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文摘,第43卷,第2期

发布时间:2022-07-25 访问量:1891

新闻报道:

水利部开展守好一库碧水专项整治行动取得明显成效

来源:水利部网站

本站讯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把水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划出硬杠杠,坚定不移做好各项工作,守好这一库碧水”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丹江口水库水域岸线管理保护,202111月起,水利部依托河湖长制,组织开展守好一库碧水专项整治行动,相关地方党委政府狠抓落实,扎实推进,专项行动取得明显成效。

按照水利部部署要求,库区所在河南、湖北两省对丹江口水库存在的非法侵占水域、占用岸线等问题进行全面自查。同时,水利部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现场巡查等方式,将排查出的疑似问题推送地方进一步调查核实,确保问题不遗漏。20223月,水利部派出工作组,重点选取对防洪(库容)、水质存在不利影响的121个项目开展现场复核。根据复核情况,印发《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清理整治丹江口库区违法违规问题的函》,明确清理整治原则和要求。对照清理整治标准,两省组织对相关市县报送完成整改的项目开展全覆盖复核。水利部组织长江水利委员会开展5轮次现场抽查,基本实现所有项目整改验收全覆盖。

截至20226月底,两省共完成问题整改886个,主要包括线下及孤岛建房、筑坝拦汊、违规养殖、涉河建设项目未批先建等问题。专项行动以来,累计拆除违法违规建构筑物23.38万平方米、网箱2.44万平方米、拦网22.90千米、堤坝24.20千米,恢复岸线22.50公里、防洪库容1724.42万立方米,复绿库岸82.13万平方米,专项行动取得明显成效。

通过清理整治,拆除了一批影响防洪安全的筑坝拦汊、违规建房等问题,恢复了防洪库容,保障了防洪安全;清理取缔了一批影响水质的网箱养殖、拦网养殖、筑塘(坝)养殖、大棚种植等问题,修复了水环境,保障了水质安全;一大批长期侵占库区岸线的“老大难”问题得到有力解决,起到了重要的宣传和警示作用,侵占水库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共同“守好这一库碧水”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水利部组织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

来源:水利部网站

本站讯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水利部近日印发《母亲河复苏行动方案(20222025年)》,全面部署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

本次行动所指母亲河是与国家民族以及省市县沿河区域人民世代繁衍生息紧密相关,对所在流域区域地貌发育演化、生态系统演变、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构建、人类文明孕育、文化传承和民族象征等起到重大作用的河流湖泊。母亲河复苏行动,聚焦河道断流、湖泊萎缩干涸两大问题,从各地的母亲河做起,锚定“让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用导向,强化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分级负责,一河(湖)一策,复苏河湖生态环境,让河流流动起来,把湖泊恢复起来,维护河湖健康生命,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水利部将组织全面排查断流河流、萎缩干涸湖泊的情况,分析河湖生态环境修复的紧迫性和可行性,进一步确定20222025年母亲河复苏行动河湖名单,组织编制并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一河(湖)一策”方案,通过优化配置水资源,恢复河湖良好连通性,恢复和改善河道有水状态,恢复湖泊水面面积,修复受损的河湖生态系统,确保实施一条、见效一条。

母亲河复苏行动重点关注三类河湖,一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河湖;二是县级以上行政区域的母亲河,在本区域经济、社会、文化中地位突出,对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保障作用或发挥重要影响的河湖;三是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修复措施合理、可操作性强、修复效果显著的河湖。

复苏的措施,将坚持以流域为单元,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统筹干支流、左右岸、上下游,统筹地表水和地下水、本地水与外调水,精准研判、靶向施策,合理确定退还挤占生态用水、优化调度水资源、推进水系连通工程、河湖生态补水、河道整治、地下水超采治理、监测评估等方面的工作内容。

 

