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63卷,第3期

发布时间:2023-08-10 访问量:1358

新闻报道

我国获得第20届国际流变学大会(ICR 2027)举办权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

2023年8月4日下午,在希腊雅典召开的第19届世界流变学大会(ICR 2023)闭幕式上,国际流变学会秘书长Gerald G. Fuller教授宣布,2027年第20届世界流变学大会(ICR2027)将在中国广州举办。这是我国首次获得国际流变学大会的举办权,是中国流变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国际流变学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Rheology)是世界流变学界的“奥林匹克”,每四年举办一届。1985年,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化学会流变学专业委员会(英文名称Chinese Society of Rheology,简称CSR)成立以来,为了振兴和普及我国流变学事业的发展,几经申办,一直未能如愿。申办ICR 2027是本届流变学专委会的重点工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流变学会中国代表袁学锋教授牵头,联合华南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优势高校,集思广益,于2021年9月向国际流变学会提交了高质量的ICR 2027申办书,此后一直与国际流变学会及其成员代表进行了大量深入交流,几经完善申报书。在希腊雅典国际流变学大会期间,国际流变学会召开会议,对中方的申办报告再次进行了审议。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中国代表团全体成员在流变学专委会的坚强领导下,众志成城、逆势而上,努力排除干扰,团结一致弘扬国际流变学会“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传统和核心价值观。经过艰苦卓绝的谈判,在广大国际友人的支持下,最终成功获得了ICR2027的举办权。中国流变学人几十年夙愿终成真。

大会闭幕式上,袁学锋教授受邀致辞,代表中国流变学会感谢国际流变学会和国际流变学界友人的支持和信任,介绍了ICR 2027的举办方案,诚邀全世界流变学人四年后相聚广州,获得与会世界流变学人的积极反响,会场气氛热烈。

获得国际流变学大会举办权,是全体中国流变学人和广大关心、支持中国流变学事业国际友人的共同荣耀,是我国建设流变学强国的新起点。在新目标、新征程中,中国流变学人将团结一心,加油、加油、再加油,为四年后举办一届成功的国际流变学大会、向世界展现中国流变学人精神风貌和研究成果、促进国际流变学事业发展而努力奋斗!

 

 

 

第十七届全国物理力学学术会议在大连成功举办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

第十七届全国物理力学学术会议于2023714-16日在大连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大连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中国力学学会物理力学专业委员会、大连理工大学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工程力学系、工业装备结构分析优化与CAE软件全国重点实验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前沿科学研究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纳智能材料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办;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辽宁省力学学会、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国际计算力学研究中心协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万林院士担任大会主席、大连理工大学郭旭教授担任大会组委会主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万林院士、浙江大学杨卫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冷劲松院士等600余位物理力学专家和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主任郭旭教授主持。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罗钟铉教授首先代表承办单位致欢迎辞,对与会专家和学者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并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之后,中国力学学会物理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郭万林院士代表物理力学专委会致辞。他着重阐述了物理力学的内涵并希望通过本次会议的举办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物理力学事业的发展。最后,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冯西桥教授代表力学学会致辞,表达了学会对物理力学研究和本次会议的支持,并特别期待物理力学研究能够持续走向深入。 

本次会议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万林院士、浙江大学杨卫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冷劲松院士、中科院力学所赵亚溥研究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周益春教授、香港理工大学王钻开教授、上海大学张田忠教授、大连理工大学郭旭教授作了大会特邀报告,分别围绕物理力学前沿、智能材料、高机动机器人、多尺度力学等方面介绍了研究进展和成果。此外,本次会议还设置了17个分会场,通过300余份口头报告和50余份墙报进行了分享交流。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和学者针对物理力学的前沿挑战性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和交流,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物理力学是由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率先倡导开展起来的。作为力学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其研究具有基础性、前沿性、交叉性以及工程实用性等鲜明特点,因此获得了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次会议是物理力学领域的重要学术活动,有力推动了该领域的学术交流和深化发展。经商议,下一届全国物理力学学术会议将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承办。

 

 

 

第十七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在宁夏银川成功召开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

202372830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和中国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宁夏大学承办的第十七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在宁夏银川市顺利召开。北京理工大学胡海岩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副主任孟庆国研究员、力学处处长张攀峰教授、中国力学学会杨亚政秘书长、汤亚南常务副秘书长、动力学与控制学科优秀青年邀请代表、部分特邀代表及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等来自全国60余家科研院所的17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中国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孟光教授担任会议主席。

