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60卷,第6期

发布时间:2022-12-25 访问量:2885

新闻报道

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香港研究资助局

联合科研资助基金合作研究项目指南

(摘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NSFC)与香港研究资助局(以下简称研资局,RGC)关于设立联合科研资助基金的协议,双方每年联合资助内地与香港科研人员开展合作研究。现征集2023年度联合科研资助基金合作研究项目(以下简称NSFC-RGC合作研究项目)。

一、项目说明

(一)资助领域

本项目资助由内地和香港科研人员联合提出的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计划,重点资助领域为信息科学、生物科学、新材料科学、海洋与环境科学、医学科学、管理科学等。

(二)申请代码

申请人应根据项目研究内容自主选择相应学科的申请代码,建议填写至最后一级。

(三)资助计划

2023年计划资助约40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不超过100万元人民币/项。

(四)资助期限

项目资助期限为4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24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

(五)评审程序

 双方资助机构各自组织通讯评审,并在此基础上组织联合会议评审。

(六)申报要求

1. 内地和香港地区双方申请人须分别向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研资局提交项目申请。双方申请书中申请人与参与者的职称必须一致。

2. 内地合作研究单位数量不得超过2个。

3. 项目申请应体现强强联合和优势互补。

二、申请条件

(一)申请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应作为项目负责人正在承担或承担过3年期及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二)正在承担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的负责人,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本项目。

(三)受聘于依托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不得同时以境内、境外两种身份申请或参与申请项目。

1. 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的负责人、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的合作者,在项目资助期满前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或参与申请本项目。

 2. 境内身份的项目负责人及参与者,在项目资助期满前不得作为本项目的境外合作者或境外参与者。

(四)受聘于香港地区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科学技术人员不得通过内地依托单位申请本项目。

(五)由香港地区高校及科研机构在内地创办或者参与创办的依托单位科学技术人员,不得与创办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合作申报本项目。

 (六)申请人与香港合作者应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

(七)关于申请资格的详细说明请见《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

三、限项申请规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包括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和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本项目属于组织间合作研究项目,申请人申请时须遵循以下限项规定:

(一)申请人(不含主要参与者)同年只能申请1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

(二)本合作研究项目不计入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限2项的范围。

(三)《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关于申请数量的其它限制。

四、申报说明

(一)在线填报路径

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grants.nsfc.gov.cn/pmpweb)后,按照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具体步骤为:

1. 选择“项目负责人”用户组,进入后点击“在线申请”进入申请界面,点击“新增项目申请”按钮进入项目类别选择界面。

2. 点击“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左侧“+”号或者右侧“展开”按钮,展开下拉菜单。

 3. 点击“组织间合作研究”右侧的“填写申请”,进入选择“合作协议”界面,在下拉菜单中选择“NSFC-RGC项目(内地-香港)”,然后按系统要求输入要依托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后即进入具体申请书填写界面。

(二)预算编报

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须知中预算编报要求的内容,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21〕177号)》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编制说明》的要求,认真如实编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

(三)在线提交附件材料

除在线填写并提交申请书外,申请人须将下列附件材料上传至申请书的“附件”栏中一并提交:

1. 申请人与香港地区合作者签署的合作研究协议。

 2. 香港地区合作者提交给研资局的申请简表。

 (四)依托单位注意事项

 依托单位应对申请人的申请资格负责,并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申报预算的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审核。本项目纳入无纸化申请范围,依托单位应于申请材料提交截止时间前完成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的逐项确认。关于单位科研诚信承诺书及项目清单提交等事宜,请参照《关于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执行。

(五)项目申请接收

  信息系统在线申报接收期为2023年1月30日至2023年2月10日16时。

注:请申请人严格遵照本项目指南的各项要求填报申请,不符合上述要求的申请将不予受理。如有疑问,请致电项目联系人询问。

五、项目联系人

 项目联系人:李艳青 张琳

  电话:010-62328256,62326943

  传真:010-62327004

  邮箱:hmt@nsfc.gov.cn

  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信息中心):010-62317474

附件:国际(地区)组织间合作研究项目申请书报告正文撰写提纲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港澳台事务办公室

2022年12月21日 

 

 

 