华北地区河湖生态环境复苏2022年夏季补水圆满完成

来源:水利部网站

本站讯 近日,历时一个多月的华北地区河湖生态环境复苏2022年夏季行动顺利结束,累计补水9.68亿立方米,完成计划补水量的134.3%,置换12.68万亩沿线地下水农灌区,唐河、沙河等常年干涸河流实现全线贯通,独流减河、子牙新河、漳卫新河实现贯通入海,夏季补水任务圆满完成。

此次行动是深入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推进华北地区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的重大举措,是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综合效益、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回应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热切期盼的具体行动。一是补水水源构成多、补水线路长、涉及范围广。夏季补水行动涉及5条补水线路,19条补水支线,39条(个)补水河湖,丹江口水库、密云水库、岳城水库、于桥水库等12个水库参与补水,南水北调中线11个退水闸、分水口参与调度。补水量累计达到9.68亿立方米,其中南水北调中线补水达2.13亿立方米,京津冀当地水库补水达7.06亿立方米,均超额完成补水计划。二是推进了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此次补水累计置换了约12.68万亩耕地的地下水灌溉用水,有效压减超采区地下水开采量,补水沿线地下水亏空得到回补。三是有效改善了华北地区河湖生态环境。唐河、沙河等8条白洋淀补水支线全部贯通,有效改善了大清河白洋淀水系连通性及水质情况。大清河白洋淀水系、子牙河水系、漳卫河水系分别经独流减河、子牙新河、漳卫新河贯通入海,入海水量达7842万立方米。四是强化了华北地区河湖管护。为保障补水工作全程安全平稳运行,此次补水累计清理垃圾5.4万立方米,清理河障142处,清理违建114处,处理影响过流的施工场地4处,沿线各省市持续加强工程及补水沿线巡查和管护力度,补水河湖面貌显著改善。

 

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say bye!分类、分质处理真的来了!

来源:环保在线

导读:从前,污水厂将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合并处理,如今,生活污水何时能与工业废水say bye正成为业内关注要点之一。

污水厂将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一同处理,原因是?

有业内人士表示,其中包含多种因素影响。其一,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实质上都是被污染过的水源,都需要经过处理达标后才可以排放,一同处理相对节约资源。其二,工业废水在进入污水厂前已对这部分废水进行了预处理,确认达标后方可排至管网,因此,可以说这部分污水的水质已经得到了较大提升,与生活污水的差距减小。

也有科研人员直截了当地指出了两个要点,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合并处理可减轻工业废水处理的难度,多种废水合并处理或可起到营养盐相互补充、有害物质相互稀释、酸碱度相互调节等,降低处理成本的同时提高了净化效率。

依以上观点来看,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合并处理或是利大于弊,但也不可否认“弊”的存在。

混合后的污水因其污染物质更为复杂,或将增大污水处理的达标难度,技术水平、处理成本也都可能上升,处理不当或将造成工业废水污染的扩散,更是增大了环境污染的不确定性。

这样看,如果条件允许,分类、分质处理或许是每个人都“喜闻乐见”的。随着社会逐渐被绿色环保概念覆盖,生活污水何时能与工业废水say bye越来越成为业内的关注点之一。

近日,江苏发布的《加快推进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建设 全面提升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的实施意见》就明确:

要强化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工作。加快推进工业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新建冶金、电镀、化工、印染等工业企业排放含重金属、难降解废水、高盐废水的,不得排入城市污水集中收集处理设施;已接管的工业企业经排查评估认定不能接入的限期退出。

 

江苏如何强化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两条污水通渠?

因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不一,江苏定下多条任务线。如无锡市、常州市、苏州市应加快推进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到2024年实现应分尽分;南京市、南通市、扬州市、镇江市、泰州市应逐步推进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到2025年实现应分尽分等等。

需要明确,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分类、分质处理建设工作江苏不是首创,自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不过,已然可以在江苏发布的这份文件中明确的一点是,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分类、分质处理是大势所趋,全国上下将在未来彻底改变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合并处理模式。

 

在年产量突破1亿吨前,破解污泥“围城之殇”!

来源:环保在线

导读:光有支持的声音还不够,能否令污泥处理处置业“跑起来”还得抓住这些关键要点!

