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文摘,第47卷,第4期

发布时间:2023-08-25 访问量:1420

新闻报道:

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环评批复

来源:水利部网站

84日,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环评由生态环境部批复,工程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为尽早开工建设奠定重要基础。

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黄河流域综合规划》《黄河流域防洪规划》等重要规划明确的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关键性骨干枢纽工程,具有承上启下的战略地位。工程先后列入国务院确定的172项和150项重大水利工程清单、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102项重大工程。工程建成后,可有效解决黄河流域防洪工程体系不健全、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后续动力不足、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对确保黄河下游堤防不决口、河床不抬高、河道不断流,维护黄河健康生命,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下一步,水利部积极商国家发展改革委,加快推进工程立项批复。

 

2022年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显示我国水土流失状况持续改善 生态系统质量稳步提升

来源:水利部网站

水土流失状况是反映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综合性指标。近期,水利部组织完成了2022年度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结果显示,2022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下降到265.34km2,较2021年减少2.08km2,减幅0.78%,年际减少量和减幅均较上年度有所扩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水土流失持续呈现面积强度“双下降”、水蚀风蚀“双减少”的良好态势,水土保持率从2011年的68.88%提高到72.26%,中度及以上侵蚀占比由53.08%下降到35.28%。监测结果充分表明,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水利部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保护优先、系统治理、机制创新、两手发力,推动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成功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符合自然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之路,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全面实施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地、水蚀风蚀交错区等区域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因地制宜开展一系列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我国不同类型、不同区域和流域的水土流失状况均实现持续好转。

从类型上看,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为主,水力侵蚀面积109.06km2、风力侵蚀面积156.28km2,分别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1.10%58.90%。水力侵蚀面积减少1.52km2,减幅1.38%,风力侵蚀面积减少0.56km2,减幅0.36%。水力侵蚀减少面积和减幅均高于风力侵蚀。

从总体格局看,东、中、西部水土流失面积均有所减少,西部地区减少量大,中部和东部减幅大。西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为223.35km2,较2021年减少1.37km2,减幅0.61%。中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为28.39km2,较2021年减少0.43km2,减幅1.48%。东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为13.60km2,较2021年减少0.28km2,减幅2.03%

从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看,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区等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水土流失状况继续好转,水土流失面积年度减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京津冀地区年际减幅为1.93%,是全国平均减幅的近2.5倍。长江经济带减幅为1.55%;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区减幅为1.03%,其中西北黄土高原减幅达到1.48%

2011年相比,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西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分别减少了18%14%14%,水土流失状况明显改善。

从重点关注区域看,东北黑土区、西南石漠化地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相比2021年减幅在1.18%1.53%之间。高寒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和三江源国家公园水土流失面积减幅分别为0.43%0.23%,减幅均较上一年度有所扩大。

从大江大河流域看,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流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6%,水土流失面积94.75km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78.30km2,占全国水力侵蚀面积的71.80%,风力侵蚀面积16.45km2,占全国风力侵蚀面积的10.53%。各流域水土流失状况均呈好转趋势,水土流失面积较2021年平均减幅为1.48%,较上年度扩大0.19个百分点。

从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看,40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水土流失面积年际减幅为0.74%,其中,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减幅达1.33%,是全国平均减幅的1.71倍,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减幅为0.45%,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及生态保护修复效果明显。

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看,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水土流失面积均有所下降,水土流失面积占其土地面积的27.70%,较2021年减少0.66km2,减幅0.62%。水土保持型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减幅最高,生物多样性维护型次之,水源涵养型、防风固沙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状况也呈现稳中向好态势。

同时,水利部始终把人为水土流失监管作为控制人为破坏“增量”的重中之重,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守护绿水青山,构建起以遥感监管为基本手段、重点监管为补充、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通过“天上看、地面查、全覆盖”水土流失遥感监管,及时发现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建立水土保持全过程全链条监管体系,依法依规严格监管人为水土流失。全国人为水土流失发生率和侵蚀强度实现持续下降,人为扰动地块水土流失发生率较2019年下降了26个百分点,强烈及以上占比由31.52%降至17.80%

近年来,水利部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精神,紧盯断流河道和萎缩干涸湖泊修复、河湖生态保护治理等重点任务,组织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有效保障河湖生态水量,恢复河流生命、重现流域生机。2022年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对比分析,对白洋淀、石羊河、台特玛湖等生态脆弱河湖复苏后的水土保持及生态改善情况进行了重点监测。结果显示,白洋淀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白洋淀及周边区域退耕还淀面积48.08km2,湖泊水面增幅43.11%,湿地滩涂面积增幅7.31%,林草园地面积增加20.19%,高覆盖度植被面积增长77.19%,水土保持功能稳步提升。石羊河生态调水工程影响区水土保持及生态改善效果显著。与2000年调水工程实施前相比,工程影响区域约4600km2范围内,沙地面积减少21%,植被面积增加32%,植被覆盖度提高了近8个百分点,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下降,强烈及以上面积减少了93%。干涸51年的石羊河尾闾青土湖于2010年重现,2022年监测时水域面积达到14km2,有效促进了植被恢复,青土湖区及周边31km2范围内,植被面积由不足1km2增加到7km2。台特玛湖生态输水影响区生态环境明显趋好。与1998年输水工程实施前相比,台特玛湖及周边区域约1000km2监测范围内,沙地面积大幅减少70.79%,河道湖泊等水域面积增加近三倍,水土流失面积减少63%,植被面积增加了一倍,植被覆盖度提升了7个百分点。

