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文摘,第51卷,第2期
新闻报道:
水利部召开“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有关情况新闻通气会
来源:水利部网站
本站讯 7月14日,水利部召开“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有关情况新闻通气会,副部长王宝恩介绍水利部部署防汛关键期有关情况,并与水旱灾害防御司、运行管理司、信息中心、长江水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回答记者提问。
今年我国旱涝并发,汛旱情发生“早”、量级“大”、时间“长”、发展“快”等极端性特点更加凸显。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汛抗旱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李强总理等领导同志提出明确要求。水利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排查整治风险隐患,加强监测预报预警,科学调度流域水工程,强化指导支持,有力应对了严重汛情和旱情。
王宝恩指出,当前,我国即将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7月16日至8月15日)。据预测,今年“七下八上”期间,我国旱涝并发、涝重于旱,暴雨洪水等极端突发事件趋多趋广趋频趋强,致灾影响重,形势严峻复杂。
王宝恩介绍,水利部高度重视“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防范应对工作,以“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目标为导向,进一步检视各项工作,夯实工作基础。水利系统将全面启动防汛关键期工作机制,防御意识、机制、节奏、措施全面与关键期要求相匹配。实行部长“周会商+局地暴雨会商+场次洪水会商”机制,部领导逐日主持会商;水利部机关和直属单位与防汛工作相关的干部职工在此期间全部取消休假,坚守工作岗位,全面进入防汛关键期工作状态;加密监测预报、风险研判和靶向预警,强化信息报送、调度指挥、指导支持各项措施。
王宝恩表示,水利部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强化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扛牢防汛抗旱天职,进一步加强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措施,贯通雨情汛情险情灾情“四情”防御,强化流域水工程统一联合调度,突出抓好水库安全度汛、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灾害防御等工作,坚决打赢防汛关键期各场硬仗,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水利报等多家媒体记者参加了新闻通气会。
水利部认定第二批水利部标准化管理调水工程
来源:水利部网站
本站讯 近日,水利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认定第二批水利部标准化管理调水工程的通报》,认定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引江济汉工程等4项调水工程为第二批水利部标准化管理调水工程。
深入推进调水工程标准化管理,确保工程运行安全和效益持续发挥,对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发挥水网运行整体效能意义重大。2024年,各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水利部部署,认真对照《调水工程标准化管理评价标准》具体要求,深入推进调水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其中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引江济汉工程、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江苏段(新建泵站、水闸、堤防等工程)、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山东干线工程、杭州市第二水源千岛湖配水工程立足自身特点和实际,落实管理责任,完善管理制度,提升管理能力,顺利通过调水工程标准化管理水利部评价。
下一步,水利部将持之以恒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精神,持续深入推进调水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大力推进数字孪生调水工程建设,确保调水工程运行安全和效益持续发挥,以水利新质生产力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
水利部门科学调度长江水库群拦蓄洪水 充分发挥“大国重器”减灾效益
来源:水利部网站
本站讯 今年入梅以来,长江流域强降雨过程频繁,6月28日、7月11日长江连续发生2024年第1号、第2号洪水。水利部迅速行动、快速响应,及时启动主汛期及防汛关键期工作机制,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多次专题会商部署防汛工作,指导长江水库群统一联合调度,多次到一线指导抗洪抢险。