当环保产业被迅速带动走深后,污泥处理处置却仍处于不温不火的境地,这边污水处理厂规模居世界第一,那边固废处置系统不断释放新创新效益。夹在二者之间的污泥该怎么破,难道就要开始“摆烂”了吗?

 

事出有因,影响污泥处理处置“走出去”的因素就有很多。

第一,污泥来源广泛,可从市政污水厂来,也可以从管网而来,当然也不限于河湖、工业活动等。不同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污泥处理需要,有的含水量高,有的高湿高粘,也有含油易燃的,更有酸性易变质的。尽管有人说污泥中的回收利用效益大,也常有人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又向“污泥”开炮,将污泥问题再度推向了“风口浪尖”。

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侧重点放在了污泥处置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上,而非污泥回收利用的广阔前景。其中,全国人大代表、中冶生态环保集团总工程师、中冶生态环保技术研究院院长程寒飞指出,目前我国城镇污水处理规模达2.2亿吨/天,每天产生的80%含水率的湿污泥超过了6000万吨,预计到2025年,我国污泥年产生量将突破1亿吨。若没有新工艺、新技术出现,长此以往,污泥处理处置必然会成为城镇污水处理的短板。

 

当然,污泥的问题由来已久,提上日程是早晚之事。

当前,循环经济大风起,资源化通路越走越顺畅,加上各地监管的加强,我国污泥处理处置业正加速寻找污泥产出与消纳的平衡关系。有了多方面的支持,污泥处理处置便有望“跑起来”。具体来看,这条污泥处理处置的通路在哪儿?

 

应该抓住的关键点在低成本、低难度、多方案。

根据业内专业人士的分析,污泥处理处置行业目前主流的技术路线是“厌氧消化+土地利用”、“好氧发酵+土地利用”、“干化焚烧+灰渣填埋或建材利用”,以及“深度脱水+应急填埋”,不过成本较低的技术手段在发达地区完成全过程商业运行的成功率低。显而易见,钱是污泥处理处置行业发展遭遇梗阻的主要原因。

此外,根据污泥的不同类型,增加污泥处理处置的技术路线、降低处理处置的操作难度也将助推污泥处理处置行业更快走出一条可行路径。

逐步实现污泥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并在2025年完成全国城市污泥无害化90%的处置率目标,污泥该走加速路了!

 

学术会议:

2022中国水大会(中国水利学会2022学术年会)

中国河南省郑州   20220920日-20220924

一、会议信息

各分支机构、省级水利学会、单位会员及有关单位:

中国水利学会学术年会自2000年创立以来,始终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紧密围绕水利中心工作,针对当年涉水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了深入和细致研讨,为支撑水利科技进步发展、助力水利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材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当前水利发展需求,为更好地发挥学术会议学术引领作用,突出交叉学科、多领域的交流融合,经研究,决定自2022年起将中国水利学会学术年会更名为中国水大会2022中国水大会拟于9月中下旬在郑州举办。大会会期3天,第一天为大会开幕式、主旨报告和特邀报告;第二天为分会场学术研讨;第三天为技术调研。同期还将组织展览展示、成果颁奖、竞赛等配套活动。

为充分发挥各单位学科、人才、组织等优势,现面向各单位遴选分会场承办单位、分会场主题,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遴选范围

中国水利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省级学会、单位会员等。

(二)分会场设置原则

1.针对我国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和水旱灾害频发的新老水问题,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围绕水利中心工作,突出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水利科技问题。

2.以解决水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加强跨部门、跨领域、跨专业、跨学科的水利科技合作。