下一步,水利部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精神,全力推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贯彻落实,坚决担负起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中的政治责任。坚持系统观念,打好预防保护“控增量”、综合治理“减存量”、强化管理“提质量”组合拳,持续改善全国水土流失状况。建立严格的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和监管制度,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围绕重大国家战略,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大力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高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积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水土保持工作格局,健全水土保持工作协调机制,建立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综合运用产权激励、金融扶持等政策,有效带动激发民间资本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积极性,不断提高水土保持监测、科技等基础支撑能力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水平,以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助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

 

松花江干流全线退至警戒水位以下

来源:水利部网站

受降雨及上游来水影响,8622时,松花江干流依兰站开始超警。截至818124分,松花江干流富锦站水位退至60.49米,低于警戒水位0.01米,至此松花江干流全线退至警戒水位以下,本次洪水过程历时11天。

洪水过程期间,松花江干流沿线未发生大的险情灾情;松花江支流拉林河、蚂蚁河、牡丹江等河流发生超警超保以上洪水,部分堤段漫堤决口,一些小型水库出险后,通过采取开挖非常溢洪道等措施,确保了水库安全。目前有关地方正在开展水毁修复,尽快恢复防洪能力。

当前我国仍处于主汛期,水利部将持续关注东北地区后续降雨过程,滚动分析研判雨情水情汛情,紧盯水库安全度汛、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灾害防御,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政策引导+市场爆发)×AI风口,供水数字化转型能起飞吗?

来源:环保在线

导读:在供水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各路资本纷纷下场,市场呈现了哪些竞争态势?而作为热门数字技术,AI在供水行业数字化转型中又有哪些应用?改变了哪些业务?

ChatGPT掀起了全球范围内的AI浪潮,文心一言、PaLM2LLaMA2……等AI大模型紧随其后,“百模大战”将人工智能(AI)推向了舞台中央。不可否认,随着算力、算法、数据的不断进步,AI时代已经来临。各行各业都正在被AI重新定义,水务行业也不例外。2023年发布的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WWDR)也强调了AI的重要性,可以说,智慧水务迎来真正智慧化的机会。

供水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正在进行中,不少领先的供水企业正在通过数字技术、业务、组织的融合持续推动数字化转型,以期获得降本增效,提升服务效率等等方面的突破。那么,供水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背景如何?在供水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各路资本纷纷下场,市场呈现了哪些竞争态势?而作为热门数字技术,AI在供水行业数字化转型中又有哪些应用?改变了哪些业务?

01 政策、相关标准引导数字化转型

政策是推动城镇供水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支持和促进数字化转型的发展。2023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指出,数字中国建设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数字中国成为国家战略,而数字中国的建设又涉及到不同政策延续和共建,例如智慧城市建设、数据要素流通市场构建,以及国企改革对数字化转型的推动、水务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等等,分别从驱动要素、应用领域、行业主体等方面出发,构建了城镇供水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环境。

从主管单位来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在宏观管理层面统筹数字中国建设,国家发改委统筹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工信部负责推动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和数实融合建设,而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依旧由原本主管单位推动和管理,城镇供水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仍由住建部主要负责。

整体而言,在数字中国、智慧城市、国企改革等等战略的背景下,城镇供水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智慧城市建设等目标至关重要,数据是其核心驱动要素,而相关标准的成熟,也是引导转型进程的关键因素。

当前,供水行业数字化转型及智慧水务相关标准以团标、地标为主,国标和行标体系尚未成型。有关协会或者企业的标准化探索率先开始,但受到延续性和复杂性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难以建立标准体系,而行标和国标出台需要考虑多方因素且周期漫长,在此过程中,地标兼有统筹规划和灵活先进的特点,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得到较快发展,引领地方城镇供水行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相关的团标在近几年也因受到政策鼓励、能及时反应市场需求以及制定周期较短的特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从国家和行业层面来看,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尚未形成以智慧水务为主体的政策和标准体系,但相关的智慧城市和智慧水利领域已经成熟,为智慧水务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国标和行标对行业的引领作用最高,但考虑到其制定周期、主管部门等因素,短期内相关国标、行标出台较为困难。

从地标来看,总体而言,除北京外,成体系的地方智慧水务标准较少。在北京市水务局的智慧水务发展研究院主导下,北京智慧水务体系较为完善,智慧水务相关标准陆续出台,而其他大多地标都是针对某一方向进行单个或几个标准制定,同时具有明显地区差异。例如,北京之所以能够建立标准体系,离不开北京水务局统管水务水利这一背景,而很多城市并不具备这一条件。但地标符合供水行业属地性的特征,尤其在短期内,可以替代国标和行标的部分引领作用。

从团标来看,水协制定了相对丰富的智慧水务标准体系制定计划,其他协会多以自己或编写单位的方向为主,侧重编制团标,同时具有明显地缘性质,多为单体式、一次性标准,尚未形成标准体系。从制定主体来看,团标短期内难以形成体系,但在前沿探索方面充当了先行者角色,在细分领域的标准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02 250亿元市场,项目呈现三个特点

在政策的支持下,伴随AI等新技术的加速融合,智慧水务的市场正在呈现爆发式的增长,E20供水研究中心综合国内外多个行业机构测算方法认为,2023年我国智慧水务市场在250亿元左右,到2025年将超过300亿元,如果市场增速不减,2030年有望达到500亿元。

