究基础较好的培育项目5项,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超低功耗器件的理论、材料与集成技术。

针对1fJ以下的开关能耗目标,研究超越CMOS的新原理逻辑、存储器件及其核心材料与集成技术;研究极端物理条件下的极低功耗信息处理与存储机制及模型。

2.高速高性能器件的理论、材料与集成技术。

探究弹道输运机制,寻求高迁移率和高态密度的硅基兼容半导体新材料,研究并实现高弹道输运系数的新型场效应器件;探索有限能耗下的信息高速处理、存取与传输新机制及其器件技术。

3.高能效计算与存储架构。

探寻突破冯诺伊曼能效瓶颈的新型计算架构和存储架构,研究面向存内计算新架构的设计方法学。

(二)重点支持项目。

围绕核心科学问题,以总体科学目标为牵引,拟资助前期研究成果积累较好、处于当前前沿热点、对总体目标有较大贡献的重点支持项目6项,方向如下:

1.超低温下的弹道输运器件。

面向低功耗高性能需求,研制低温弹道输运器件,低于77K 工作温度下,栅极过驱动电压和漏极电压同时小于0.5 V 时,器件电流开关比达到9个数量级以上,器件的弹道输运系数大于0.8,且载流子注入速度大于 1×107cm/s;建立77K以下低温器件PDK,设计在77K以下低温工作的8 bit微处理器,实验验证其速度和功耗性能优于室温性能1倍以上,为超越现有硅基高性能计算技术提供可工程化的解决方案。

2.高迁移率堆叠沟道围栅CMOS器件。

面向高性能应用需求,研制出高迁移率堆叠沟道的多层围栅CMOS器件,沟道层数不小于3层,NMOS与PMOS在工作电压为0.7 V时开态电流均大于600 μA/μm,NMOS与PMOS的阈值电压绝对值偏差小于100 mV,开关比大于106。

3.高鲁棒性的SRAM存算一体架构及其大规模扩展架构研究。

研究数字域SRAM(随机静态存储器)存算一体架构及其高鲁棒性设计方案,研究定点、浮点及可变精度的高算力密度SRAM存算一体架构技术,单芯片算力不低于4 TOPS,支持INT8/BF16等主流计算精度,支持大模型中的张量算子;研究面向大模型应用的算力可扩展架构及高效编译方法,算力不低于100 TOPS@INT8, 50 TFLOPS@BF16,解决SRAM存算一体架构的算力扩展问题。

4.融合不同存储介质的异构存算一体架构研究。

研究融合新型非易失高密度存储器与易失性高速高耐久性存储器异质集成方法、近存与存内计算电路融合设计、多算子灵活可编程架构技术、以及融合不同存储介质的异构存算一体架构芯片,支持INT8、BF16等多种数据精度,计算能效>20 TOPS/W@INT8,支持大模型、机器视觉等主流人工智能算法的多种张量算子,实现算力密度和能效的显著提升。

5.面向科学计算的高精度模拟计算架构研究。

研究基于模拟计算机制的线性矩阵方程、非线性矩阵方程、微分方程的高精度求解方法与电路拓扑,研究面向科学计算或AI for Science的模拟计算架构;矩阵求解规模不少于1024×1024,精度不低于32位浮点数;FP32求解精度下,功耗降低2个数量级,求解延时降低1个数量级。

6.面向新型计算器件的异构众核架构设计方法。

面向新型计算器件,研究通用、可扩展的异构众核架构设计方法。构建应用分析模型,获取“专用-通用”异构算力、存储带宽等设计需求;构建架构设计语言,基于新型计算器件描述异构计算核、众核数据流、存储层次和互连等;研究异构众核架构的自动化生成和寻优方法,提升架构的设计指标。基于上述方法开发工具原型,选取典型器件和应用设计异构众核架构,专用算力不低于64 TOPS@INT8、通用算力不低于6 TOPS@INT8。

(三)集成项目。

拟遴选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良好研究基础的研究方向资助集成项目3项,方向如下:

1.面向大规模CMOS集成的二维半导体技术。

针对后摩尔时代超低功耗器件的需求,研究面向大规模CMOS集成的单原子层二维半导体材料、器件、EDA与工艺,解决硅基CMOS技术面临的微缩瓶颈与功耗瓶颈。发展N型与P型二维半导体单晶制备方法,实现8英寸硅基衬底上二维半导体单晶连续薄膜的制备;研究二维半导体器件集成工艺,实现基于二维半导体的CMOS逻辑门单元,其中器件栅介质等效氧化层厚度(EOT)≤1 nm,欧姆接触电阻≤100 Ω·μm(接触长度≤20 nm),1 V源漏电压下开态电流密度≥1 mA/μm;发展器件-工艺-电路协同优化策略,研制千门级二维半导体逻辑芯片,实现关键逻辑功能验证。

2.RISC-V与存算一体异构融合芯片。

面向大模型等人工智能应用的高算力密度、计算完备性和自主可控生态的需求,研究SRAM存算一体与高性能RISC-V处理器的异构融合架构设计,多核可扩展架构与高速互连设计,及全栈式异构计算编译与软件栈。完成基于高性能RISC-V处理器核的存算一体扩展指令集,包括不低于10条扩展指令,实现异构计算芯片原型1款,AI计算模块的算力密度大于5.92 TPP/mm2,完成多核异构可扩展计算架构及其仿真器设计,架构算力不低于100 TOPS@INT8,完成RISC-V异构编译全栈软件工具链,实现面向异构多核芯片的高效编译与自动化程序部署。

3.数据驱动存算集成计算架构。

面向人工智能高算力、高能效需求,研究数据驱动的数字计算与存内计算结合的存算集成计算架构并研制验证芯片。研究存算集成架构的数据编码方式与计算原理,探索数据驱动的存算协同数据流,设计适配存算集成的电路、系统架构与并行方法,解决智能计算芯片高能效、高精度、高灵活难兼顾的难题。研制数据驱动存算集成计算芯片,支持可变计算精度,支持线性与非线性算子>10种,峰值计算能效> 40 TOPS·bit/W,存算阵列性能密度>12 TOPS·bit/mm2,存储容量>1 Mb,存储密度>1 Mb/mm2,在典型人工智能模型上完成验证。

四、项目遴选的基本原则

(一)紧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鼓励有价值的前沿探索和创新研究。

(二)优先资助能解决芯片中的实际难题、具有应用前景的研究项目。

(三)鼓励与数学、物理、工程、材料、生命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

(四)重点资助具有良好研究基础和前期积累、对总体目标有直接贡献的研究项目。

五、2024年度资助计划

2024年度拟资助培育项目5项,直接费用的平均资助强度约为8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培育项目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5年1月1日-2027年12月31日”;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6项,直接费用的平均资助强度约为3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重点支持项目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5年1月1日-2027年12月31日”。拟资助集成项目3项,直接费用的平均资助强度约为15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集成项目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5年1月1日-2027年12月31日”。

六、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执行《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限项申请规定的相关要求。

(三)申请注意事项。

申请人和依托单位应当认真阅读并执行本项目指南、《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和《关于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中相关要求。

1.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书提交日期为2024年6月24日-7月1日16时。

(1)申请人应当按照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系统)中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的填报说明与撰写提纲要求在线填写和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

(2)本重大研究计划旨在紧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将对多学科相关研究进行战略性的方向引导和优势整合,成为一个项目集群。申请人应根据本重大研究计划拟解决的具体科学问题和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经费等。

(3)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研究计划”,亚类说明选择“培育项目”“重点支持项目”或“集成项目”,附注说明选择“后摩尔时代新器件基础研究”,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

培育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集成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4个。

(4)申请人在申请书“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部分,应当首先明确说明申请符合本项目指南中的重点资助研究方向,以及对解决本重大研究计划核心科学问题、实现本重大研究计划科学目标的贡献。

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重大研究计划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2.依托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完成依托单位承诺、组织申请以及审核申请材料等工作。在2024年7月1日16时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并于7月2日16时前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

3.其他注意事项。

(1)为实现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科学目标和多学科集成,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项目执行过程中应关注与本重大研究计划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

(2)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促进项目群的形成和多学科交叉与集成,本重大研究计划将每年举办一次资助项目的年度学术交流会,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有义务参加本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和管理工作组所组织的上述学术交流活动。

(四)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四处

联系电话:010-62327351

 

 

[返回本期目录栏]         



 

 

 