3.强调科技的传承、创新、发展,鼓励将往届分会场办成连续性、系统性的品牌分会场,不断提升分会场举办方在本学科的号召力和行业影响力。

4.积极鼓励各分支机构(省级学会)、各单位参与或联合举办分会场,分享最新、最前沿的学术成果,推进学科交叉融合。

(三)分会场设置要求

1.数量及规模。大会分会场数量不限,单个分会场规模控制在100人左右,参会代表以一线科技工作者为主。国际分会场交流语言为英语,规模不少于40人。

2.分会场管理。每个分会场设主席1名(联合举办可多设),学术秘书1-2名,负责本分会场论文的征集、评审录用,组织分会场报名参会,安排分会场日程等。

3.活动安排。各分会场活动时间、地点服从大会统一安排;各分会场除组织本分会场参会人员参加大会开幕式、主旨报告和特邀报告外,需组织半天或1天的学术交流活动。

4.论文征集、评审、出版。分会场论文的征集由各承办单位具体负责。欢迎和鼓励作者在大会上首次公开发表自己的学术成果。论文评审工作由各分会场学术委员会具体负责,并在规定时间内通知入选论文作者。入选论文将由中国水利学会统一安排正式出版。

分支机构举办分会场,承办竞赛和智库等活动,将作为年度评估的重要指标。

(四)申报要求

请于2022329日前将《2022中国水大会分会场报名表》(附件1)发送至联系人邮箱。

(五)其他事项

大会将同期举办第五届水利青年科技论文(英文)竞赛。论文投稿、竞赛、大会报名及相关事项请关注后续通知。

大会举办时间、地点、规模等可能会根据国家疫情防控要求进行调整,分会场承办单位要提前制定相关预案。

 

二、重要日期

•  会议召开时间: 2022/9/20    2022/9/24

 

三、联系方式

联系人:杨姗姗

联系电话:010-63204851

电子邮件:1063145120@qq.com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二条16号中国水利学会

 

2022(第十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

中国江西南昌   20221015日-20221017

各有关单位及个人:

为积极推动航空科技创新,表彰先进科技成果,促进航空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向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追踪科技前沿、交流创新思想、精准对接航空产业需求服务的学术平台。中国航空学会每两年举办一届青年科技论坛,至今已成功举办九届。

2022(第十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将于202210月在南昌举办。本届论坛主题为航空科技的创新与持续发展,论坛由主会场、若干专业分会场以及学会多个青年科技人才活动组成,主会场将邀请有关领导和院士专家围绕航空科技发展现状、前沿趋势、未来展望、重大工程需求等方面做主题报告,分会场将围绕航空领域的各主要技术开展专业交流。

论坛面向国内征文,优秀论文将根据作者意向推荐至《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航空学报》《航空动力学报》《西北工业大学学报》《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航空材料学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航空工程进展》《机械科学与技术》《航空发动机》《测控技术》《失效分析与预防》等期刊正刊,其它由论文集收录的英文论文由EI检索,中文论文由《第十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正式出版(CNKI检索),欢迎大家踊跃投稿并积极参会。现将有关征文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文对象

论文作者原则上为不超过45岁的青年科技人员。

 

二、征文范围

1.航空科技与产业发展政策和规划;

2.飞行器(含固定翼、旋翼、新型概念型飞机等)设计与总体优化关键技术,空气动力学及飞行力学,结构设计;

3.先进航空材料(含复合材料)与制造技术;

4.先进航空推进技术;

5.导航、制导与控制技术,航空机载系统、机电技术,环控、救生技术,多电飞机和全电飞机关键技术,航空测试技术;

6.临近空间飞行器关键技术;

7.无人驾驶航空器及其相关技术;

8.通用航空飞行安全;

9.民航交通运输;

10.其它相关技术。

 

三、论文要求

1.内容新颖、主题明确、能够反映作者近期的研究进展或成果,文献综述类论文必须包含作者的独立见解;

2.未在国内外出版物或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公开发表;

3.论文不得涉密,投稿时须同步提交不涉密证明材料,所有证明材料应加盖所在单位保密部门专用章或单位公章(作者单位无保密部门),未提交不涉密证明材料的稿件按无效投稿处理;

4.论文格式必须与本届大会论文模板(见附件)一致并包含模板中的全部内容,否则不予录用,字数限6000字以内;

5.英文论文语法表达问题将会影响论文录用,请投稿人注意。

 