巨大的市场空间,让智慧水务市场成为水务行业下半场重要的细分领域,不少传统水务企业也继续深入布局智慧水务相关赛道,据行业媒体报道,从202011月到20237月,在全国范围内水务企业成立的下属智慧水务科技公司总数已经从41家增长到72家,增速远超过往年份。

2023年,随着AI概念在水务行业科技风暴的来临,不少互联网大厂、国企包括水务行业传统供应商在此加码布局,以人工智能为应用,在水务行业深入拓展。比如今年以推出“文心一言”大模型刷屏的百度。2020年,百度与泉州水务合作为突破口,正式进入到水务行业,陆续打造了广州白云区智慧水务+智慧水利平台项目与小浪底数字空生工程知识平台等代表性项目。2023年,随着文心一言的推出,百度在水务行业的拓展进一步深入,面向水务行业提供一揽子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能力,如水务AI中台、水务知识平台与全自研提供能力。与此同时,百度智能云与E20环境平台加强合作,成为百度人工智能进入水务行业乃至环保行业的切入点,以百度智能云为水务行业提供数字化底座和智能调度引擎助推新阶段水务高质量发展。

市场需求的火热,也催生出一批新兴产业链,包括智能水表等智慧化硬件设备、软件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等等,产品和技术具备多科学性和复杂性,根据E20供水研究中心对重点智慧水务相关企业参与的招投标项目进行汇总分析,可以得出我国智慧水务市场的项目呈现着三个特点:

一是系统平台类的软件产品,相关供应商的项目数量占比最多,市场竞争激烈。从服务产品的类型来看,系统平台类的软件产品最多,占比超过50%,硬件设备其次,咨询等其他类型占比较小。乍一看,系统平台建设是智慧水务涉及的主要项目,相关供应商发展前景较好,但其实同质化竞争非常严重,亟需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冲出重围、实现破局(更多供水行业数字化转型市场详尽分析,请见《城镇供水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题报告》,该报告将在913日开幕的2023供水高峰论坛上发布)

系统平台建设具有可扩展性和适应性、持续软件升级、低成本、有助于数据驱动等优势,由此可以带来更加广阔的市场需求。然而也必须认识到硬件设备以及咨询和配套服务的重要性,相比市场竞争激烈的系统平台类产品,这些支撑产品发展相对落后,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系统平台的价值释放,只有产品有机结合发展,才能实现更有效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二是供应商发展随项目需求增长而提速,而在领先的省市中又存在差异。结合项目的分布空间,从供给端来看,供应商发展随项目需求增长而提速,而在领先的省市中又存在差异。例如,北京市场竞争优势明显,但集中度不高,在不同细分领域有不同的优势供应商企业,而上海、浙江等地总体项目数略逊北京,但集中度较高,存在明显的头部企业。

三是产业形态在不断变化。从需求侧来看,供水企业需要明确自己的经济、社会、环境目标,理解数字化转型数字驱动和信息互联的双螺旋,打造新时代新供水的发展模式。持续进行数字化转型是供水企业的未来,行业也将基于此形成新的产业形态。不同数字化阶段和不同特点的水司遵循不同的数字化转型路径,也将释放更加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03 AI助力供水行业业务数字化

在数字化转型的政策背景和市场环境下,AI的应用加速了业务数字化的过程,并持续推动从供水行业完成从“数字化”到“数智化”的升级。

AI在漏损检测方面的应用

AI可以通过监测供水设备和系统的状态,及时发现潜在的损坏设备,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障用水服务。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最大的水量浪费来自管网漏损。AI赋能可以大幅减少管网漏损损失,国际水协和百度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赋能数字水务》中预测,仅检漏可为全球的公用事业每年节省690亿美元。

以一家为250万人提供服务的供水公司为例,他们想要检查地下管网一个老旧段的状况和水流。以往遇到这种情况,公司会召集一个团队,派人工去检查管道和水流。这将会涉及人员出现场,运输特定设备,使用一个困难或危险的接入点,或者可能出现根本无法检查管道的情况。然而现在,人工智能有望并正在改善这一过程,人工智能系统将不断检查进出水的流量、评估管网的状况、并为该供水公司提供整个供水系统的实时报告。

再例如,某小区通过人工智能平台判漏定位,发现为DN300水管出现渗漏,现场挖掘后研判漏点至少为7/小时。经数据验证,该小区夜间小流量(MNF)12.7/小时,维修后MNF下降至2.3/小时,实际每小时节水10.4吨,一天可节水249.6吨,一个月可节水7488吨。

AI在水质监测和分析方面的应用

AI可以通过监测水质数据并进行实时分析,帮助识别潜在的水质问题,如污染物和细菌的存在。AI还可以预测水质变化趋势,提前采取措施保护水源和确保供水安全。

给排水管、水库、河道等地方安装智能设备,相当于创造了一个AI水务大脑,可以自动采集各种水质数据,智能识别各种垃圾物和违规行为,及时发现偷排漏排。改变了过去全靠水务人员一步一步的沿河巡视,无法实时发现异常问题。

AI在供水调度中的作用

在传统供水管理中,往往会出现供水高峰期时水厂供水能力不足,供水低峰期时水厂供水能力过剩的现象。这种供需不匹配导致高峰期水厂系统运行负荷压力较大,居民生产生活受到影响,低峰期水厂能耗增加。AI可以通过分析大量的水资源数据,帮助决策者更好地了解水资源的供需情况,从而制定更有效的管理策略。人工智能还可以优化资源分配,提高供水效率,并减少浪费。