第十届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暨固体力学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宁波成功举办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2024年5月24-26日,第十届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暨固体力学发展战略研讨会在浙江宁波成功举办。会议聚焦固体力学在智能制造新型工业化时代所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面向国家重大工程需求和学科前沿,全面审视智能制造发展对固体力学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凝练和提出智能制造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重要力学问题,畅想固体力学与智能制造未来发展趋势。

此次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支持、宁波大学承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等38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成员、固体力学领域知名学者等130多位特邀专家,以及承办单位的师生共计160余人参加了会议。

宁波大学党委书记朱达,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郑晓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力学科学处处长张攀峰等嘉宾出席会议并致辞。宁波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吕朝锋主持大会开幕式。

大会特别邀请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魏悦广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张卫红院士,宁波大学张传增院士,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冯西桥教授,河北工业大学韩旭教授,同济大学周顺华教授,中国力学学会副秘书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玉丽教授分别作了题为“从先进复合材料发展看固体力学的机遇和挑战”“个人科研感悟”“声学与力学超材料智能化问题研究”“力–化–生耦合的稳定性理论”“数理模型耦合驱动的高性能设计制造”“地下工程穿越运营高铁微变形控制的理论、方法及应用”“复合材料力学研究中的离散-连续及其融合”的大会报告。

大会报告之后,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兰州大学周又和院士主持召开了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扩大会议,各位委员和参会专家围绕新型智能材料与先进结构力学、设计制造一体化工艺力学、中国制造2025中的固体力学问题及其应用进展、固体力学与多学科交叉问题及其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热烈讨论。会议确定同济大学承办下一届固体力学专委会扩大会议。

会议期间,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党支部按照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和深入实施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建强会计划”,联合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固体力学党支部赴宁波樟村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和鄞江古镇开展了“铭记历史守初心,科教兴国吾辈心”主题党日活动。

 

 

[返回本期目录栏]         



 

 

 

 

 

 

-------------------------------------------

   

========================================================================
 
学术会议

-----------------------------------------

 

2024年全国基础力学实验教学研讨会通知

全国基础力学实验教学研讨会由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会议目的是交流研讨基础力学实验教学方面的建设成果和改革经验。会议每2年举办一次,自2010年开始,已经连续举办过6届,对于提高力学实验教学水平、推动力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以及新技术新产品在力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为了推动和促进基础力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由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申报,经中国力学学会批准,定于2024年8月16-18日在哈尔滨举办2024年全国基础力学实验教学研讨会。会议将邀请基础力学实验教学相关领域专家参会做大会报告,交流实验教学改革的成果与经验,开展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基础力学实验赛的总结和研讨,进一步提高基础力学实验的教学质量。

一、会议组织结构

主办单位

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

承办单位

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基础力学实验教学工作组

哈尔滨工业大学

黑龙江省力学学会

协办单位

力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市力学学会

会议主席:李俊峰、沈火明、孙毅

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基础力学实验教学工作组

组长:沈火明

副组长:樊久铭、高芳清、雷冬

组员:丁千、李辰、李振华、李志强、刘立胜、曲淑英、唐巨鹏、吴莹、叶红玲、余征跃、张东升、朱立明

会议组织委员会

主任:果立成

副主任:樊久铭、刘伟

成员:嵇晓平、李丰丰、李志兴、李忠刚、刘彦菊、刘一志、孙新杨、吴晓蓉、严勇、杨志强、曾成均、郑滔、周鹏

二、会议主要内容

1.基础力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性实验开发成果交流

2.现代力学测试技术在基础力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3.基础力学实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4.实验教学虚拟教研室建设及实践

5.力学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优秀案例分享

6.AI赋能基础力学实验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经验分享

7.第十四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基础力学实验团体赛总结与研讨

三、会议时间/地点/日程安排

会议时间:2024年8月16-18日

报到时间:8月16日上午10:00开始报到

会议地点:黑龙江金谷大厦(中央大街店)(哈尔滨市中央大街185号)

会议住宿:470元/间/每晚(单人单早、双人双早)

四、会议注册


会议注册费由哈尔滨腾意会议服务有限公司代收,并开具发票。


会议注册费(人民币):1500元/人,银行汇款,汇款时请备注“基础力学-学校-姓名-手机号”。汇款后,请扫描会议注册二维码填写回执(包含开票信息)。


参会代表请于2024年8月16日至组委会指定酒店签到,安排住宿(没有提前提出住房申请,组委会很难保证会议酒店住房充足供应),食宿费用自理。


汇款信息如下:


单位名称:哈尔滨腾意会议服务有限公司


纳税人识别号:9123 0103 MAD4 LHGX 70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信恒现代城雅园B栋1单元301室


电话:185 1444 4432


开户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香坊支行


银行账号:0805 2601 0400 2393 1

五、参会人员


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基础力学实验教学工作组成员、各校的基础力学实验教师、基础力学实验竞赛指导教师、基础力学教师、教学实验室管理人员等。欢迎各校的力学及相关教师参加本次会议并进行经验交流,交流题目随注册信息备注发给会务联系人。

六、会务联系人


联系人:刘伟


电话:13503616229

Email:weiliu_hit@foxmail.com

现诚挚地邀请您参加会议,请您百忙之中填写《2024年全国基础力学实验教学研讨会注册信息》,会议注册二维码如上,于2024年6月30日前填写。

 

 

[返回本期目录栏]         



 

 

 

第十五届全国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征文通知(第二轮)

为加强我国高超声速技术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推动我国高超声速理论研究发展和应用,由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力学学会联合主办,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承办的“第十五届全国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定于2024年7月3日至6日在辽宁省沈阳市召开。现将会议通知如下:

一、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中国力学学会

二、承办单位

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

三、会议时间、地点及住宿安排

1.会议时间

7月3日,会议代表报到

7月4日,会议开幕式、大会邀请报告

7月5日,分组交流报告、会议闭幕式

7月6日,会议代表返程

2.会议地点

辽宁省沈阳市辽宁凤凰饭店

3.会议住宿

提供以下会议代表住宿酒店,自行预订。预定房间时,请报参加“第十五届全国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可享受会议协商房价。房源紧张,请尽早预定。

(1)辽宁凤凰饭店(会议举办酒店)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南大街109号

会议协商房价:标间400元/天,单间380元/天

联系电话:金路17612451550

(2)辽宁大厦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南大街105号

会议协商房价:标间398元/天,单间398元/天

联系电话:何经理13555804742

(3)希岸轻雅酒店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南大街115号

会议协商房价:单间319元/天,标间分349元/天、379元/天两种

联系电话:赵经理13204010007

(4)白玉兰酒店北陵店

地址:沈阳市于洪区长江北街47号

会议协商房价:标间280元/天,单间288元/天

联系电话:024-62550458-0

(5)辽宁友谊宾馆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北大街1号

会议协商房价:标间、单间450元/天

联系电话:024-86150888

另,会议举办酒店(辽宁凤凰饭店)周边3公里范围内有多家快捷酒店/宾馆,如有需要,请自行查询预订。

四、会议注册

1.会议注册费:2500元/人,全日制在校学生2000元/人(需提供有效证明),会议期间食宿费用自理。注册费(会务费)增值税普通发票由指定会议公司出具,组委会可提供证明。

2.缴费方式:线上转账和现场缴费两种方式(线上缴费时请务必备注“第十五届全国高超会+姓名”)

银行转账信息:

开户名称:沈阳异创科技有限公司

统一社会信息代码:91210105MABR455M9B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塔湾街7号信悦汇F2座1804

开户银行:招商银行沈阳兴顺支行

帐号:124910225610501

五、重要日期

1.发放摘要录用通知:2024年5月30日

2.全文截止日期:2024年6月20日

3.发放全文录用通知:2024年6月25日

4.会议回执填写截止日期:2024年6月30日

六、论文要求

1.内容新颖、主题明确、能够反映作者近期的研究进展或成果,文献综述类论文必须包含作者的独立见解;

2.未在国内外出版物或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公开发表;

3.论文不得涉密,投稿时需同步提交不涉密证明材料,所有证明材料应加盖所在单位保密部门专用章或单位公章(作者单位无保密部门),未提交不涉密证明材料的稿件按无效投稿处理;

4.论文格式必须与本届大会论文模板一致并包含模板中的全部内容,否则不予录用;

5.投稿论文的作者中需要至少一人到会交流,未到会交流的,不予出版、推荐。

七、会议事项

1.“第十五届全国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会议摘要集将收录至中国知网“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如作者不希望被收录检索,请务必在参会回执中注明。