会议开幕式由宁夏大学副校长王青云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力学学会监事长胡海岩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副主任孟庆国研究员,中国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孟光教授,宁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彭志科教授分别致开幕辞。

胡海岩院士致开幕词,分析了我国动力学与控制的发展现状和对年轻人的希望。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孟庆国副主任致辞,介绍了今年基金委的项目受理情况和资助强度,国家对基础研究的部署和投入情况,力学学科项目的申请情况,以及基金委在科学基金管理上的创新举措。

孟光教授致辞,介绍了动力学与控制学科的当前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及对提出了青年学者的殷切期望。

宁夏大学校长彭志科教授致辞,介绍了宁夏大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以及学校相关学科建设成绩,并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对宁夏大学的肯定表示感谢,向前来参会的各位代表表示热烈欢迎。

本届研讨会致力于提升我国动力学与控制的研究水平,为该领域的学者们提供一个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同时,面向国家战略和重大工程中的动力学与控制相关问题,增强学科的各个研究方向的交叉与融合,探索新的学科方向增长点。本届研讨会以特邀报告和大会报告的形式展开,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高峰教授和中国运载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闵昌万研究员分别做了“新型高性能并联机器人设计与控制及其应用”和“考虑动力学特性与控制指标的气动外形设计”的特邀报告。高峰教授结合我国多种首台套新型工业、航天、航空、国防、核电、体育等领域的并联构型装备典型应用案例,介绍新型高性能并联机器人设计与控制方法及其应用技术。闵昌万研究员探讨气动外形设计中的控制稳定性准则。

此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悦副教授、国防科技大学杨震副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侯磊教授、天津大学马志赛副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汝盟副研究员、电子科技大学严尧副教授、燕山大学刘杰副教授、北京工业大学王健菲副教授、上海大学魏莎副研究员、中国计量大学徐明副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岳晓乐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胡开明副教授和程长明副教授、北京大学王雪峰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马道林副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郝宇清副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张红慧副教授分别做了“新型高性能并联机器人设计与控制及其应用”“考虑动力学特性与控制指标的气动外形设计”“非球形/不规则引力场中的姿态—轨道动力学”“摄动轨道非线性演化与瞄准方法”“航空发动机转子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研究与应用”“航天结构动力学反问题:参数辨识与特性预示”等17个大会报告,涉及动力学与控制学科的各个研究方向。报告内容对最新的科研成果进行了充分的展示,对热点话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

会议期间还召开了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和交流讨论会,就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进行了讨论。会议专委会会议讨论了学科未来的发展、交叉与融合,并确定下届会议由华中科技大学承办。

与会代表经过两天的报告和讨论,会议于730日下午结束,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

 

 

 

学术会议

第二届全国动力学设计与反问题研讨会第一轮通知

动力学设计与反问题是对工程系统进行动力学建模和动力学分析的基础,更是对工程系统进行动态设计和动态控制的根本。飞行器、车辆等工程结构设计目前正从“静态设计、动态校核”向未来的“动力学设计”演变,对模态分析技术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并通过振动主动/被动控制技术,实现更高层次的“动力学设计”。为深入交流和探讨动力学设计与反问题领域的最新进展、发展趋势和亟需关注的科学问题,加强学者间的沟通与交流,进一步促进我国动力学设计与反问题理论方法和试验技术的提升,拟于2023915-17日在江苏南京举办“第二届全国动力学设计与反问题研讨会”,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动力学载荷与设计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力学学会、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协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承办。会议将邀请本领域知名学者做大会报告,热烈欢迎各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学生踊跃投稿、参会。

一、会议主题

结构动力学设计与反问题

动载荷辨识方法

结构动力学优化设计

复杂工程结构动载荷作用机理及重构方法

工程系统动力学控制

动力学设计与反问题相关的试验技术

复杂工程结构模态分析与试验

结构动力学模型修正、验证与确认

超材料动力学设计

其他动力学设计与反问题相关主题

二、会议组织机构

大会顾问:胡海岩

大会主席:于开平,金栋平

大会执行主席:王立峰

学术委员会主任:孟光

学术委员会委员(姓氏笔画排序):

 虎,丁洁玉,王天舒,王青云

 炜,王  琳,文桂林,邓子辰

申永军,任伟新,刘小川,李  

杨智春,何  闻,余  岭,张文丰

张文明,张  伟,张继业,张景瑞

 方,罗亚中,罗冠炜,金栋平

查建平,费庆国,徐  鉴,郭永新

 平,黄  迅,黄志龙,曹树谦

曹登庆,章定国,彭志科,谢  

组织委员会主任:  锐,陈  

组织委员会委员:

 浩,张  丽,姜金辉,刘汝盟

宿  柱,孙加亮,郑卓群,周  

陈海璇,余本嵩,徐世东,刘豪杰

 

三、时间节点

2023815日前:返回参会回执(会议官网注册)

2023820日前:提交摘要Word版,400字左右,格式见附件1(会议官网提交)

202391日前:发出论文摘要录用通知

2023910日前:提交论文全文(可选),格式见附件2(会议官网提交)

2023915日:会议报到

2023916-17日:学术交流

会议官网网址:https://meeting.cstam.org.cn/?sid=173&mid=44&v=100

四、报名注册

本次会议正式代表注册费2200/人:中国力学学会会员1800/人,学生会员代表(凭有效证件)1500/人,随行人员600/人。

本次会议注册费由中国力学学会统一收取,并开具发票。会议统一安排食宿,费用自理。

五、会议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15950507672 chenti@nuaa.edu.cn

姜金辉 18151669188 jiangjinhui@nuaa.edu.cn

刘汝盟 15250995433 liurumeng@nuaa.edu.cn

 

附件1:摘要模板

附件2:全文模板

 

 

 

2023年全国塑性力学会议第二轮通知

塑性力学是固体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新材料、新结构不断出现,服役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和极端,塑性力学呈现出“多尺度、多场耦合及多学科交叉”特征,对塑性力学的理论、实验技术和计算方法提出了新要求,也给塑性力学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本次会议旨在交流塑性力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推动塑性力学的发展,推广塑性力学的工程应用。会议将设置主会场和多个分会场,并邀请塑性力学领域的院士、专家、学者做大会邀请报告和分会场邀请报告,预计参会人数350人左右。会议将评选“王仁青年科技奖”。

一、会议时间、地点

会议时间:2023922-24日(22日报到,23-24日会议)

会议地点:四川省成都市世外桃源酒店(成都市武侯区科华北路81号)

二、会议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

四川省力学学会

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

承办单位: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

成都大学高等研究院

(以姓名拼音为序)

会议主席:康国政、王清远

执行主席:范海冬、张旭

学术委员会

主任:康国政、李振环

委员:陈少华、陈玉丽、戴兰宏、段慧玲、范海冬、方棋洪、冯西桥、郭旭、何陵辉、胡更开、黄敏生、李卫国、李玉龙、刘彬、刘应华、孟松鹤、宁建国、彭向和、曲绍兴、申胜平、索涛、王彪、王记增、王建祥、王清远、王铁军、王志华、魏宇杰、杨嘉陵、张俊乾、张克实、张伟旭、张旭、仲政、朱林利

顾问:白以龙、郭万林、黄筑平、涂善东、王自强、魏悦广、杨卫、余寿文、余同希、张统一、周又和

组织委员会

主任:蒋文涛、李翔宇

副主任:范海冬、张旭、赵峰

委员:白逃萍、蔡萌琦、董江峰、何超、胡雅楠、阚前华、李浪、李佩栋、李忠友、李亚兰、刘虎、刘金铃、刘永杰、乔川、任利、田晓宝、王宠、王蒙、徐波、许传龙、杨昆、于超、袁天宇、张宏、周显东、周志宏、朱浩

三、注册和酒店预订

1. 注册费

注册时间

正式代表

学生代表

提前注册:831日前

2400/

2000/

会前注册:915日前

2700/

2200/

现场注册

3000/

2400/

注册费包含会场、摘要集等费用,其他食宿和交通费用自理。请登录大会网站进行参会注册:https://cloud.yiyum.com/?sid=3097&mid=793&v=100。本次会议委托成都博昶会展服务有限公司为接待服务单位,会议注册费由该公司收取并出具发票。

2. 缴费方式

线上缴费:参会代表进入会议网站,注册时选择线上缴费,然后按照说明支付,会议结束后将通过邮件发送电子发票。

银行汇款:

银行户名:成都博昶会展服务有限公司

银行账号:51050110244500003974

开户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天府新区支行

备注:塑性+姓名+单位

现场缴费:

报到当天在注册台缴费。

3. 会议酒店

本次会议的大会场、分会场、住宿均在世外桃源酒店(成都市武侯区科华北路81号)。参会代表通过会议网站登记住宿需求,酒店房型为标间/单间,酒店价格为单早560/双早620元。若选择合住,只需1人预订房间即可(建议参会学生选择标间合住)。