以舜禹水务与合肥供水合作的试点项目为例,通过三个算法模型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用水量预测是整个系统的前提,算法以深度回归模型为基本框架,考虑外部因素对用水量的影响,如气温、季节、节假日等,同时结合实时数据反馈,以达到对用水量的精准预测。变量关联性计算是整个系统的基础,这里主要是指建立动态水力计算模型,用于针对不同的备选策略,计算供水管网相关变量的值。错峰调度是整个系统的目标,它以数学规划为框架,目标方程是管网压力标准差或区域流量标准差,决策变量是各个泵房可调节电动阀门开度,约束包括水厂最大输出流量、扬程上下限、水箱液位上下限等。

AI在供水安全方面的应用

AI还可以通过识别异常行为和威胁,提供实时的安全警报和防护措施。

工作人员可在监控室内“一屏控全局”。无论是场地周围异常情况,还是水域水情关键指标,如遇异常,会立即将预警信息发送到监控室大屏幕、工作人员手机App上。入侵检测、电子围栏等智能化应用,还能在发现违规行为时,第一时间自动报警并进行广播喊话驱离。

AI在水体验个性化方面的应用

AI可以通过分析用户的偏好和行为数据,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用水体验,如定制化的水质调节和温度控制。AI还可以通过智能设备和传感器,实现定制的水体验,如自动调节水流和浴缸温度。

人工智能在提供卓越的用水体验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当前从现实世界到数字世界的映射正在构建,AI可以帮我们获得以数字世界为原点的新的认知方式,打造数字原生的未来新供水。

AI时代为供水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带来了充满想象的发展空间,真正的智慧水务时代才刚刚到来。供水行业的数字化转型现状如何?面临哪些挑战?有哪些策略可能在供水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特定阶段发挥重要作用?《城镇供水数字化转型专题报告》即将在913日开幕的2023(第八届)供水高峰论坛上发布,深入剖析供水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本质,刻画当前供水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市场环境以及供水企业数字化转型进展,并描绘城镇供水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未来图景和路线图,敬请期待。

 

旧改潮再来,二次供水改造如何齐头并进?

来源:环保在线

导读:随着进程的深入,二次供水环节的一些难题仍然始终困扰行业,出现在新建改造、管理的整个环节。如何降低这部分负担,更好的提升居民的用水体验,仍然是让人头大的难点,被行业持续讨论。

上个月(20237),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扎实推进2023年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通知》,推进超大特大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各个省都在陆续部署,靠前谋划2024年改造计划。作为老旧小区的一大短板之一,二次供水设施改造是改造内容中的关键角色,受到行业和社会的关注。

在住房制度改革后,二次供水的建设与管理逐渐呈现多元化,成为供用水矛盾比较突出的显现。在国家的重视下,自2008年左右,我国就开始进行二供设施改造,2015年集中开展,大部分地方计划利用3-5年的时间去逐步完成地区内的二次供水改造工作。在长达20余年的进程中,在全国范围积累了很多可以参考的常见的模式以及突出的城市经验。

然而随着进程的深入,二供环节的一些难题仍然始终困扰行业,出现在新建改造、管理的整个环节。如何降低这部分负担,更好的提升居民的用水体验,仍然是让人头大的难点,被行业持续讨论。

深陷两难处境

亟待捋清“权责”和“价费”

在住房制度改革后,二次供水的建设与管理逐渐呈现多元化,成为供用水矛盾比较突出的显现。为了保障龙头水质,更多的让民众满意,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以推进二次供水建设、改造、运维与管理工作的规范性。2015年,四部委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城镇居民二次供水设施建设与管理确保水质安全的通知》(建城〔201531),明确提出鼓励供水企业“统建统管”。

在国家政策的宏观指导下,各地二次供水改造工作集中开展,出台三年行动规划,逐步完成地区内的二次供水改造工作。随着水司的陆续改造和接管过程,我国二次供水环节的建设标准、设施品质、运维与管理专业化程度均有所提高,很大程度提升了居民的用水品质。

然而随着大量接管改造工作的实施,一些问题也涌现出来。其中,影响比较大的当属这些年,每年都有不少供水企业难逃国家反垄断处罚的阴影。仅2022年,国家反垄断机构在公共事业领域处罚了9件案子,供水就占6个,更有过往案件中,给供水企业开出的罚单达数亿元。

从判例中看,供水企业往往都是对于户表改造、二供环节等处于“红线内”的工程建设参与程度过深,指定了设计施工方等,成为了“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当事人,二供环节成为了水司深陷垄断处罚的重灾区。

本着提升供水服务效率和品质的初衷,“建管合一”是国家的鼓励方向,也是业内的共识。然而依照目前的政策要求以及发展趋势来看,红线内的供水管线以及二次供水泵房均由房地产开发商出资建设,而后期的运维管理却是交由供水企业进行统一的运维管理。

在这种“统管不统建”的现状下,在责任上,供水企业要保障百姓的龙头水安全,也承受着一定因前期建设品质不保障,增加的运维压力;权利上,依照《城市供水条例》以及法律法规及国家有关文件无法对小区“红线内”施工商和设备供应商过渡干涉,在“责任”与“权利”不对等的窘境中进退两难。