在应对长江第1号洪水期间,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长江委)会同相关地方水利部门联合调度长江上中游控制性水库群累计拦洪约165亿立方米,其中三峡水库拦洪74亿立方米,降低中下游干流水位0.4~1.7米,避免了城陵矶江段及洞庭湖区水位超保证水位和城陵矶附近地区蓄滞洪区的分洪运用,减少灾害损失520亿元,减淹耕地260万亩,避免转移200万人,防洪减灾效益显著。
在长江第1号洪水正向中下游演进过程中,长江第2号洪水接踵而至。7月11日18时,“长江2024年第2号洪水”在长江上游形成。为做好长江第2号洪水防御工作,长江委加强监测预报和会商研判,密切与沿江相关省(直辖市)水利厅(局)和长江航务管理局、国家电网公司沟通协调,关键时期每日加密滚动会商,系统、科学、安全、精准调度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长江上游控制性水库群,联合调度金沙江中游、雅砻江、金沙江下游梯级水库和大渡河瀑布沟水库、嘉陵江亭子口水库等15座控制性水库,配合三峡水库拦蓄洪水,削减三峡水库入库洪峰9000立方米每秒左右,上游水库群累计拦洪68.5亿立方米,其中三峡水库拦洪52.8亿立方米,占上游水库群拦洪量的77%,降低中下游干流水位0.7~3.1米,避免长江中游干流宜昌至沙市约147公里江段超警戒水位,避免沙市至监利约206公里江段超保证水位,减少灾害损失123亿元,减淹耕地54万亩,避免转移21万人,再次充分发挥“大国重器”防洪作用。
长江第1号、第2号洪水过程后,三峡水库水位明显偏高。目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预测7月下旬还有台风生成影响我国,防汛形势复杂严峻。长江委统筹流域整体防洪安全,抓住当前中下游降雨偏少的机遇,充分利用下游河道的下泄能力,调度三峡水库增加出库流量至43000立方米每秒腾库,并继续联合调度三峡水库以上控制性水库群,争取尽快降低三峡水库水位至160米及以下,最大可能降低长江流域性洪水风险。腾库期间,三峡水库以下部分江段水位将复涨。水利部已提醒沿江有关地方做好巡查防守、险情处置、人员转移等工作,确保防洪安全。
下一步,水利部将继续密切监视雨水情,加强天气形势研判,强化滚动预测预报,加密调度会商,指导长江委统筹考虑上游和下游、当前和长远,系统、科学、安全、精准调度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流域控制性水库群,确保长江安澜。
两部委鼓励“光伏+”模式,光伏发电助力水厂“蝶变”绿色低碳标杆厂
来源:环保在线
导读:《关于开展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遴选工作的通知》提出目标,即到2025年底前建成100座能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支持在光照资源丰富地区稳妥推广“光伏 ”模式等。
近期,发改委和住建部网站发布的《关于开展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遴选工作的通知》引发业内关注。文件提出,2025年底前建成100座能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还提到在光照资源丰富地区稳妥推广“光伏+”模式等。
此前部分水厂因为电耗大、任务重转型焦虑。随着光伏电站转换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光伏+污水处理厂”、“光伏+水务”迎来发展机遇。水厂可以顺势而为,探索“光伏+”等绿色发展方式协同增效,表现优异的话也有机会成为绿色低碳标杆厂,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两部委指明方向,在光照资源丰富地区稳妥推广“光伏+”模式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遴选工作的通知(发改办环资〔2024〕531号)提到,为落实《关于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施意见》,拟遴选建设一批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相关内容提出,将光伏发电、沼气发电等绿色电力纳入电网企业保障性收购范围等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文中提到“加强污水源热泵和光伏发电的能量回收……在光照资源丰富地区稳妥推广“光伏+”模式,适时布局智能微电网、新型储能设施,推动积极参与绿证交易。”这为一些正在发愁如何转型的水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成为绿色低碳标杆厂指明了方向。
绿色发展,布局“光伏+水务”助力水厂排忧解难
其实在“光伏+水务”等方面,业界已经有不少探索和案例。
在湖南,花桥污水处理厂分布式光伏电站是“光伏+水务”新兴应用的代表。花桥污水处理厂分布式光伏电站由湖南筱豪新能源公司控股子公司长沙湘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装机容量达10MW,年均发电量916万度,是湖南省内最大单体的污水处理厂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被评为“2023年度中国电力中小型优质工程”,同时集成智慧能源监管平台,实现了智能化运营及维护。
除此之外,花桥水质净化厂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模式,光伏电站90%的发电量将被污水处理设备消纳,从而提高花桥水质净化厂能源自给率,节能减排环境效益显著,为社会低碳事业添砖加瓦。