4. 会议交通

upfile

由于天府机场离市区较远,请参会代表优先选乘双流机场航班。

5. 重要日期

投稿截止日期:2023731

录用通知日期:2023815

注册截止日期:2023915

房间预订截止日期:2023915

参会报到日期:202392214点后

会议日期:2023923-24

6. 为了方便参会代表沟通,请加微信群,后续将在群中发布相关通知(如果二维码过期,将在会议网站定期更新二维码)。

upfile

四、会议联系人

范海冬:028-85406919haidongfan8@foxmail.com,负责酒店和会场

张旭:15884593836xzhang@swjtu.edu.cn,负责投稿和报告安排

赵峰:18380113266zhaofeng@cdu.edu.cn,负责赞助安排

梁李:18782973684,负责注册和发票事务

 

 

 

招生招聘

Postdoc in Computational Biomechanics at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The Computational Biomechanics Lab (PI: Dr. Lik Chuan Lee) in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has opening for a postdoc position.

The successful candidate must have a Ph.D. in either mechanical, biomedical, aeronautical, civil engineering or equivalent field with a strong foundation in programming (C++ and pytho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numerical methods, machine learning techniques and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In this position, the candidate will develop data-driven multiscale/multiphysics formulations and code to solve problems related to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heart failure treatments. Special consideration will be given to candidates who are familiar with the open-source finite element library FeNiCS, cardiac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medical image processing, and physics-informed machine learning. The candidate is expected to possess excellent communication and written skills. Additionally, the selected candidate will be expected to help mentor students and publish peer-reviewed journal articles. The successful candidate will enjoy ample training and networking opportunities.

Outstanding candidates are invited to submit a letter of application detailing their relevant background, a CV as well as name and contact information of 3 references at here. Any enquiries can also be directed to Dr. Lik Chuan Lee at lclee@egr.msu.edu.

 

 

 

Post-Doctoral Position in Mesoscale Plasticity of Irradiated Alloys

The Materials Theory Group at the Schoo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of Purdue University has a post-doctoral opening in the area of Mesoscale Plasticity of Irradiated Crystalline Solids.

The postdoc will use discrete and continuum dislocation dynamics to investigate the deformation and fracture of structural alloys for fusion applications. A background in continuum mechanics and crystal plasticity is required for this position. The ideal candidate is one who is strongly interested in the fundamental aspects of deformation and fracture of materials and related computational modeling, and must have excellent programming skills in Fortran and/or C++. The Postdoc will interact with our group members and with our collaborators outside Purdue: Professors Grethe Winther and Henning Poulsen at the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 who are performing synchrotron measurement of dislocation structures in deformed metals (see related research at https://pmp.dtu.dk/).

For inquiry about this position, please send an email to Professor Anter El-Azab (aelazab@purdue.edu). Interested candidates can send a curriculum vita with list of publications, half a page statement of research interests, and the names of two or three references to the email above.

The Materials Theory Group performs theoretical and computational research in the areas of mesoscale plasticity and dislocation dynamics, radiation effects in materials,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phase field method development, phonon and electron thermal transport in crystalline solids, and computational methods for materials science and mechanics.

All qualified individuals, including diversity candidates are encouraged to apply.

 

 

 

学术期刊

《力学进展》

2023 53 2

 

人工智能控制湍流进展: 系统、算法、成就、数据分析方法

吴智范德威周裕

非线性隔振及时滞消振方法研究进展

孙秀婷钱佳伟齐志凤徐鉴

多稳态动力系统中随机共振的研究进展

靳艳飞许鹏飞李永歌马晋忠许勇

轻质多孔夹芯结构的弹道侵彻行为研究进展

崔天宁秦庆华

面向流体力学的多范式融合研究展望

张伟伟王旭寇家庆

网络精华

我国完成首次超大型油轮锚地液化天然气加注

(摘自中国新闻网)

记者4日从中国海油获悉,83日,我国首艘、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气运输加注船海洋石油301”在广州港锚地,成功为全球最大吨级双燃料超大型油轮提供保税液化天然气加注服务,我国国际船舶液化天然气加注产业步入世界前列。