在近些年国家的反垄断大潮中,“反垄断处罚”、“供水”等关键词交织并屡见报端,使供水企业的形象影响负面且深远,同时引发了一些供水人对此话题的不同看法和对现实困境的讨论。

有业内声音认为,在社会相关主体中,最终是政府、供水企业和终端用户三方为二次供水设施的长期有效使用而支出成本。目前“统管不统建”的模式是否能真正压缩二次供水设施建设管理中的全寿命成本,是值得商榷的:前期房产开发商的建造成本是压缩了,购房人的实际购房支出并不会同比下降,后期运维成本的隐形增长难以计量。E20供水研究中心高级行业分析师陈娅则表示,不排除部分供水企业凭借市场支配地位谋求自身利益的可能性,但大部分水司也有现实的苦衷,其中除了权责不对等的问题,还应该看到完善价格机制的重要性,一些不应以“费”形式体现的公共服务投入,应以“价”的形式来体现,或以政府补贴的形式来进行补偿。

从近年来的反垄断处罚案例来看,处罚力度还有从严从重的趋势,比如在2021年以后,案件中以处罚当事人的全部销售额作为罚款基数成为了普遍做法。“供水企业目前不能直接参与建设的现状短期无法避免,最好能争取一个监督的权利,尽量去平衡‘保障质量’和‘维护公平’的关系”,陈娅建议,这就需要水司在前期投入一些精力,注重与政府主管部门、开发商之间的沟通,出台相关技术规程,合力推进红线内供水工程(包括二次供水泵房)建设的标准化工作,设计、施工等有关材料也要更加规范、清晰、经得起推敲。

在过程中需要增强行业主管部门和供水企业在工程设计、隐蔽工程验收、竣工验收等关键环节的参与感和话语权,做到责权对等,以最大程度避免由于前期施工的不到位导致的后端运维管理问题。

电费水司承担是趋势

二供运维节能成关键

过去供水公司介入少,缺乏前期对于建设过程的规范监督,在一定程度增加了后期管理的难度。在二次供水存量设施的批量改造过程中,各地情况复杂,影响因素也比较多,同时随着我国中高层建设数量还在持续增长,二供用户体量还在持续增长,多重因素交织,让二供的运维也成为了水司日常管理中的难点。

沈阳水司副总刘淑杰在去年供水高峰论坛提到,特别是在水源紧张、供水量不足、泵站分散等情况下,管理的困难大大增加,主要集中在漏损率高、故障频发、系统化管理难以实现等方面。

珠海水务副总工程师王杭州则提到了二供环节突出的能耗问题,他指出,以2020年为例,2020年用水人口6.85亿,拥有二次供水设施约21万套,全国每一年居民生活用水的二次加压耗电量约在158亿kWh,如果加上其他非居民二次加压的耗电量,估计比出厂前的耗电量还要多。

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二次供水设施运维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根据《二次供水专题研究报告(2022年版)》显示,我国二次供水环节运营成本原则上包括日常维护、设施折旧、大修等费用,若加上所需的动力费(电费),每吨水成本基本超过1元。同时,目前很多地方物业费中是包含二次供水电费的,国家有政策规定二次供水运行电费应由供水企业承担,水司承担电费也必然会成为趋势,将进一步增加水司的运维压力。

如何对二供环节供水设施进行优化、提高其运行管理水平,就成为了行业迫切的课题,技术手段成为了各地水司提升管理手段的普遍途径,一些特色技术也相继涌现。比如在去年的供水高峰论坛上,舜禹水务重点讨论了以智能控制为基础的错峰调度供水技术,能最大化释放系统调蓄潜能,提升供水管网配水调节能力,缓解高峰时期供水管网运行压力。天行健水务负责人陈锋提到二供环节采用陶瓷膜,可以发挥膜产品的抗压力、水头损失很小的特性,很好的保障二供环节的安全稳定。

也有不少供应商提出产品全生命周期概念,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能为水司提供从设计施工、设备制造、供货安装、调试运营以及管理维护的一站式服务,提升运维的系统性,缓解水司运维压力,更好地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助推行业高质量发展。

城镇二次供水“长沙方案”

基于二次供水改造、运维的种种难点,不少城市地区陆续开始了一些突破性的实践,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和技术加持,实现二次供水环节的高标准、可持续发展。

其中,在二次供水接管改造起步较早的长沙市,自2013年开始,探索在新建小区对二次供水设施实现“统建统管”,同时对老旧小区实行免费户改。在长沙市政府和长沙水业集团的努力推进下,从当地实际出发,确立了用户自愿、分批推进、多方筹资等主要工作原则,并在政企协作方面,明确了组织领导、职责分工、确定实施主体、多点协同发力等原则。

2017年开始,由于政策、环境等影响,免费户改的政策全面停止。2021年,《长沙市城区居民住宅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户表改造实施方案》发布。新的户改方案出台,提出了“334”原则,居民住宅小区供水设施户表改造资金由用户、区级财政、供水企业按照334的比例进行分担。即用户或维修基金出资30%,辖区政府出资30%,剩余40%由供水企业兜底。

在运维方面,长沙水业集团组建了专业的运维管理队伍,采用日巡和月巡相结合的模式,对已接管的二次供水泵房进行定期维保和应急抢修,同时对接管的二次供水泵房进行了统一的环境提质改造,全面提升泵房的现场环境和安全防护能力。