推动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对促进能源资源节约集约和循环利用具有积极意义。类似花桥水厂这样,针对传统水厂面临的一些难题,“光伏+水务”模式,帮助他们创新思路,通过新能源、绿色电力等创新解决方案解决难题,高效运维、降本增效,更加低碳、稳健运行,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显然,按照“碳达峰、碳中和”理念,以及鼓励“光伏+”的方向,水厂可以引入光伏发电等绿色电力方式,参考一些示范水厂的特色做法,实现协同增效。
“光伏+水务”正当时,全面助力水厂高质量发展
相关案例证明,肩负重任的水厂,如果方法得当表现优异,将有机会成为绿色低碳水厂。在江苏南京,水务处理+绿色能源示范工厂亮相。在天津,新开河水厂光伏发电项目成功并网发电,成为当地的“低碳水厂”。
同样在天津,津沽污水处理厂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顺利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据天津城投集团所属创业环保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津沽污水处理厂是该集团发展“五维一体”的首座标杆厂。加上此前的项目,三座污水处理厂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预计年发电量将达到2000万度以上,每年预计可为水厂节约运行成本150余万元,节约标准煤0.8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4万吨。
政策指明了方向,一些水厂的探索提供了榜样。不难看出,“光伏+”等方式有助于水厂协同增效,加快绿色转型发展,有机会成为绿色低碳标杆厂。
通过协同增效成为绿色低碳水厂,需要“光伏+”,也需要合适的产品和设备。
作为绿色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光伏正蓬勃发展。作为全球领先的光伏企业,隆基绿能在“光伏+水务”方面有深入探索,公司生产的光伏组件Hi-MO X6 以其高发电、低衰减、高可靠等方面的优势,成为众多水务公司安装光伏电站的首选。目前,Hi-MO X6拥有防积灰、耐湿热、矩形等多种款式,不论哪种款式都适合在“光伏+水务”场景中的应用,受到水厂等用户的欢迎。
同时,隆基绿能还有专门的合作企业,针对水厂存在的池面跨度大、腐蚀性气体严重、地下管网复杂、施工运维高难度等情况均有对应的解决办法。Hi-MO X6组件25年功率质保,能够为水厂提供长期、稳定、安全、高效的绿色电力解决方案,以绿色低碳方式助力水厂协同增效,为美丽中国建设助力,为水务企业高质量发展锦上添花、增光添彩。
热搜“过去吃水靠人挑 现在用水网上调”背后,是280亿新蓝海!
来源:环保在线
导读:随着“新基建”“双碳”“数字化”“智慧城市”“大规模设备更新”等重大发展趋势释放机遇,智慧水务行业有望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数智感知等新兴技术带动下强势增长。业界推测,到2027年,我国智慧水务将形成一个规模达280亿元的大市场。
新华社的一篇报道,让话题#过去吃水靠人挑 现在用水网上调冲上热搜。
报道关注到的固原市原州区中河乡中河村,位于干旱缺水的宁夏南部山区,此前几十年吃水都需要翻山越岭,走几十里路。直到2016年,覆盖44个乡镇、603个行政村的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建成通水,才真正解决当地吃水难问题。到了2020年,随着“互联网+城乡供水”示范省(区)建设启动,当地水务系统进一步实现了智慧化升级。
“从水源地、泵站、蓄水池、管网、联户表井到用水户,全程各环节设置了多个监测点,在数字化、智能化平台支撑下,城乡供水运行状态一目了然。”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在调度中心,工作人员已经能够通过手机App接收定位,精准找到供水故障环节,及时进行抢修。此外,该平台已经与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我的宁夏”App对接,让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及时查看用水量、水费、水质等信息。
其实,不只是宁夏,近两年,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推进智慧水务系统建设。
住房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中心此前公布了一批典型案例,共征集到101项。这些案例代表着国内当前智慧水务系统建设的水平,比如浙江椒江区智慧排水一体化管控平台,融合了三维建模、数字孪生技术等,已经能够实现MR智慧巡检、开挖模拟、实时感知、智能预警等,一地创新、全省共享。
按照业内的说法,智慧水务是提升水务行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保障水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新基建”“双碳”“数字化”“智慧城市”“大规模设备更新”等重大发展趋势释放机遇,智慧水务行业有望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数智感知等新兴技术带动下强势增长。