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联合科研资助基金合作研究项目指南

(摘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NSFC)与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以下简称科技基金,FDCT)关于设立联合科研资助基金的协议,双方每年联合资助内地与澳门科学技术人员开展合作研究。现征集2023年度自然科学基金委与科技基金联合科研资助基金合作研究项目(以下简称NSFC-FDCT项目)。

一、项目说明

(一)资助领域

  本项目资助由内地和澳门科学技术人员联合提出的自然科学领域研究计划,优先资助领域为信息科学、中医中药研究、海洋科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新材料科学和空间科学等。

  (二)申请代码

  申请人应根据项目研究内容自主选择相应学科的申请代码,建议填写至最后一级。

  (三)资助计划

  2023年资助计划约为18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不超过200万元人民币/项。

  (四)资助期限

  资助期限为3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为2024年1月1日—2026年12月31日。

  (五)评审程序

  双方资助机构各自组织通讯评审,并在此基础上组织联合会议评审。

  (六)申报要求

  1. 内地和澳门双方申请人须分别向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基金提交项目申请。

  2. 内地合作研究单位数量不得超过2个。

  3. 项目申请应体现强强联合和优势互补。

二、申请条件

(一)申请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应作为项目负责人正在承担或承担过3年期及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二)正在承担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的负责人,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本项目。

  (三)受聘于依托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不得同时以境内、境外两种身份申请或参与申请项目。

  1. 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的负责人、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的合作者,在项目资助期满前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或参与申请本项目。

  2. 境内身份的项目负责人及参与者,在项目资助期满前不得作为本项目的境外合作者或境外参与者。

  (四)受聘于澳门地区学术单位及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不得通过内地依托单位申请本项目。

  (五)申请人与澳门地区合作者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

  (六)关于申请资格的详细说明请见《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

三、限项申请规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包括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和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NSFC-FDCT项目属于组织间合作研究项目,申请人申请时须遵循以下限项规定:

  (一)申请人(不含主要参与者)同年只能申请1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

  (二)本合作研究项目不计入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合计限为2项的范围。

  (三)《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关于申请数量的其它限制。

四、申报说明

  (一)申请人注意事项

 申请人登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grants.nsfc.gov.cn/pmpweb)后,按照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具体步骤为:

  1. 选择“项目负责人”用户组,进入后点击“在线申请”进入申请界面,点击“新增项目申请”按钮进入项目类别选择界面。

  2. 点击“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左侧“+”或者右侧“展开”按钮,展开下拉菜单。

  3. 点击“组织间合作研究”右侧的“填写申请”,进入选择“合作协议”界面,在下拉菜单中选择“NSFC-FDCT项目(内地-澳门)”,然后按系统要求输入要依托的基金项目批准号后即进入具体申请书填写界面。

  (二)预算编报

  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预算编报要求的内容,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21〕177号)》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编制说明》的要求,认真如实编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

  (三)在线提交附件材料

  除在线填写并提交申请书外,申请人须将下列附件材料上传至申请书的“附件”栏中一并提交:

  1. 申请人与澳门地区合作者签署的合作研究协议。

  2. 澳门地区合作者提交给FDCT的申请书副本。

  (四)依托单位注意事项

  依托单位应对申请人的申请资格负责,并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申报预算的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审核。本项目纳入无纸化申请范围,依托单位应于申请材料提交截止时间前完成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的逐项确认。关于单位科研诚信承诺书及项目清单提交等事宜,请参照《关于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执行。

  (五)项目申请接收

  信息系统在线申报接收期为2023年1月16日至2023年2月28日16时。

  注:请申请人严格遵照本项目指南的各项要求填报申请,不符合上述要求的申请将不予受理。如有疑问,请致电项目联系人询问。

  五、 项目联系人

  项目联系人:李艳青 张琳

  电话:010-62328256,62326943

  传真:010-62327004

邮箱:hmt@nsfc.gov.cn

 

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信息中心):010-6231747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港澳台事务办公室 

2022年12月16日

 

 

 

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波兰国家科学中心合作研究项目指南

(摘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波兰国家科学中心(NCN)签署的谅解备忘录及之后达成的共识,2023年度双方将继续共同资助中国与波兰科研人员之间开展的合作研究项目,以促进两国科学家进行合作与交流。