信息化改造方面,长沙水业集团在保持泵房原有自动化运行基础上,全面强化了泵房的现场监测能力,包括设备运行状态、现场安防及环境监测,所有现场数据按照统一的通讯规约上传至“二供管理平台”,平台为二次供水的日常管理提供必要的数据监控及分析、报表统计、报警等功能,目前已基本实现接管泵房的远监远控,提升泵房设备运行安全性。同时利用平台的工单能力,二次供水运行维护的及时性和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二次供水管理的系统性上了一个台阶。

十余年间,随着长沙市城镇化发展,二次供水的需求呈几何数量增长,长沙水业集团从顶层设计出发,不断丰富和更新系列规章制度,出台相关技术标准,全面加强对二次供水系统从前期建设,到验收,再到移交等每个环节的规范化管理。目前,长沙水业集团已接管二次加压小区泵房1500余个,水质合格率达到100%,水压合格率达到100%,在改造机制、合理设计、运维效率等方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长沙经验”。

 

学术会议:

中国免疫学会第十五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

中国 苏州市   20231102日-20231105

一、会议信息

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是中国免疫学会的品牌学术年会,是免疫学科技工作者展示学术成果,交流学术思想,创新学术观点的平台。大会至今已成功举办十四届,参会代表人数达到2500-3000人,是国内免疫学领域层次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学术盛会。

第十五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定于2023112-5日在苏州金鸡湖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大会将围绕天然免疫应答的识别与调控、适应性免疫应答、免疫代谢与免疫调节、新冠病毒感染免疫、肿瘤免疫与肿瘤免疫治疗、自身免疫病等主题,通过大会报告交流、分会场报告交流及壁报交流的形式,充分分享及研讨免疫学最新成果。

二、重要时间节点

征文截至日期:2023/08/25

会议日期:2028/11/02

三、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

承办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院 / 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

大会主席:吴玉章

学术委员会主席:曹雪涛

副主席:孙兵、姚智、吴励

组织委员会主席:田志刚

副主席:储以微、黄波

四、联系方式

联系人:魏薇(weiwei@csi.org.cn

              姚婕(jie.yao@csi.org.cn

              张伟娜(zhangweina@csi.org.cn

网站联系人:陈朱波(chenzhubo@csi.org.cn

联系电话:010-69156451 \ 85113258 

五、参会指南

报到日期:2023112

报到地点:苏州国际博览中心B馆一层序厅

               (地址: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大道东688号)

会议日期:2023112日下午至115

会议地点:苏州国际博览中心B馆三层301 (主会场)

          苏州国际博览中心A馆苏州金鸡湖国际会议中心一层、二层(分会场)

         (地址: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大道东688号)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暨第十四届国际会议

20231020日-20231023

一、会议信息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暨第十四届国际会议(简称CSMNT2023)定于20231020-23日在深圳市举办。本届大会由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主办,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市微米纳米技术学会联合承办。本届大会主题为“美丽微纳•美好世界”,是微米纳米领域久违的一次线下学术盛会,也是本领域科技工作者难得的一次重要聚会。

微纳米技术是从微米到纳米尺度下进行科学研究的多学科交叉技术,汇集了电子、机械、材料、物理、化学、生物、测试等不同学科新生长出来的微观领域的诸多尖端科学技术。CSMNT2023将秉承综合性、交叉性、高层次的会议特色,深度聚焦微米纳米及相关前沿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新突破、新趋势,通过开幕式、主会场大会报告、专题分会场、同期培训、论文征稿、技术展览会等多样化的交流活动,为国内外微纳米科技工作者搭建交流与合作的桥梁。

 

金秋十月、美丽鹏城,CSMNT2023期待与您不见不散!

二、重要日期 

摘要提交:2023/6/30

录用通知:2023/8

海报提交:2023/9/15

全文提交:2023/10/20

三、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

承办单位: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市微米纳米技术学会

协办单位: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

四、联系方式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秘书处办公室

中国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450室,100084

电话:010-6277210862796707

邮箱:csmnt@mail.tsinghua.edu. cn

学会官网: http: / / www.csmnt.org.cn

年会官网: http: / / annual2023.csmnt.org. cn

 

招聘信息:

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万师强教授全球变化生态学实验室人才招聘启事

学校及学院概况

河北大学全球变化生态学实验室(PI: 万师强教授)以草地和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生态系统控制实验探究全球变化驱动因素(增温、降水改变、大气氮沉降、二氧化碳富集、土地利用变化等)及其相互作用对陆地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探讨土壤理化性质、植物生理生态、生长和种间竞争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结构(物种组成)和功能(碳、氮、水循环)响应和反馈(详见实验室网站http://gcb.hbu.cn/);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Geoscience,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Ecology Letters, Global Change Biology, Ecology, New Phytologist等国际生态学主流期刊,先后被Nature News in Focus, Nature Research Highlight, Nature AsiaFaculty 1000报道和评价。实验室注重青年人才培养,团队成员1名获国家杰青和杰出女青年科学家奖;博士研究生1名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1名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4名获河南省优秀博士论文。实验室先后获得科技部全球变化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和基金委重点项目等资助,目前现有和在建全球变化控制实验平台十余项,并有长期数据积累。

为促进全球变化生态学实验室发展和科研成果产出,根据河北大学人事政策,现招聘生态系统生态学、植物生态学(陆生和水生)、全球变化生态学等相关专业人才。

 