四、投稿要求

1.投稿论文的作者中需至少有一人到会交流,未到会交流的论文不予出版、推荐;

2.投稿人原则上应为论文作者;

3.作者可根据专业方向和论文水平在备注栏填写唯一意向期刊名称,经评审未推荐到意向期刊的录用论文收录至论文集并送相应检索机构,若不接受非期刊出版请同时在备注栏标注;

4.投稿时须在系统中同时提交论文的WORDPDF版本;

5.不涉密证明材料应于515日前发送至cuizj@csaa.org.cn。不涉密证明材料应由所在单位保密部门出具,未设置保密部门单位应在证明材料中注明情况,并加盖所在单位公章。

6.大会论文集录用中文论文须缴纳版面费1500元(5页内,含5页)、大会论文集录用英文论文(EI检索)须缴纳版面费2500元(7页内,含7页),超页均按200/页增缴;其余期刊录用论文版面费由相应期刊按期刊标准自行收取;

7.无论录用与否,原稿均不退还,请作者自留底稿。

 

五、投稿方式

投稿作者进入中国航空学会信息化平台PC端,注册账号后进入“2022(第十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进行投稿,平台网址:https://xcx.csaa.org.cn/client/index.html

注意:在投稿过程中没有提交成功或后续需补充的文件及信息请于515日前统一编辑邮件发送至cuizj@csaa.org.cn,并在邮件中写明论文题目及作者。补充材料包括但不限于:(1)已投稿但未备注意向期刊;(2)不涉密证明;(3)英文论文所需的CTP&Author Name List;(4)没有及时上传的论文PDF版。

 

招聘信息: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重点引才岗位招聘启事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力学所)创建于1956年,是以钱学森先生工程科学思想建所的综合性国家级力学研究基地,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以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国际力学界享有盛誉。

力学所现设有6个科研部门,包括: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NM)、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HD)、中国科学院微重力重点实验室(NML)、中国科学院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LMFS)、宽域飞行工程科学与应用中心(WESA),以及中国科学院空天飞行科技中心。

力学所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7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名。力学所先后获国家、中国科学院和各部委各种科技奖230余项,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10项,中国科学院和部委级一等奖24项。力学所是我国最早招收研究生、首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也是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之一。

“十四五”期间力学所将继续坚持“工程科学”思想,聚焦我国在空天、海洋等国家战略领域中的重大需求,引领非线性耦合的多尺度力学理论与超常环境下力学工程的前沿研究,在流体力学和固体力学等基础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着力发展高超声速飞行、跨域海洋航行器、空间引力波探测等核心关键技术,推动力学与其他工程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深度交叉,构建从原始创新到技术突破再到系统集成的“技术科学”创新链,建设国际一流的力学研究中心和科教融合的工程科学研究基地。

诚挚欢迎有志青年加盟力学所,我们携手并进、共襄发展。

 

一、招聘方向

本次招聘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留学回国人员和在职人员,岗位招聘专业包含但不限于: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生物力学、爆炸力学、冲击动力学、水动力噪声、计算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类、气动声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光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数学类、物理学、化学类、生物学类等诸多学科及相关交叉学科。

招聘重点方向及岗位数量设置如下。

 

重点方向1:新型高超声速飞行技术与验证

主要研究方向:跨流域飞行技术及验证、临近空间可重复使用高超飞行器技术及验证、助推运载器系统设计与集成、高超声速飞行地面综合研究平台和测试技术、高速飞行器数字孪生。

岗位数量:10个。

 

重点方向2:微重力流体物理与引力波探测

主要研究方向:微重力流体物理、空间引力波探测及微重力条件关键技术验证、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

岗位数量:5个。

 

重点方向3:湍流与跨域海洋航行器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非均衡湍流与工业湍流软件核心技术、跨深域潜航器的环境载荷与隐身机理、跨介质航飞器设计理论与关键技术。

岗位数量:5个。

 