政策方面,为促进投资和消费、推动高质量发展,国务院今年出台了重磅文件《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其中就将污水处理作为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设备更新的重要环节,明确“推动地下管网、桥梁隧道、窨井盖等城市生命线工程配套物联智能感知设备建设”要求。基于此,住建部《推进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设备更新工作实施方案》中,再次将“污水处理设施设备更新”作为重点任务之一。
对于正处在成长期的智慧水务行业而言,国家政策的层层加码意味着未来将有更多发展机遇。且由于智慧水务行业存在着很高的行业壁垒,既要熟知业务,还需要深入了解底层设备、软件平台等,激烈“内卷”情景还未上演,因此还是一片亟待开发的蓝海,更有助于形成头部优势。百度等互联网大厂已经入局,通过中标智慧水务项目等,逐步巩固自身优势。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智慧水务市场规模约188亿元。业界推测,到2027年,我国智慧水务将形成一个规模达280亿元的大市场。
现阶段,智慧水务正在经历技术的疯狂迭代升级。近日,中国科学院旗下中科星图正式发布了iWater智水平台1.0版,作为水利数字孪生的综合技术平台,可针对水圈中水文水资源、水利、水务等垂类业务提供四预业务应用服务和互联网+监管政务服务,具备多源海量异构数据接入与业务级数据治理能力、人工智能测雨服务能力及自主水利专业模型构建与模型集成管理能力。
学术会议
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IUTAM) “复杂流动与软物质界面力学”国际研讨会通知
8月20-23日 北京
一、 会议简介
复杂多相流和软物质的界面问题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工业生产中。近年来,多相流的界面动力学和稳定性问题吸引了诸多领域专家的关注,形成了涵盖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的多学科交叉研究热潮。界面力学不仅对于理解复杂流动和软物质中的基本问题(例如界面不稳定性,浸润性,扩散,碰撞和流变性等)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开展跨尺度问题研究以及工程应用具有重要作用。
本次研讨会将于2024年8月20日-23日在北京举办,由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IUTAM)主办,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承办,并得到中国力学学会和北京国际力学中心的支持。会议将邀请国内外界面力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作邀请报告,欢迎国内外相关学术界和产业界的专家学者参加,共同探讨复杂流动和软物质界面力学的基本问题和主要挑战。本次研讨会旨在为国际界面力学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个展示最新研究成果、交流见解、分享经验和建立合作的国际交流平台,推动界面力学的发展与应用。
二、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IUTAM)
承办单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三、会议主题
本次研讨会围绕界面力学前沿科学与技术问题,设如下专题:
(1)复杂流动界面力学;
(2)软物质界面力学;
(3)界面力学应用。
四、参会报名
1. 会议网址、会议注册:https://iutam2020.pku.edu.cn/
2. 墙报提交
墙报提交截止日期:2024年7月31日
请将墙报发送至会议秘书邮箱:linyin_yin@pku.edu.cn
五、联系方式
1. 总体协调
吕鹏宇
电话:13121988096
邮箱:lvpy@pku.edu.cn
2. 注册投稿
尹林茵
电话:13701216513
邮箱:linyin_yin@pku.edu.cn
3.会务
严佳乐
电话:13009859099
邮箱:jialeyan@pku.edu.cn
王峰
电话:15900566025
邮箱:fengwang2023@tsinghua.edu.cn
2024年第九届电力与可再生能源国际会议
9月20-23日 广州
一、大会简介
2024年第九届电力与可再生能源国际会议(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wer and Renewable Energy, ICPRE 2024)将于2024年9月20-23日 在中国广州召开。2016年首届电力与可再生能源国际会议起源于上海,2017至2019年先后由电子科技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主办并在成都和柏林召开,2020年ICPRE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受疫情影响举行了线上会议,2021年由上海电力大学主办在疫情好转后成功线上线下相结合召开,2022年由上海海事大学主办顺利线上线下结合召开 ,2023年再次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召开线下会议召集海内外超400人参会。ICPRE作为亚太地区的能源年度会议,2024年将由 华南理工大学, IEEE, IAS联合主办, 由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承办!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电力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等协办!