2.每位汇报作者安排12分钟汇报时间和3分钟交流时间。

八、联系方式学术组:冷 岩 18525121262

接待组:刘 影 18525121766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招生招聘
-------------------------------------------

Funded M.S. and Ph.D. Student Positions in Additive Manufacturing

 

The Advanced Manufacturing Research Group in the Department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 at Embry-Riddle Aeronautical University (ERAU) invites applications for multiple fully supported M.S. and Ph.D. student positions starting in Fall 2024 / Spring 2025. Our current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projects focus on next-generation additive manufacturing of high-performance composite materials (experiments and modeling) with various applications in aerospace, automotive, electronics, and biomedical industries. Self-motivated applicants with a background in aerospace,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electrical engineering, etc. are highly encouraged to apply.

Embry-Riddle Aeronautical University is the world’s largest, fully accredited university specializing in aviation and aerospace. The Aerospace Engineering Department is the largest in the nation. The undergraduate program is currently ranked #4, and the graduate program is ranked #25 (tied) by the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Applicants must submit: 1) cover letter; 2) CV; and 3) transcript to yizhou.jiang@erau.edu. Screening of the applications will start upon receipt and continue until the positions are filled.

 

 

[返回本期目录栏]         



 

 

 

Post-Doc position in Solid Mechanics and Vibrations at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We are currently seeking a highly motivated candidate for a Post-Doc position in the School of Packaging at MSU. The focus of this position will be on studying the vibrations experienced by packages during transportation, their stabilty, and structural mechanics. This research will involve utilizing various tools and techniques such as a vibration shaker, acceleration sled, FEM simulations, DIC, nonlinear computational models, and more. To be considered for this position, the ideal candidate should possess the following qualifications:

A PhD in Solid Mechanics (or Civil Structures, earthquakes) with a focus on Dynamics/Vibrations

Proficiency in FEM simulations and computational software like Matlab

Experience with experimental tests and design (i.e. strain gauges, accelerometers, vibrometers, universal testers, etc.)

Knowledge in signal processing and machine learning is a plus

If you meet these criteria and are interested in this position, please send an email to joodakya@msu.edu (Amin Joodaky) with your CV attached.

 

 

[返回本期目录栏]         



 

 

 

 

 

-------------------------------------------

==========================================================================
    学术期刊

-------------------------------------------

 

 

《计算力学学报》

2024年第41卷第2期

 

基于知识图谱和GPT模型的可靠性代码自动生成方法

  向历霓,李刚,李海江

考虑参数随机性的压实黄土蠕变变形不确定性分析

  胡长明,汪芳芳,朱武卫,袁一力,杨晓,柳明亮

基于节点构形度的自由曲面网壳结构形态优化研究

  朱南海,张文强

环境温度影响下基于LSTM神经网络识别结构损伤

  黄炎,葛思源,翟慕赛,常军

基于改进灰狼优化算法的结构损伤识别

  谢少鹏,吴柏生,赵秀婷,林丹锐,邹敏清

 

 

[返回本期目录栏]         



 

 

 

-------------------------------------------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固体力学学报2024年 45卷 3期

Acta Mechanica Sinica

Mechanics of Materials | Vol 59, In Progress , (April, 2013) | ScienceDirect.com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网络精华
 

-----------------------------------------

教育时评:迈出教育强国建设的铿锵步伐

(摘自中国新闻网)

 

“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擘画起笔,绘就蓝图;高瞻远瞩,果敢进发。一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深刻阐述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内涵特征、方法路径、战略任务,为我们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是一声号角、一次扬帆,更是一个新征程、一份新使命。一年的时间虽短,但广大教育人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在奋进新征程的嘹亮号角下开创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局面。

锚定政治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材出版发行,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大思政课”建设工程,启动教材建设和管理国家级培训,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深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思政课的针对性、吸引力不断提升……一年来,坚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课教师乐教善教、潜心育人的信心底气更足,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广大干部师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进一步增强。

聚力高质量体系建设,人的全面发展得到更好保障。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纵深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召开卓越工程师培养现场交流推进会,部署深入推进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一年来,我们推动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畅通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良性循环。基础教育朝着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方向进一步迈进,高等教育正在从规模向内涵、从量变向质变跃迁,中等教育更加有活力、富有成效,职业教育更加富有适应性和吸引力。