重点方向4:强动载效应与极端服役可靠性

主要研究方向:强动载效应的介尺度理论与精准预测、极端环境下材料的高性能化和服役可靠性、复杂热力载荷下高速目标的高效HS机理、极端环境下国产化装备关键部件结构完整性评价。

岗位数量:5个。

 

重点方向5:流域与海洋工程复杂力学环境预测

主要研究方向:深厚覆盖层水电开发中工程灾害机理及防治技术、新型海洋工程结构的流固耦合理论与安全评估方法、天然气水合物、深海油气高效开采方法与新技术。

岗位数量:5个。

 

重点方向6:跨尺度生物力学与力学医学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跨尺度力学-生物学耦合机制与力谱-荧光谱耦合关键技术、分子芯片/细胞芯片/类器官的工程化构建与力学调控、心脑血管的跨尺度力学模拟与智能化医疗器械技术。

岗位数量:5个。

 

重点方向7:新型空天动力与高焓流动光电特性预测

主要研究方向:宽速域宽空域组合动力原理和技术、高马赫数吸气式推进机理及其试验技术、提升高焓设备性能的新方法及其关键技术、高马赫数气动光学效应研究。

岗位数量:5个。

 

重点方向8:基于机器学习的非线性多尺度力学

主要研究方向:数据融合的非线性多尺度力学理论、模型和方法、力学智能模拟算法、流体湍流和固体破坏精准预测、复杂系统智能优化与控制技术,应用于未来轨道交通、新一代飞行器、非常规能源与节能降碳等重大需求。

岗位数量:5个。

 

二、招聘条件

 1.科研能力强,基础知识扎实,为人正派,责任心强,有较强的进取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2.年龄一般应在35周岁以下,条件优秀者年龄可适当放宽;

3.身体健康,与本单位职工没有血缘亲缘关系。

 

三、岗位待遇

 1.择优解决北京户口:为优秀的非北京生源应届毕业生、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留学回国人员解决北京户口;

2.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完善的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

3. 工作地点相对灵活,北京中关村、北京怀柔)、广州南沙三地可选;

4.提供完善的福利保障,员工食堂、人才公寓、带薪年假、年度健康体检、各类其他福利等;

5.完善的员工职业发展体系和培训体系;

 

6.丰富多彩的职工集体活动;

7.配合中科院“3H”工程,协助子女入园入学。

 

四、报名要求

1.报名截止时间:202288日。

2.应聘者须提供以下材料:

1)所岗位申请表(附件1);

2)学历、学位证书、成绩单、身份证和有关技能证书复印件;

3)获奖证书复印件;

4)论文、专利、专著目录及代表性论著。

3.特别说明:

1)如为应届生,需在20228月底之前按时拿到学历学位证书;

2)邮件标题请按照“应聘重点方向序号-姓名-专业-毕业学校-最高学历-毕业时间”填写;

3)欢迎研究领域与招聘岗位相关或相近的人员积极报名。

 

五、报名方式

有意者请将申请材料邮箱(zhaopin@imech.ac.cn)投递简历,请将证书和论文等相关材料扫描成图片一并发送,初审通过者,通知面试。

 

六、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5号,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人力资源处,邮政编码:100190

话:82543862

联系人:曹老师

箱:zhaopin@imech.ac.cn

址:http://www.imech.ac.cn/

研究所微信公众号:IMECH_CAS

 

附件:

https://talent.sciencenet.cn/upload/2022/20220706165244888.docx

 

中科院软件所软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招聘启事

中科院软件所成立于198531日,是一所致力于计算机科学理论和软件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的综合性基地型研究所(详情请查阅软件所网页http://www.iscas.ac.cn)。因工作需要,中科院软件所软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现公开招聘工作人员:

岗位名称:研发工程师(4)

 

岗位职责:

 

1、负责ARM平台向RSIC-V平台的软件迁移工具研发(代码定位/代码推荐/版本管理/软件构建);

2、负责相关项目任务的执行,包括项目软件成果的交付与维护,项目材料的撰写,项目技术交流等。

 

招聘条件:

1、本科及以上学历,计算机相关专业,具备软件开发工作经验,熟悉软件开发过程;

2、掌握ARMRISC-V汇编语言、C/C++语言、Shell脚本等;

3、了解Linux操作系统软件包管理方法和技术;

4、有RISC-V平台软件开发经验、跨CPU平台软件移植经验、程序分析经验、VS Code插件开发经验者优先。

 

应聘材料投递:

应聘者请将本人简历发送至: zhujiaxin@otcaix.iscas.ac.cn,邮件名称为“姓名+应聘研发工程师”。

 

面试:

研究所按招聘条件对申请者进行资格审查,并在收到材料的一个月内通知初审合格者前来面试。资格审查未通过者,恕不另行通知。本招聘有效期至招到合适人员为止。

 

待遇:

本岗位属项目聘用,工资待遇按工作业绩以及中科院软件所相关管理规定执行,优秀应聘者待遇从优

https://talent.sciencenet.cn/index.php?s=Info/index/id/20000

 

学术期刊:

Water ResearchVolume222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contaminant profiles affect macroinvertebrate sludge degradation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EIS) reveals the role of microbial fuel cell-ceramic membrane bioreactor (MFC-CMBR): Electricity utilization and membrane fouling

Tracer-aided identification of hydrological and biogeochemical controls on in-stream water quality in a riparian wetland

Degradation of iopamidol by UV365/NaClO: Roles of reactive species, degradation mechanism, and toxicology

New insights into the role of marine plastic-gels in microplastic transfer from water to the atmosphere via bubble bursting

Molecular insight into the release of phosphate from dissolved organic phosphorus photo-mineralization in shallow lakes based on FT-ICR MS analysis

Enhanced microbial nitrification-denitrification processes in a subtropical metropolitan river network

Distribution and model prediction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in Weishan Lake based on the indication of Chironomidae larvae

Pesticide fate during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determined through passive sampling combined with suspect screening and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部分期刊最新目录

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3091708
Applied Ocean Research: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1411187
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http://www.hydrol-earth-syst-sci.net/recent_papers.html
Journal of Sea Research: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13851101
Journal of Shipping and Ocean Engineering: 
http://www.cqvip.com/qk/71223X/
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1411136
Ocean Engineering: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0298018
Water, Air, & Soil Pollution: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0049-6979/
Water Research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0431354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ttp://www.waterjournal.cn:8080/water/EN/volumn/home.shtml

 

网络精华:

浙大团队给水泵装上智能“大脑”:自适应变压,平均降能耗20%

(摘自: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7/482857.shtm

水泵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小到日常生活用水,大到电力、冶金、化工等行业,都离不开水泵。但在实际应用中,水泵的运行效率普遍低于设计效率,拥有极大的节能降耗潜力。

最近,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的一支智能流体机械研究团队,自主研发了新一代水泵节能控制系统,系统采用了自适应变压技术和优化控制算法,相较于市面常规的恒压变频技术,能让水泵能耗降低10% 30%

717日,新一代水泵节能控制系统的主要研发者,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的赖周年博士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介绍说,我国水泵的用电量占全国总用电量的20%左右,一些大型水泵机组每年的能耗费用高达上千万元;在水泵工作过程中,“大马拉小车”的情况非常普遍,存在巨大的能量浪费。

水泵能耗高,主要是因为,“一部分水泵未采用变频技术。而采用了变频技术的泵,多使用‘多工+1变’方案,即一组并联的水泵中仅有一台采用变频技术,不如‘多泵同变’更节能。此外,泵的可靠性问题没有被考虑到,单纯变频后的泵仍然可能在偏工况点工作——流量、压力、效率等指标都没有达到最优状态。”赖周年说。

在赖周年及其团队研发这套水泵节能控制系统中,自适应变压技术是一大亮点。“就像家中的水龙头,在夜晚的时候水压往往很大,但实际可能并不需要这么大。”赖周年说。因此,这套水泵节能系统能够根据需求,自适应匹配适当的压力,避免传统恒压变频技术在小流量需求下的额外能量浪费。