一、 项目说明

(一) 资助领域和申请代码

  申请人可在以下4个领域范围内自主选题,开展创新性的科学合作研究:

  1. 数学与物理(申请代码1须选择A下属申请代码,建议选择到最后一级);

  2. 地球科学(申请代码1须选择D下属申请代码,建议选择到最后一级);

  3. 信息科学(申请代码1须选择F下属申请代码,建议选择到最后一级);

  4. 管理科学(申请代码1须选择G下属申请代码,建议选择到最后一级)。

  未按要求填写申请代码1或填写除上述4个资助领域外其它申请代码1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

  (二) 资助强度

  中方资助强度为不超过150万元/项(直接费用)。

  (三) 资助期限

  资助期限为3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24年1月1日至2026年12月31日。

二、 申请人条件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和双方达成的共识,申请本项目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中方申请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应作为负责人正在承担或承担过3年期(含)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二)波方合作者应符合NCN对本国申请人的资格要求,并按照要求向NCN提交申请。单方提交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

  (三)合作双方有良好的合作基础,项目申请应体现强强合作和优势互补。

  (四)更多申请人条件的详细说明请见《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

三、限项申请规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包括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和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本项目属于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申请人申请时须遵循以下限项规定:

  (一)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

  (二)正在承担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的负责人,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本项目。

  (三)本合作研究项目不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合计限2项的范围。

  (四)《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关于申请数量的其他限制。

四、 申报说明

(一)申请人注意事项

  项目申请书采取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 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项目指南和《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

  2.申请人须登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络系统(https://grants.nsfc.gov.cn/pmpweb/),在线填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申请书》(以下简称中文申请书)。具体步骤如下:

  (1)选择“项目负责人”用户组登录系统,进入后点击“在线申请”进入申请界面;点击“新增项目申请”按钮,进入申请项目所属科学部选择界面,点击“申请普通科学部项目”进入项目类别选择界面。

  (2)点击“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左侧+号或者右侧“展开”按钮,展开下拉菜单。

  (3)点击“组织间合作研究(组织间合作协议项目)”右侧的“填写申请”按钮,进入“请选择合作协议”界面,在下拉菜单中选择“NSFC-NCN(中波)”,然后按系统要求输入要依托的基金项目批准号,通过资格认证后即进入具体中文申请书填写界面。

  3. 预算编报。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须知中预算编报要求的内容,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21〕177号)》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编制说明》的要求,认真如实编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

  4. 申请材料要求: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需报送纸质申请书。附件材料须包括:

  (1)合作双方共同撰写的英文申请书(英文申请书模板见附件1)。中、英文申请书的基本内容须保持一致。

  (2)合作协议(协议参考范本见附件2)。双方申请人须就合作内容及知识产权等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达成一致并签署合作协议。

  未按要求提交以上附件材料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

  (二)依托单位注意事项

  依托单位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申报预算的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审核。本项目纳入无纸化申请范围,依托单位应在规定的项目申请截止时间前提交本单位电子版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关于单位科研诚信承诺书及项目清单提交等事宜,请参照《关于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执行。项目获批准后,需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一并提交。签字盖章的信息应与电子申请书严格保持一致。

  (三)项目申请接收

  中方信息系统在线申报接收期为2022年12月16日至2023年3月16日16时(波方申报截止时间为波兰时间2023年3月15日12时)。

注:请申请人严格遵照本项目指南的各项要求填报申请,不符合上述要求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如有疑问,请致电项目联系人。

五、 拟批结果公布

  2023年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发布项目批准通知书。

  六、 联系方式

  (一)中方联系人

  徐 进

  电话:+86-10-62325351

  邮箱: xujin@nsfc.gov.cn

  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信息中心):+86-10-62317474

  (二) 波方联系人

  Magdalena Dobrzańska-Bzowska

  电话:+48-532-080-275

  邮箱: Magdalena.Dobrzanska-Bzowska@ncn.gov.pl

  Magdalena Nowak

  电话:+48-538-105-453

  邮箱: magdalena.nowak@ncn.gov.pl

 附件:1.英文申请书模板

    2.合作协议参考范本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国际合作局   

2022年12月16日 

 