服务高质量发展,教育的时代责任更加明确。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组织重大科技任务,建立以重大任务实施为核心的协同攻关机制,创新部省会商战略合作机制,与多个省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发布11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一年来,我们加快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提升教育服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能力。围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汇聚一切人才要素和科教资源,教育通过方式方法创新和用好数字化等新元素,跑出了加速度,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助力国家抢占先机。

激发内部活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平稳有序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部署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深入实施学生欺凌防治专项行动,完善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配机制……一年来,我们在深化改革创新中激发教育的发展活力,教育的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全面赋能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育治理、研究创新,学校环境和教育生态持续得到优化。

扩大国际交流,中国教育国际影响日益增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落子”上海、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成功举办,成都大运会、世界中文大会、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圆满收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国际版正式上线,该平台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教育资源库,平台页面浏览总量已达405.40亿次,职业教育、数字教育成为各国争相与我国教育合作的新增长点……一年来,教育面向世界开放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态势更加巩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正在形成。

培育教师内生动力,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日益完善。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举行教育家精神2024年巡回宣讲活动,启动新一期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开展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战略工程,启动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中小学培养研究生层次优秀教师……一年来,全国各地推出一系列强师举措、惠师政策,以师德建设为根本,以创新高层次优秀教师培养模式为重点,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持续强化。

一年来,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思路更加明晰、举措更加有力、步履更加坚定。瞄准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我们围绕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核心功能,找准中国教育的时代差距、发展差距、竞争差距,对不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环节问题进行大胆变革,在波澜壮阔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释放教育的最大效能。

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要着力解决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这一原点问题。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使之成为“战略先导”“重要支撑”“有效途径”“基础工程”,最终要通过教育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来实现。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作用,归根结底也是靠人才自主培养这一功能来体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对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需求,对于先进科技的需求,归根结底是对教育的需求、对人才的需求。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我们必须从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全方位满足中国式现代化对人才自主培养的要求,以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筑牢对国家战略的全面支撑。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要把握好人才培养方向,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提高思政课程的育人效果,持续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新形势新任务下展现新气象新作为,关键在于破解思政工作体系的缺项、弱项,切实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尤其是使互联网时代的思政工作适应学生成长需求。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要聚焦于人的现代化这一目标,服务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统破解“五育”并举的痛点、堵点问题,使学生在充满挑战的未来世界中拥有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要超常规推进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养能够创造性解决现实中国和未来中国所遇到问题的人才。当下,各国围绕科技制高点和高端人才的竞争空前激烈。这迫切需要聚焦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存在的主要差距和突出短板,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加快建设规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师队伍。

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要聚力强化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功能。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教育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必争和决定兴衰存亡的关键要素,教育的能力和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的现代化程度和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强化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功能,要求我们建立起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度融合的新型举国体制,形成重大任务牵引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机制,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力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制高点,谋取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新优势。

强化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功能,体现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上,就是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提供人才支撑;就是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动基础前沿方向重大原创成果持续涌现。高等教育要更好发挥“龙头”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尤其要发挥更加主动、更具创造性的作用和价值。

强化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功能,体现在服务高质量发展上,就是要把握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城镇化深入发展对院校学科专业结构、科研创新数量质量、人才数量类型结构等提出的全新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积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更好成为适应、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快变量”“强变量”,以教育强、人才强、科技强更有力地支撑产业强、经济强、城市强。

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要紧抓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一战略性任务。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无论是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还是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抑或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保障,教育对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个人发展的支撑有赖于一个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这是我们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底气和信心所在。但也要看到,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仍面临大而不强、发展不均衡、支撑不够、协同不足等问题,迫切要求向薄弱处攻坚、在关键处发力。

紧抓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一战略性任务,要突出人民满意的价值导向,着眼各级各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促进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持续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进一步夯实基础教育基点;着力发展支撑引领国家战略实施的高等教育,充分彰显高等教育的龙头地位;加快构建融通融合融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吸引力;统筹推进教育数字化和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不断开辟教育数字化新赛道……系统施策,打通教育衔接的壁垒,提升教育包容性、公平性,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紧抓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一战略性任务,要突破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条件、保障等问题。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离不开充足的经费支持,要加大教育经费的可持续投入,在教育经费稳步增长的前提下,提高经费配置的科学性,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教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资源,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强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解决教师教育体系与教育现代化不相适应、同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不相匹配等问题,以教师之强支撑教育之强。