一.任职条件 

1、具有生态学、土壤学、植物学及相关专业博士学位。 

2、博士期间研究背景包括但不限于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地球化学、湿地生态学、水生植物生态学,具有一定的科研工作基础,在相关研究领域国际主流期刊 (1) 发表不少于3篇中国科学院一区SCI论文(A类博士入职), (2) 发表5篇及以上SCI论文(包括至少一篇中国科学院2; B类博士入职), (3) 发表2SCI论文(包括至少一篇中国科学院2; 师资博士后)

3、热爱科研工作,踏实诚恳,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心。 

4、思维开放,勇于创新,善于学习新的研究理念和方法。

 

二.岗位职责和待遇 

1. PI指导下,利用实验室现有研究平台和数据撰写和发表高质量研究论文。

2. 承担野外和室内实验任务,协助PI指导研究生。 

3. 积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 专职科研人员和师资博士后工资福利待遇参照河北大学相关政策执行。师资博士后考核优秀者优先考虑留校工作。

专职科研人员和师资博后政策详见:http://rsc.hbu.cn/info_show.asp?infoid=539

 

三.应聘方式 

1、本启事长期有效。

2、发送个人简历至swan@hbu.edu.cn

3、地址:河北省保定市五四东路180号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2023年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启事

 

一、招聘方向

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学院面向海内外招聘相关专业优秀人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学科方向:海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海洋化学、物理海洋学、海洋生物学和海洋技术。特别欢迎有志于大洋钻探、海底观测、深海智能无人系统、深海油气资源等领域的优秀人才加盟!

 

二、招聘岗位

学院建立了从优秀青年学者到学术带头人再到领军人才的全方位培养与激励体系,为处于各发展阶段的学者提供有力的支持和良好的发展机会。不同层次,多个岗位虚位以待:

1.特聘教授(长聘体系)/长聘教授/长聘副教授/预聘助理教授

特聘教授(长聘体系)应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重要成就;具有带领本学科赶超或引领国际先进水平的能力;年龄一般不超过50周岁。取得突出学术贡献者可适当放宽年龄要求。

长聘教授一般应在世界一流大学或学科担任教授或研究员职位,或著名研究机构相当职位或水平的高层次人才;长聘副教授应已取得突出的研究成果或在本学科领域有成为学术或技术带头人的潜力;预聘助理教授年龄在33周岁以下且已取得较为突出的研究成果。

2.专职科研队伍: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

研究员一般应担任过海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副高级或相当职称以上人员,年龄不超过40周岁;主持过国家级科研项目,近5年内以第一作者发表至少5篇高水平学术论文、或者发表1篇被同行专家认可具有重大突破意义的高水平学术论文。

副研究员一般应担任过海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中级职称及以上人员或博士后出站人员,年龄不超过35周岁;主持过国家级科研项目,近3年内以第一作者发表至少3篇高水平学术论文、或者发表1篇被同行专家认可具有重大突破意义的高水平学术论文。

助理研究员应为海内外知名高校博士毕业或博士后出站人员,年龄不超过33周岁;承担过国家级科研项目,近3年内以第一作者发表至少2篇高水平学术论文。

3.博士后

申请博士后岗位一般年龄不超过35周岁;在海内外知名高校取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申请时以第一作者在本领域重要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篇。博士后依托同济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可申请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上海市超级博士后计划”等。三、 岗位待遇

 

三、薪酬待遇 

根据同济大学引进人才的相关规定,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预聘助理教授到特聘教授(长聘体系)年薪30-90万人民币不等。博士后基础年薪30万元,如在站期间获得“博新”计划等资助,年薪可上浮至42万元。根据工作需要,提供30-500万人民币不等的科研启动经费,提供必要的办公和科研用房,在团队建设、研究生招生、科研项目申请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提供购房补贴和过渡性人才公寓;可享受上海临港新城各项优惠政策,包括人才公寓、优先选房购房、限价商品住房等;依托同济大学基础教育集团提供子女入学方面的便利;依托同济大学各附属医院,提供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特别优秀的人才,薪酬待遇可一事一议。

 

四、应聘材料

个人简历(包括从大学起的详细学习及工作经历,学历学位证书及在国外任职或在国内担任重要学术职务的任职证明)及着重介绍个人主要学术成就的简介(500字以内);受聘后的工作设想;提供3-5篇重要代表性论文的全文。

 

请将上述材料发至联系人邮箱,邮件标题注明:应聘方向+应聘岗位+姓名。初选合格者将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和面试,面试通过后按同济大学相关规定流程办理聘任手续。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陈源珊

联系电话:021-65982056

邮箱:cys@tongji.edu.cn

通讯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海洋楼

邮编:200092

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网站:https://mgg.tongji.edu.cn

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网站:http://mlab.tongji.edu.cn

学术期刊:

Water ResearchVolume244

Comparison of dredging, lanthanum-modified bentonite, aluminium-modified zeolite, and FeCl2 in controlling internal nutrient loading

 

Evaluation of wastewater-based epidemiology of COVID-19 approaches in Singapore's ‘closed-system’ scenario: A long-term country-wide assessment

 

Disinfection by-product precursors introduced by sandstorm events: Composition, 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otential risks

 

Changed mercury speciation in clouds driven by changing cloud water chemistry and impacts on photoreduction: Field evidence at Mt. Tai in eastern China

 

Nitrogen addition effect overrides warming effect on dissolved CO2 and phytoplankton structure in shallow lakes

 

Thin continuous membrane coating with high surface energy for comprehensive antifouling seawater distillation