 

学术会议

SYMPOSIUM ON SOLID MECHANICS

Symposium Co-Chairs:

Dr.Hamid Akbarzadeh(McGill University) and Dr.Sardar Malek(University of Victoria)

Call for Papers – Submission Deadline: January 15, 2023

THE SOLID MECHANICS SYMPOSIUM

The Solid Mechanics Technical Committee of theCanadian Society for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SME) is pleased to invite you to submit a paper or an abstract on a variety of topics relevant to theoretical, comput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aspect of Solid Mechanicsto the 2023 CSM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The congress will be held at the Université de Sherbrooke, Sherbrooke (QC) from May 28-31, 2023. Advanced architected materials, Building materials, Cellular solids, Composites, Metamaterials, Multifunctional and multiscale structures, 3D printed materials/structures, and Biomaterials are examples of the topics covered in this symposium.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https://www.csmecongress.org/.

ABSTRACT/PAPER SUBMISSION

The submissions to the Congress are in two formats:

·Abstract: 400-word maximum

·Full-length paper*: 6-page maximum

* All accepted papers/abstracts will be scheduled for an oral presentation and published in the Conference Proceedings. Full-length paper submissions will be considered in the Student Paper Competition. Special issues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s will be announced later.

IMPORTANT DATES

·January 15, 2023:Submission of Abstract/Full Paper

·March 6, 2023:Notification of Acceptance to Authors

·March 20, 2023:Submission of Final Paper (where applicable)

·April 6, 2023:Early Bird Registration Deadline

CONTACTS

Conference Email:congress.csme2023@USherbrooke.ca

Symposium Co-Chair: Dr.Hamid Akbarzadeh(hamid.akbarzadeh@mcgill.ca) and Dr. Sardar Malek (smalek@uvic.ca)

Attachment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Fundamentals of Fracture

Fracture is a complex multi-scale, multi-physics phenomenon and a fundamental, mechanism-based understanding is needed to disentangle the underlying, interacting processes. With this topical session we aim at connecting specialists from the fields of solid-state physics, materials science, continuum mechanics, statistical physics and mathematics to cover theory, numerical modeling and experiments related to:

• Initiation of fracture and early stage of crack propagation
• Environment-assisted cracking
• Grain boundary fracture and interface cracks
• Crack propagation in heterogeneous media
• Interplay of fracture and plasticity
• Fracture of nanostructured and disordered materials
• Mesoscale, micromechanical and local approaches to fracture
• Linking experimental and computational fracture analysis
• Machine learning aided fracture analysis

The symposium will be held as part of the DPG Spring Meeting of the Condensed Matter Section of the German Physical Society. With more than 10.000 physicists annually from Germany and abroad, the DPG-Frühjahrstagungen (Spring Meetings) rank among the largest physics congresses in Europe.

It will be held 26.03. - 31.03.2023 in Dresden, Germany.

Dresden, a former 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 is known as the Jewel Box, because of its baroque and rococo city center and is one of the most visited cities in Germany.

Dresden is easily reached by air, rail or car. The Dresden International Airport (DRS), with flights connecting to many German and European cities, is close to the city.

Several autobahn routes (A4, A13, A17) and rail lines connect Dresden to the rest of Germany and the nearby Czech Republic. Berlin is only about 200 Km (120 miles) north of Dresden. Prague in the Czech Republic lies only 150 Km (90 miles) south of Dresden.

Abstracts are due until 1 December 2022, 23:59 Central European Time (there will be no extension of this deadline!). The submission of contributions is possible online underhttps://www.dpg-tagung.de/skm23/submission.html?language=en.
(choose MM: Metals & Materials Physics Division and later Topic: Fundamentals of Fracture)

The early bird conference fees is 270 Euro (seehttps://skm23.dpg-tagungen.de/registrierung/tagungsgebuehrenfor details)

For more information see:
https://skm23.dpg-tagungen.de/termine

Erik Bitzek
Rebecca Janisch
Daniel Kiener

Attachment

 

 

 

招生招聘

PhD opening in mechanics/dynamics of adaptive structures at Stony Brook University

One fully funded Ph.D. position is available in the Dynamic Structures Lab at Stony Brook University. The intended starting semester is Fall 2023.