会议旨在探索塑造电力生成、分配和利用未来的创新解决方案,特别关注可持续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我们期待通过开放的交流氛围,探讨电力工程、可再生能源技术、智能电网、能源储存等多个领域的前沿问题。ICPRE 2024不仅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更是一个相互连接的社群。在这里,您将有机会与世界各地的专家和同行建立深厚的联系,分享您的见解和经验。此外,还将有精彩的专题研讨会、成果展览等环节,为您呈现更加丰富的学术体验。无论您是研究人员、从业者还是对这一领域充满热情的学生,ICPRE 2024都欢迎您的积极参与。一同构建电力与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未来,为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让我们在这次充满启发的盛会上共同探讨、共同成长!期待与您相会。
二、征稿主题
电力能源工程
清洁和可再生能源
可持续能源和环境的智能计算和应用等
三、投稿方式
1)将文章上传到电子投稿系统
2)将文章通过邮箱发至会议投稿邮箱: icpre_contact@vip.163.com
四、联系方式
联系人:曾老师
联系电话:+86-132-9869-9999
联系邮箱: icpre_contact@vip.163.com
五、重要信息
会议地点:中国广州
会议安排:http://icpre.org/program.html
全文投稿截止日期:2024年8月10日
招聘信息:
南方科技大学环境学院2024年公共科研平台仪器工程师招聘启事
南方科技大学(www.sustech.edu.cn,以下简称“南科大”)创建于2011年,地处中国广东省深圳市,是一所公办创新型大学,目标是迅速建成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成中国重大科学技术研究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南科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ese.sustech.edu.cn,以下简称“环境学院”)成立于2015年5月,目前已建成一支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士、国家“杰青”、国家“优青”等多位国家级人才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旨在水资源与水环境、土壤污染与修复、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工业生态、全球环境变化等领域开展前沿学术研究和高端人才培养。南科大环境学院欢迎优秀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加入,并为其提供优越的个人待遇和工作条件。在南科大一流的科研平台上,入职者将有更多、更好的机会为解决中国和世界环境中的重要科学及工程问题做出贡献。
一、招聘岗位
岗位名称:仪器工程师
拟聘人数:1人
。
二、基本任职条件
1、学历要求: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2、岗位要求:
1)材料、物理、化学、环境等相关专业,具有2年以上相关从业经验或3年以上相关领域的科研经历;
2)熟悉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同位素比质谱仪、扫描电子显微电镜、波长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等大型精密仪器的原理与操作,熟悉以上仪器的国内外检测标准,有分析测试工作经历者优先考虑;
3)具有较强的(专业)英语读写和沟通能力;
4)身体健康,无不良嗜好,工作细致严谨,积极主动,责任感强,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岗位职责
1、负责公共科研平台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同位素比质谱仪(IRMS)、扫描电子显微电镜(SEM)、波长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等仪器的日常管理、维护及操作培训、开放共享事项等;
2、针对上述仪器设备,负责制订并完善仪器管理、运行、维护的相关规章制度,保障各仪器的正常运转;负责仪器使用情况统计分析、日常耗材采购管理、故障诊断与维修等事项;
3、负责实验室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包括实验室安全巡查、危险源统计上报、危化品采购管理、危废物定期处理等;
同时也需承担环境学院公共平台小型分析仪器的管理运行与维护、公共平台资产管理、测试费结算以及公共平台的公共事务;
4、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四、工作地点和岗位待遇
工作地点:南方科技大学
薪资待遇:面议
五、应聘方式
有意应聘者,请于2024年7月31日前投递相关申请材料至邮箱luoss@sustech.edu.cn,并抄送至邮箱 wangjj@sustech.edu.cn,邮件主题注明:“应聘工程师+姓名”:
1、详细的个人简历,含学习、工作和科研经历(时间不间断,附近期照片)、联系方式。
2、其他相关佐证支撑材料。
3、来信请注明可到岗时间。
大连海事大学海上交通安全与空间信息技术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诚聘优秀人才
大连海事大学是交通运输部所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交通运输部、教育部、辽宁省人民政府、大连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学校素有“航海家的摇篮”之称,是中国著名的高等航海学府,是被国际海事组织认定的世界上少数几所“享有国际盛誉”的海事院校之一。