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要主动适应教育内外环境变化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教育系统,既是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的基础,也是教育支撑力、贡献力的力量源泉,更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需求、促进人民共同富裕的保障。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对教育变革提出了迫切要求。数字时代已经到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突飞猛进,教育内外环境出现新变化,在为教育拓宽未来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可能给教育带来颠覆性影响,正在倒逼我们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持续推动改革创新,使教育系统能够不断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需求和新挑战。要直面教育自身变革需求,以评价改革牵引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速,破解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时代命题。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教育数字化的重大意义,以数字变革推进教育强国建设。顺应变革趋势,全面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要求我们持续优化教育顶层设计,从国家战略高度进行系统规划和整体布局,突破传统教育制度体系的路径依赖,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教育数字化发展道路。不断完善与数字教育相适应的制度设置和发展生态,整体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变革,充分发挥数字化赋能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育治理、研究创新的作用,从而更好应对内外环境,尤其是信息技术发展对教育变革的挑战和要求。

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要更坚定迈出教育国际化的“中国步伐”。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路径。在全球教育治理中贡献中国力量,在全球舞台上展现教育影响力,是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也是教育更好地服务对外开放、彰显我国在世界教育发展潮流中的大国责任与担当的必然要求。

坚定迈出教育国际化的“中国步伐”,要把中国教育摆在全球发展大背景下,在国际新格局中补短板、锻长板。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不同国家的“教育强国”之路呈现出普遍规律。我们要在全球图景中找准教育强国建设的国际坐标,深化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借鉴主要发达国家“教育强国”之路的经验,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坚定迈出教育国际化的“中国步伐”,要深度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切实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当下,全球教育治理和发展面临新挑战。社会转型和人类文明迫切需要教育国际合作发挥更大作用,不断凝聚发展共识。我们要找准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切入口,努力使我国成为全球教育治理主动的倡导者、积极的建设者和有影响力的引领者。

坚定迈出教育国际化的“中国步伐”,要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一方面,促进来华留学,加强“留学中国”品牌建设,推进来华留学提质增效;另一方面,通过“走出去”,推动中国教育走向世界,提高中国教育的国际认同。要在教育对外开放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要切实抓好教师队伍建设这一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当下,大国博弈日益激烈,本质上是科技的博弈、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实力、师资力量的比拼。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强国建设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是筑牢教育强国建设的根基所在。建设一支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教师队伍,不仅直接关系能否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而且直接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

抓好教师队伍建设这一最重要的基础工作,要深化教师队伍培养体系建设。立足教育强国建设对高质量教育队伍的需求,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补齐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短板、增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供给能力。要通过创新教师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方式,把教师培养工作与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结合起来,与乡村振兴、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战略部署统一起来,尤其要从源头上加强高素质专业化科学与工程教师供给,夯实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基础。

抓好教师队伍建设这一最重要的基础工作,要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治理能力提升。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师德师风直接影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要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标准体系,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抓好师德师风建设这一系统工程,培养更多新时代“大先生”。确保广大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聚焦教书育人主业,要切实减轻教师非教学负担,进一步营造宽松、宁静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校园氛围。面对人口变化新形势,我们要准确识别其将给教育系统带来的潜在影响,前瞻谋划教师管理和资源配置。

抓好教师队伍建设这一最重要的基础工作,要完善教师自身综合素养提升机制。通过物质条件的改善和体制机制的创新,激发广大教师更深沉、更持久的内在动力,从而推动整个教育领域的教师队伍走向创新、拥抱创新、培育创新,从而真正适应教育变革、人才培养的新形势,做到为未来而教。

“建设教育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合作、同向发力,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实践,共同办好教育强国事业。

从人才的成长规律来看,立德树人不可能在封闭的学校教育体系内独立完成。一个人的成长必然会受到家庭、学校、社会、朋辈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如果学校所给予的教育与家庭、社会、媒体等没有达成全方位的一致性,一个人就会出现价值观混乱、表里不一等缺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是教育系统的责任,更是全党全社会共同的事业。只有在这个问题上采取一致的行动举措,“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的目标才会不打折扣。