A good applicant has a background in engineering, physics or mathematics, and is passionate about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structural systems at various lengthscales. An ideal applicant has coding experience, is creative and can make things.

At the moment, I am looking for a student to perform research on the mechanics and dynamics of unconventional and adaptive structures. Familiarity with structural dynamics and control and with notions of nonlinear mechanics are especially desired.

Working with me, you will be part of research projects involving both experiments and modeling. Moreover, you will have the chance to expand/perfect your mechanics knowledge, to grow as an academic and to improve your communication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in an environment where the students'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growth is the top priority.

Why join us? Stony Brook University is a flagship school in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system. It is located on Long Island, a couple of miles away from the ocean and ~50 miles away from New York City. The University has a strong legacy in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and it co-manages the 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 The College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 is rapidly expanding. Our Civi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is relatively new and unbound by tradition, with a strong core of motivated young faculty looking to re-define civil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in my specific case, to explore unconventional structural solutions.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contact me (Paolo Celli, Assistant Professor) at paolo.celli@stonybrook.edu, specifying why you are interested in the position and attaching your CV, transcripts and the names and contact information of at least two references. Selected candidates will be contacted to schedule a video interview. Generic emails not specifically pertinent to this call will not receive a response.

Attachment

 

 

 

PhD positions in computational cardiovascular biomechanics at University of Glasgow

Are you interested in a PhD in the exciting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of computational cardiovascular biomechanics? If so, there are positions available in my research group and details are provided below.

Project Summary:Almost 30% of all deaths globally are related to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The overall aim of computational cardiovascular biomechanics is to help improve the diagnosis of these diseases (faster, earlier, more precise), provide better surgical outcomes, and design devices that last longer. To achieve that aim, we study the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issues and cells comprising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using a combination of in-vivo imaging, ex-vivo and in-vitro testing, and in-silico modeling. Several project topics are available, which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model development (at organ and cellular scales) and method development (based on imaging and using data science approaches). A few examples of specific projects are:

1) Predicting aneurysm development from ultrasound images using growth and remodeling simulations
2) Modeling of endothelial cells based on in-vitro experiments
3) Uncertainty quantification of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based on combined ex-vivo and in-vivo dataset
4) Gaussian process modeling for cardiovascular tissue mechanics
5) Development of a digital twin of the thoracic aorta

During this project, the student will have opportunities to:

Develop skills necessary to work at the interface of engineering and biomedical science

Publish papers in high-quality journals

Present research results a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Learn about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nonlinear mechanics, multiscale modeling, image-based analysis, data science, and other numerical techniques

Learn about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validation

Collaborate with our international academic and industrial partners

Interact within the Glasgow Centre for Computational Engineering with other researchers (GCEC) and across departments with biomedical scientists and clinicians

Eligibility: Candidates must have an undergraduate degree in a relevant field, such as Mechanical Engineering, Biomedical Engineering, Civil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and Computing Science, with a minimum 2.1 or equivalent final grade. A background in mechanics and knowledge of numerical methods (such as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would be necessary. Programming skills will be required for computational modeling.

Application: The deadline for applications is 31 January 2023, and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consists of two parts:
1) On-line academic application: Go tohttps://www.gla.ac.uk/postgraduate/research/infrastructureenvironment/and click on the ‘Apply now’ tab. Applicants should attach relevant documents such as CV, transcripts, references and a research proposal.
2) School of Engineering EPSRC/School Scholarship Application via online portal:https://www.gla.ac.uk/ScholarshipApp/To complete the scholarship application, students will need a supporting statement from the proposed supervisor. Any queries about application procedure can be directed toeng-jws@glasgow.ac.uk

Further information: If you are interested or want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contact me at my email (ankush.aggarwal@glasgow.ac.uk) before starting the formal application. Please visitComputational Biomechanics Research Grouppage or mystaff pagefor more information on our research.