海洋石油301”船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自主管理运营的第一艘液化天然气运输加注船,此次经过8.5个小时,成功为32万吨的双燃料油轮马兰狄俄涅号加注约6500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气。据中海油广东水运清洁能源有限公司市场商务部经理叶荻介绍,此次的加注量可供该船连续航行超10000海里,可覆盖广州到欧洲的往返航程。这是我国第一次为超大型油轮进行锚地加注,相较于码头加注不同,锚地加注的作业环境更为复杂,对操作管理、安全管理的要求更高。

据介绍,近年来,为降低船舶排放污染,全球以液化天然气为动力的运输船舶市场发展迅猛,数量大幅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球在运营远洋液化天然气动力船舶有346艘、订单达513艘。2022年全球新建液化天然气动力船舶订单占替代燃料船舶订单数的81%

与传统船用燃油相比,液化天然气可实现硫氧化物零排放,氮氧化物减排90%,二氧化碳减排25%,每年燃料成本可降低30%左右,兼具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尤其适合国际远洋船舶运能大、运距长的需求,受到广大船东的青睐,越来越多的新造船以液化天然气为燃料以满足船舶减排要求。马兰狄俄涅号所在的希腊马兰油轮管理公司操作总监乔治·阿斯特罗斯表示,该公司一直在寻找替代燃料的解决方案,而液化天然气现在是很好的解决方案。

国际远洋船舶液化天然气加注需求日益增长,带动了液化天然气船舶加注产业的蓬勃发展。这些以液化天然气为动力的国际船舶通常航线较长,燃料补给的安全性、便捷性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国际船舶保税液化天然气供应服务成为国际海事服务组成的重要部分,是衡量港口国际化水平和配套服务的重要指标。2022年以来,国内多家能源及港口企业纷纷行动,在深圳、宁波等各大沿海港口建成国际船舶液化天然气加注中心,并成功实施多次加注作业,使我国具备提供规模化国际远洋船舶液化天然气加注服务的能力。

对于马兰油轮来说,中国是我们开展业务往来的国家中最大的一个,在中国加注是一种战略能源供应的解决方案。中国海油是我们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有能力为我们提供可持续的液化天然气供应。乔治·阿斯特罗斯表示。

在加快沿海国际船舶液化天然气加注能力建设的同时,我国积极推动内河航运清洁化发展。去年9月,工信部、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将增加液化天然气、电池等绿色动力船舶,降低内河船舶污染排放。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移动加注船,全面掌握船对船、加注站对船、槽车对船及燃料换罐等多种加注技术。

中国海油气电集团船舶业务部业务推广与实施经理程林告诉记者,作为国内第一、世界第二大液化天然气进口商,中国海油已建成3座国际船舶液化天然气加注中心,并在珠江流域、近海区域等地建成投运13座船舶液化天然气加注站,推动液化天然气清洁燃料在国内水运行业的推广应用。

据预测,到2025年,全球液化天然气加注市场需求将超过1000万吨,2030年将达到3000-4500万吨。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加快天津、厦门、海南等国际船舶液化天然气加注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内河液化天然气加注链条,推动构建区域性船舶液化天然气燃料应用生态,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中国科学院“高能”预告:这个项目将上中国空间站

(摘自中国新闻网)

记者从17日举行的中国科学院科研工作座谈会上了解到,目前,我国一些重要科研装备和建设项目正在稳步推进。未来,随着这些项目的实施或建成,将使我国在一些尖端科学领域实现技术超越和成果产出。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介绍,我国新一代空间科学卫星——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空间天文台eXTP项目正在稳步推进,这是由中国科学家发起和主导的重大国际合作空间科学项目,这颗卫星未来将是中国首个空间天文望远镜慧眼卫星的继任者,综合性能有望达到慧眼卫星探测能力的100倍以上。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 王贻芳:还有一个项目是在中国的空间站上的高能宇宙线观测装置,我们希望能够在2027年左右发射,这也是我们已经准备了多年的项目,很快就会开始正式建设。

据介绍,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预计在2025年验收并投入运行。建成后,它将是我国第一台高能同步辐射光源,也是世界上最亮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此外,位于广东的散裂中子源二期建设目前已经在规划中,预计今年内会开工建设。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 王贻芳:通过这些装置,为其它领域的科学研究,像凝聚态、材料、地质、环境等提供这样一个最先进的手段,使得他们能够做出重要的、领先的发明、发现。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中国科学院将按照两个阶段谋划和部署未来一个时期的改革创新发展,以更大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形成分工明确、协同高效、分可独立作战、聚可合力攻关的大团队科研攻坚模式,充分发挥体系化建制化优势,加强重大科技任务的统筹谋划,牵引带动整体创新能力提升和重大成果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