海上交通安全与空间信息技术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隶属于航海学院,以交通运输工程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遥感科学与技术国家新兴交叉学科和地理信息科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为依托,形成了由共享院士、高层次人才领衔的多学科交叉可持续发展创新队伍,团队致力于海上交通安全、水上智能交通、智能航行感知、海上溢油应急、空间信息技术等领域重大科技问题研究,在科学研究、科技合作、人才引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获批海上交通安全与空间信息技术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交通运输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并入选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重大项目、国家海洋公益重大科研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科技合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航海技术发明特等奖和科学技术一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奖励。
现因工作需要,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专任教师和博士后。
一、招聘学科专业(方向)
地理信息科学、遥感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软件工程、通信工程、导航定位、微波技术、电子信息、应用数学。
二、招聘岗位
1.专任教师岗位
高层次人才、兴海教授、兴海副教授、教授、副教授和讲师。
2.博士后岗位
师资博士后和全职博士后。
三、招聘要求
1.具有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且高等教育各阶段均须取得相应学历学位,具有较好的学术背景及发展潜力。
2.应聘师资博士后岗位,年龄不超过32周岁(1992年1月1日后出生,以下类推);应聘讲师和全职博士后岗位,年龄不超过35周岁;应聘副教授、兴海(副)教授岗位,年龄不超过40周岁;应聘教授岗位,年龄不超过50周岁;应聘高层次人才岗位,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
四、网上报名
名额有限,招满为止。请应聘者将电子版应聘材料发送至党委人才工作办公室招聘邮箱(zhaopin@dlmu.edu.cn)、航海学院招聘邮箱(wanghonggui@dlmu.edu.cn)和海上交通安全与空间信息技术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招聘邮箱(zhangzhaoyi@dlmu.edu.cn),邮件标题以“应聘海上交通安全与空间信息技术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意向岗位+应聘者姓名”命名。
五、联系方式
咨询电话:0411-84723129
0411-84724473
18018983266
招聘邮箱:zhaopin@dlmu.edu.cn
wanghonggui@dlmu.edu.cn
zhangzhaoyi@dlmu.edu.cn
通讯地址:辽宁省大连市凌海路1号大连海事大学
学术期刊
On the long-term fatigue analysis of marine structures
Real-time braking control based on optic flow divergence onboard an underwater vehicle
Internal solitary wave-induced soil responses and its effects on seabed instabilit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afety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offshore high integrity pressure protection system using multiphase dynamic Bayesian network methodology
Tor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steep wave riser under different current loads based on co-rotational coordinate method
Solving dynamic encirclement for multi-ASV systems subjected to input saturation via time-varying formation control
Adaptive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ship-radiated noise based on hybrid multi-algorithm
Reliability-based design optimization of tuned mass-damper-inerter for vibration mitigation of spar-type floating offshore wind turbines
Dynamic event-triggered time-varying formation control for heterogeneous unmanned swarm systems with scaling attacks
A novel ship trajectory reconstruction approach based on low-rank tensor completion