 

 

 

学术期刊

《工程力学》

 2023 1

 

大口径高性能聚氯乙烯管道研发与工程安全保障技术

胡少伟, 杨金辉

自适应步长时程分析的新进展:从凝聚单元到降阶单元

袁驷, 袁全

开放系统悬臂类结构的动力特性计算方法

付相球, 潘旦光

聚脲材料动态压缩力学行为的数值模拟研究

孙妮, 柳锦春, 王钰颖

高温下钢筋混凝土板抗冲击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钱凯, 谭鑫宇, 李治, 于晓辉

 

 

网络精华

2022年期刊分区表升级版发布:继续支持国产期刊国际化

(摘自澎湃新闻)

12月21日,“中科院期刊分区表”——《2022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简称“2022年分区表”)正式发布。

21日,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分区表项目团队成员陈福佑向澎湃科技介绍,中科院期刊分区表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研究成果。2022年分区表只发布升级版结果,不再标注期刊影响因子,共设置了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18个大类。订阅用户可通过账号和密码登录官网(https://www.fenqubiao.com)查询;同时,2022年分区表继续突出支持本土品牌期刊国际化的导向,比如提升中国期刊入选高区位的比例,扩大中国期刊入选基数(吸纳中国ESCI期刊进入分区表评价范围),提升弱势学科期刊分区结果等。

陈福佑介绍,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率先提出“分区”概念,形成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期刊评价方案”——中科院期刊分区表,首次对国内外学术期刊在学科细分领域层面进行评价和影响力比较,对目前主流的1万多本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即《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或网络版)、SSCI(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中国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新兴资源引文索引)期刊进行评价和分区,且目前采用“期刊超越指数”,取代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缩写IF),目前累计有500家机构订阅用户,包括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和国际出版商。                                                                                         

陈福佑解释说,2000年左右,文献计量学专家金碧辉研究员领导的科学计量学中心开始用“期刊分区”的思路解决评价问题。因为影响因子在学科上的差异比较大,比如,数学论文的影响因子较低,而生命科学的论文影响因子较高。在科研评价过程中,如果在生物方面发了影响因子是10的期刊,但在数学里面可能很难达到10的影响因子。这时候,如果在科研管理和评价的过程中直接使用影响因子,会存在上述一些“学科不可比”的问题。“我们在各个学科里面,根据它的评价指标,划分了4个区位,然后大致认为相同区位的期刊的水平是一致的。这样的话,第一个,解决了影响因子不可比的问题;第二个,科学家发文章还是尽量往顶级期刊去发,追求质量,比追求数量更重要。”

陈福佑表示,目前常见的对期刊的四等分统计评价是,前25%的期刊是第一区,其次的25%是第二区,依次类推。而中科院期刊分区表采用“金字塔”模式,让优秀期刊更加突出,其中,一区期刊仅占5%-10%;而50%的被评价期刊根据其影响力被归入四区期刊。对于62本综合期刊,2022年分区表先将综合性期刊的每篇论文划分到一级学科,然后计算每篇论文在相应学科的影响力,最后汇总整本期刊的影响力水平。

如何使用中科院期刊分区表?

陈福佑向澎湃科技表示,目前主要有两方面应用。首先,它是获取文献和发表论文的一个参考。目前期刊特别多,选择什么样的期刊去发表文章?期刊分区表给大家提供了这样的参考体系,让你知道相应领域哪些期刊是优秀的期刊。有了这个认识和了解,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水平去选择要发表的期刊。高水平的成果要发表在高水平的期刊上面,才能跟全球更多高水平的科学家去交流和传播相关的科研成果。其次,在评价科研成果时,会基于期刊的影响力进行评价,比如使用中科院期刊分区表。在某些应用场景里,需要用期刊的水平,来综合衡量一组研究成果的水平。在对科研机构评价时,因为每一个机构都有很多论文,可以把该机构发表在高水平期刊上多少论文,以及一般水平的论文有多少,作为相关机构影响力的一个反映。对国家科研实力的评价也类似。现在在很多具体的使用过程中,比如科研管理部门规定称,一区期刊的论文有什么奖励或者评什么职称,考核及格需要几篇二区论文,这其实是一种折衷、妥协。因为每年要评这么多职称,要看这么多论文、成果,都组织专家去评审的话,成本很高。

陈福佑提醒,中科院期刊分区表旨在评估国际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可为学术投稿提供参考、为科研管理部门的宏观判断提供支撑,不建议任何单位和个人将分区表用于微观科技评价。