 

Investigating non-point pollution mitigation strategies in response to changing environments: A cross-regional study in China and Germany

 

Simultaneous antibiotic removal and mitigation of resistance induction by manganese bio-oxidation process

 

Establishing boundary conditions in sewer pipe/soil heat transfer modelling using physics-informed learning

 

A hierarchical porous aerohydrogel for enhanced water evaporation

 

Volatilization behavior of diesel oil-water-glass bead system exposed to freeze-thaw cycles

 

Combining chemical, bioanalytical and predictive tools to assess persistence, seasonality, and sporadic releases of organic micropollutants within the urban water cycle

 

部分期刊最新目录

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3091708

Applied Ocean Research: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1411187

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http://www.hydrol-earth-syst-sci.net/recent_papers.html

Journal of Sea Research: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13851101

Journal of Shipping and Ocean Engineering: http://www.cqvip.com/qk/71223X/

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1411136

Ocean Engineering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0298018

Water, Air, & Soil Pollution: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0049-6979/

Water Research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0431354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ttp://www.waterjournal.cn:8080/water/EN/volumn/home.shtml

 

网络精华:

水下自适应增强的胶黏剂获得新进展

(摘自: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23/8/20238816403125884184.shtm?id=84184

湿黏附在机械工程、海洋技术和医疗科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固-固界面含水粘接过程中,水分子的存在极易导致粘合失效,这主要是因为界面水阻碍了胶黏剂与基材之间的接触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形成。对于界面水的去除,研究人员已进行了各种尝试,如界面吸水、疏水排斥和挤压,但这些方法并不能实现界面水的完全去除,很难保证界面的高性能黏附。

近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周峰研究员团队,提出了基于物理化学耦合的多尺度深度去水化机制,并基于该机制发展了一种水下自适应增强的胶黏剂,实现了苛刻环境下(高/低pH、海水)牢固的水下粘接,在水下固沙、水下修复和黏附失效检测方面获得了应用验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PNAS。

物理化学耦合的多尺度去水化机制包括凭借优异的润湿性实现在毫米尺度对界面水的物理替代。通过胶黏剂中异氰酸酯片段与水的化学反应而形成的气膜,实现在微米尺度对界面水的物理屏蔽,在分子尺度实现对界面结合水的消耗。水下自适应增强的胶黏剂这一系列瞬时自发的接触、铺展、润湿和凝胶化过程实现了对基底表面的牢固粘接。

水下自适应增强的胶黏剂表现出优异的水下黏附性能和广泛的基材适用性,在淡水、海水和不同pH水体环境中,均实现了从无机到有机材料表面的高性能黏附,其峰值超过1600kPa。良好的黏附性能和无外界能量输入的自适应增强特性,使水下自适应增强的胶黏剂在水下固沙、水下修复甚至黏附故障检测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研究人员针对固-固黏附过程中界面水对水下黏附的影响机制研究,提出了一种物理化学耦合的多尺度去水机制,实现了黏附界面水的深度去除,屏蔽了水对界面黏附的影响,配合胶黏剂的自适应凝胶化,获得了水下的高强度黏附。该物理和化学耦合的多尺度深度去水化机制对水下黏附材料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强度持续呈现“双下降”

(摘自: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594.shtm

 8月15日,记者从水利部获悉,近期,水利部组织完成了2022年度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结果显示,2022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下降到265.34万km2,较2021年减少2.08万km2,减幅0.78%,年际减少量和减幅均较上年度有所扩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水土流失持续呈现面积、强度“双下降”和水蚀、风蚀“双减少”的良好态势,水土保持率从2011年的68.88%提高到72.26%,中度及以上侵蚀占比由53.08%下降到35.28%。

此次监测显示,从总体格局看,东、中、西部水土流失面积均有所减少,西部地区减少量大,中部和东部减幅大。西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为223.35万km2,较2021年减少1.37万km2,减幅0.61%。中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为28.39万km2,较2021年减少0.43万km2,减幅1.48%。东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为13.60万km2,较2021年减少0.28万km2,减幅2.03%。

从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看,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区等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水土流失状况继续好转,水土流失面积年度减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京津冀地区年际减幅为1.93%,是全国平均减幅的近2.5倍。长江经济带减幅为1.55%;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区减幅为1.03%,其中西北黄土高原减幅达1.48%。

与2011年相比,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西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分别减少了18%、14%、14%,水土流失状况明显改善。

从重点关注区域看,东北黑土区、西南石漠化地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相比2021年减幅在1.18%—1.53%之间。高寒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和三江源国家公园水土流失面积减幅分别为0.43%和0.23%,减幅均较上一年度有所扩大。

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流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6%,水土流失面积94.75万km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78.30万km2,占全国水力侵蚀面积的71.80%,风力侵蚀面积16.45万km2,占全国风力侵蚀面积的10.53%。此次监测表明,各流域水土流失状况均呈好转趋势,水土流失面积较2021年平均减幅为1.48%,较上年度扩大0.19个百分点。

此外,水利部始终把人为水土流失监管作为控制人为破坏“增量”的重中之重,通过“天上看、地面查、全覆盖”水土流失遥感监管,及时发现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全国人为水土流失发生率和侵蚀强度实现持续下降,人为扰动地块水土流失发生率较2019年下降了26%,侵蚀强度强烈及以上占比由31.52%降至17.80%。

 

黑色矿山回归绿水青山

 

(摘自: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637.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