其次是智能化算法的使用。通过实时优化泵组中投入使用的离心泵数量,适当引入阀门调节,系统能够对离心泵的可靠性和系统整体能耗进行综合评估,从而有效改善离心泵偏工况运行现象,提高离心泵的可靠性,并降低泵系统的能耗。

此外,这套水泵节能控制系统还根据部分场景实际需求,引入了泵阀联合控制,通过先进控制算法解决泵阀控制过程中的非线性和时滞问题。

 “就水泵的节能技术而言,恒压变频技术确实已经极大程度地降低了水泵的能耗,”赖周年说,“但我们的自适应变压技术和优化控制算法,能够在恒压变频技术的基础上,再让水泵组降低10%以上的能耗,同时也能提高离心泵的可靠性,大幅改善离心泵的偏工况现象。”

据了解,这套系统被集成在一个小箱子——即水泵智能机组控制仪中,装上控制仪后,水泵机组就像是有了一颗智能“大脑”,能够实现更进一步节能降耗的目标。控制仪也能够兼容新旧水泵系统,既可以用在新建水泵机组中,也可以通过对现存水泵机组技术改造安装,施工简便,施工界面小、工期短,无需改动原有水泵、电机、变频器,施工过程也不需要停泵停水。

        这套系统的投入运行可以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据此前该技术在某钢铁厂冷却水循环水泵机组中的应用结果显示,这套水泵节能控制系统,每年可节约电量359.16千瓦时,年节电费215.496万元,节电率48.81%,大半年即可收回投资。

 

南水北调后续工程拉开序幕 引江补汉工程开工

(摘自: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7/482304.shtm

人民网北京77日电 (记者余璐)记者从水利部获悉,今天,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在湖北省丹江口市开工建设。引江补汉工程是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首个开工项目,是全面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的重要标志性工程。

引江补汉工程从长江三峡库区引水入汉江,经三峡库区左岸宜昌市夷陵区龙潭溪取水,沿线由南向北依次途径宜昌市、襄阳市和丹江口市。终点位于丹江口水库大坝下游汉江右岸安乐河口。输水线路总长194.8千米,多年平均引江水量为39亿立方米。

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司司长李勇表示,引江补汉工程实施后,南水北调中线的起点由汉江前移到长江干流,将连通三峡水库和丹江口水库两大战略水源地,为实现长江—汉江—华北平原水资源协同调配创造工程条件,对保障国家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将发挥重要作用。

据了解,引江补汉工程静态总投资582.35亿元,设计施工总工期108个月,由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建设运营,施工全程将采用隧洞自流输水,最大限度降低对生态环境影响。工程实施后,南水北调中线多年平均北调水量由95亿立方米增加至115.1亿立方米。同时,向汉江中下游补水6.1亿立方米,工程输水沿线补水3亿立方米。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井书光表示,引江补汉工程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后续水源,对充分发挥中线工程输水潜力、增强汉江流域水资源调配能力、进一步提高北方受水区的供水稳定性有着重要作用,是“十四五”期间构建国家水网的重要一步。

 “实施引江补汉工程,可连通三峡水库和丹江口水库两个‘大水缸’,更是连通了长江、汉江流域与京津冀豫地区,完善了国家骨干水网格局。”井书光说。

据介绍,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建设规模最大、供水规模最大、调水距离最长、受益人口最多的调水工程,规划年调水规模约448亿立方米,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从长江下游、中游和上游向北方调水,连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将形成我国“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

井书光谈到,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7年多来,截至目前,累计调水548亿立方米,沿线40多座大中城市280多个县市区用上了南水,直接受益人口超1.4亿人,有力保障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

经国家有关机构评估,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过程中,投资平均每年拉动我国GDP增长率提高约0.12个百分点,每年创造数十万个就业岗位。

 “下一步,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将按照水利部部署,稳步推进相关工作落实,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井书光说。

 

稻半矮秆基因OsUBR7的作用机制获揭示

(摘自: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7/482917.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