从教育事业的艰巨性以及涉及主体的广泛性来看,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有一个有力的社会支持体系。建立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意味着教育要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既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又要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的思维品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实现这一目标,全社会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否则,“双减”、职教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呵护学生心理健康等一系列的努力都可能会大打折扣。教育事业处在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之内。无论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杜绝形式主义向学校蔓延,还是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推进科教融汇和体教融合等,无不需要社会支持体系中的每一方积极参与。在遇到堵点、难点时,各方要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彼此资源互通、积极对话,助力教育事业改革顺利迈过深水区。

从教育强国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来看,融合、协作必须付诸更有力的行动。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的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服务高质量发展。科技如何自立自强?产业如何升级?人才如何自主培养?这些不是孤立的命题,内在具有强烈的一致性和彼此支撑性。审视他国的经验,要实现这些系统性的大变革,仅靠教育系统单兵作战远远不够,科学界、企业界等各界别的融合必须走向深处、落在实处。同时,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并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也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

团结起来、协作起来!加快教育强国建设向我们每个人发出了“行军令”,我们每个人都是行动者、创造者。路径在哪儿?

在于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形成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社会大协同的坚强核心。万山磅礴,必有主峰。如何把社会各主体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统筹起来,形成支持教育发展的体系?高高飘扬的党旗是信仰,是方向,更是保障。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资源保障、经费投入上加大力度。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全面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将党的教育方针落细落实,一刻也离不开坚强有力的党组织。上下贯通、执行有力,在推动形成教育共识、打通资源壁垒、探索协作机制等方面,党组织首先要举起社会大协同的“指挥棒”,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在于坚持不断深入探索社会大协同的组织机制建设,形成“紧密合作、同向发力”的良好氛围。从近几年国家发布的相关教育政策能够看出,国家在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上不断强化多部门协同。以《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为例,该专项行动涉及17个部门之多。以法律法规政策为指引,明确学校之外各种主体的教育责任与义务,协同机制已经有了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未来,各地还要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完善组织机制建设,厘清责任,加强统筹,真正建立紧密合作、同向发力的快速响应机制。

在于坚持发挥学校的枢纽作用,主动凝聚社会各主体的力量,为教育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夯基垒台,厚积成势。建设教育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但最终落实于教育系统。社会大协同的力往何处使,路要怎么走?学校连接着千千万万的家庭和广泛的社会资源,应该像黏合剂一样,把家庭、社会等各种力量紧紧联结在一起,把各种有利于教育发展的资源吸纳进来。各地各级政府要充分保证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激发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活力。同时,鼓励支持学校结合所处地区的特色,加强与周边社区、企业的互相联动和资源互通,发挥好基础性的枢纽作用。

扬帆起航,乘势而上!我们正奋进在建设教育强国的伟大征程上。这是属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荣光,是全党全社会的梦想。时间属于奋进者!历史属于奋进者!为了教育强国目标,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同时间赛跑、同历史并进。让我们以昂扬的精神面貌、坚定的追梦步伐,再出发!

作者:钟曜平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4年05月29日

 

 

[返回本期目录栏]         



 

 

 

中外高校学者共探全球视野下高等教育发展之路

(摘自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青岛5月25日电(胡耀杰 王宇轩)“全球化视野下高等教育管理与发展研讨会”25日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举行。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山东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多所中外知名高校的相关负责人、专家学者与会,共同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创新探索。

据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介绍,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正处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前列。但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多领域格局的重构,中国、新加坡、韩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迎来了快速发展,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中国高校办学水平也在国际上快速攀升。

南洋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刘宏认为,高等教育探索科研国际化,离不开政府、企业、高校的共同参与。“政府提供匹配的政策支持,企业提供研究经费,高校提供实验室与师生资源。”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马奔表示,在全球视野下,高等教育发展应当注重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需要引进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学术水平的教师。这些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同时还要在国际学术领域取得显著成就,为高等教育提供具有全球视野的教学科研支持。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衣永刚表示,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也需要与本土教育相结合,推动“在地国际化”的发展。“通过加强与国内外高校、企业、政府等机构的合作,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同时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

据悉,本次研讨会由南洋理工大学和山东大学联合主办,分设“大学国际化与人才战略”“大学的治理模式与学科建设”“数字时代背景下的公共治理”等多个研讨主题,旨在加强中国与新加坡两国高校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探索全球视野下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