 

 

 

超大型盾构机有了“中国心”我国首台套直径8米主轴承研制成功

(摘自新华网)

超大型盾构机有了“中国心”!近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我国成功研制超大型盾构机用直径8米主轴承。该主轴承重达41吨,是目前我国制造的首台套直径最大、单重最大的盾构机用主轴承。

  更重要的是,该主轴承顺利通过国家轴承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检测和专家组评审。专家组评审意见认为,该主轴承各项技术性能指标与进口同类主轴承相当,满足超大型盾构机装机应用需求。

  主轴承是“最后一公里”

  盾构机,全名叫盾构隧道掘进机,是一种隧道掘进的专用工程机械。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经常看到这个“大国重器”,毕竟它常年在地下工作。

  它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装备,承载着穿山越岭、过江跨海的重任。“虽然我国已实现了盾构机的国产化,但其核心部件——主轴承却依赖进口,亟须打通自主可控制造的‘最后一公里’。”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李殿中坦言。

  主轴承有盾构机“心脏”之称,是盾构机刀盘驱动系统的关键核心部件。盾构机掘进过程中,主轴承“手持”刀盘旋转切削掌子面并为刀盘提供旋转支撑。

  “直径8米的主轴承在运转过程中承载的最大轴向力可达10^5千牛,相当于2500头成年亚洲象的重力。”李殿中说,为保证主轴承的高承载能力和高可靠性,制造主轴承的轴承钢必须要高纯净、高均质、高强韧、高耐磨。这对主轴承成套设计、加工精度、润滑油脂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李殿中表示,此前,我国盾构机用超大直径主轴承一直未能攻克的主要原因在于:制造轴承的材料和大型滚子的加工精度不过关,全流程技术链条不贯通。

  氧含量是关键

  攻关团队认为,要制造高纯净、高均质、高强韧、高耐磨的轴承钢材料,一定要从源头解决材料制造的问题,他们将目光瞄准了稀土轴承钢。

  已有大量研究表明,钢中添加微量稀土能够显著提高钢的韧塑性、耐磨性、耐热性、耐蚀性等性能。

  然而,“稀土钢在工业化生产时遭遇两大难题:一是工艺不顺行,浇铸时经常出现浇口堵塞的问题;二是稀土在钢中添加后,钢的性能剧烈波动,存在稳定性不好的问题。”李殿中指出。

  通过长达十余年的机理研究和工业实验,中科院金属所研究团队发现,稀土钢性能波动、铸造时浇口堵塞问题的根源在于氧含量。

  “我们发现,不仅钢液中的氧含量影响稀土钢的性能,更为重要的是,长期被学界和产业界忽视的稀土金属中的氧含量,对稀土钢的性能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李殿中解释道。

  “通过控制氧含量,我们制备出性能优越、稳定性好的低氧稀土钢。”李殿中说,与不加稀土的轴承钢相比,该稀土轴承钢拉压疲劳寿命提高40多倍,滚动接触疲劳寿命提升40%,有效解决了稀土钢工业应用中的瓶颈问题。

  滚子也是一道坎

  除了轴承钢,要想制造超大直径主轴承,大型滚子加工技术也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

  滚子是轴承运转时承受负荷的元件,是滚子轴承中最薄弱的零件,它的制造质量对轴承工作性能有很大的影响,是影响轴承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

  “在主轴承研制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受到国外的技术限制,我国大型滚子加工精度只能达到二级,还不能实现一级精度加工。”中科院金属所研究员胡小强直言。

  为此,胡小强带领研究团队深入生产一线,联合企业集智攻关,最终研制出直径100毫米以上的一级滚子,使我国轴承行业突破了一级大型滚子精密加工技术。

  “通过与洛阳新强联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密切合作,我们实现了盾构机主轴承加工制造、装配调试、检测评价等全流程自主可控,同时带动了相关国产装备的研制。”胡小强说。

  未来,新研制的主轴承将安装在直径16米级的超大型盾构机上,用于隧道工程挖掘。“该主轴承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已掌握盾构机主轴承的自主设计、材料制备、精密加工、安装调试和检测评价等集成技术。”李殿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