Variational autoencoders and transformers for multivariate time-series generative modeling and forecasting: Applications to vortex-induced vibrations
Particle-scale study on the dynamic properties of hydrate-bearing sediments under cyclic loading
TOPSIS methodology applied to floating offshore wind to rank platform designs for the Scotwind sites
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3091708
Applied Ocean Research: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1411187
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http://www.hydrol-earth-syst-sci.net/recent_papers.html
Journal of Sea Research: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13851101
Journal of Shipping and Ocean Engineering: http://www.cqvip.com/qk/71223X/
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1411136
Ocean Engineering: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0298018
Water, Air, & Soil Pollution: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0049-6979/
Water Research: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0431354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ttp://www.waterjournal.cn:8080/water/EN/volumn/home.shtml
网络精华
(摘自: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7/526640.shtm)
今年入梅以来,长江流域强降雨过程频繁,6月28日、7月11日长江连续发生2024年第1号、第2号洪水。
7月17日,记者从水利部获悉,在应对长江第1号、第2号洪水期间,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长江委)会同相关地方水利部门,联合调度长江上中游控制性水库群累计拦洪约234亿立方米,减少灾害损失643亿元,减淹耕地314万亩,避免转移221万人。
在应对长江第1号洪水期间,长江委等部门联合调度长江上中游水库群累计拦洪约165亿立方米,其中三峡水库拦洪74亿立方米,降低中下游干流水位0.4~1.7米,避免了城陵矶江段及洞庭湖区水位超保证水位和城陵矶附近地区蓄滞洪区的分洪运用,减少灾害损失520亿元,减淹耕地260万亩,避免转移200万人。
在长江第1号洪水正向中下游演进过程中,长江第2号洪水接踵而至。7月11日18时,“长江2024年第2号洪水”在长江上游形成。
长江委与沿江相关省(直辖市)水利厅(局)和长江航务管理局、国家电网公司沟通协调,联合调度金沙江中游、雅砻江、金沙江下游梯级水库和大渡河瀑布沟水库、嘉陵江亭子口水库等15座控制性水库,配合三峡水库拦蓄洪水,削减三峡水库入库洪峰9000立方米每秒左右,上游水库群累计拦洪68.5亿立方米,其中三峡水库拦洪52.8亿立方米,占上游水库群拦洪量的77%,降低中下游干流水位0.7~3.1米,避免长江中游干流宜昌至沙市约147公里江段超警戒水位,避免沙市至监利约206公里江段超保证水位,减少灾害损失123亿元,减淹耕地54万亩,避免转移21万人。
长江第1号、第2号洪水过程后,三峡水库水位明显偏高。目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预测7月下旬还有台风生成影响我国,防汛形势复杂严峻。长江委统筹流域整体防洪安全,抓住当前中下游降雨偏少的机遇,充分利用下游河道的下泄能力,调度三峡水库增加出库流量至43000立方米每秒腾库,并继续联合调度三峡水库以上控制性水库群,争取尽快降低三峡水库水位至160米及以下,最大可能降低长江流域性洪水风险。
(摘自: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7/526623.shtm)
一项国际研究新近发现,在南极夏季温度最高的1月,南极洲冰架上57%的融水以雪泥形式存在,但通常情况下,区域气候变化模型并没有把这部分融水量计算在内。这意味着,南极冰架的融水量远高于以往的预测。
英国剑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表在最新一期英国《自然·地球科学》期刊上的文章说,他们通过训练机器学习模型,分析了57个南极大陆冰架2013至2021年间每个月的地表融水记录,以及绘制南极冰架雪泥地图,发现在1月,也就是南极洲总融水面积最大的时候,南极洲冰架上57%的融水以雪泥,也就是被水浸泡的雪的形式存在。其余的融水则存在于地表池塘和湖泊中
研究人员表示,人们通常用卫星图像绘制融水地图,但是从图像上用肉眼只能识别融水湖泊等,雪泥因为看起来像云的阴影而难以辨认。机器学习模型可以使用光线波长等更多卫星信息来判断哪些区域是雪泥,从而为更加准确地测量冰架融水量提供了可能。
研究发现,在5个主要冰架区域,地表融水导致的南极冰架融水量比标准气候模型预测的结果高2.8倍。
南极冰架的表面融化主要发生在南半球的夏季,无论是雪泥还是存在于地表池塘或湖泊中的融水,都会影响冰架稳定性,导致海平面上升等。
(摘自: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7/526585.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