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59卷,第3期

发布时间:2022-08-10 访问量:3088

新闻报道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召开2022年度面上项目、青年、地区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会

(摘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

2022年7月28—30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科学部在北京召开2022年度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会。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谢心澄院士出席会议并讲话,数理科学部主任江松院士主持开幕式。

谢心澄副主任介绍了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面上、青年、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对保持我国科研队伍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强调了基础研究中自由探索、鼓励原创的重要性,希望评审专家公平、公正地遴选出具有创新性的项目。

数理科学部常务副主任董国轩研究员介绍了面上、青年、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定位、本年度项目申请、通讯评审和资助计划情况;同时强调了本次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工作的要求,严格处理高相似度项目,希望评审专家组做好回避和保密工作,按照“水平优先、兼顾统筹”原则进行项目遴选。

驻会监督工作组组长严景华介绍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议评审监督工作要求和“四方承诺”制度,进一步强调了会议评审纪律。

会议评审专家组认真审阅了项目申请书及函评意见,经投票遴选出2022年度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并提出了项目建议资助经费。会议同时讨论确定了2023年度面上项目指南和重点项目指南。驻会监督工作组全程监督了评审过程。

自然科学基金委监督委员会驻会监督工作组和数理科学部全体工作人员参加会议。

 

 

 

关于征集2023年度交叉科学部重大项目立项领域建议的通告

(摘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的规定,交叉科学部面向科技界征集2023年度交叉科学领域的重大项目立项领域建议。

一、重大项目定位

重大项目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超前部署,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和综合性研究,充分发挥支撑与引领作用,提升我国基础研究源头创新能力。

二、重大项目立项领域建议要求

1.立项领域建议应源于多学科交叉的共性科学问题或需结合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手段方能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具有组织实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所凝练的关键科学问题具有科学性、基础性和前瞻性。

3.有望在解决重大复杂科学问题、建立交叉研究队伍、促进科学研究范式变革、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取得显著突破。

三、提交立项建议书要求

1.请填写“重大项目立项领域建议书”(Word模板见附件),并根据建议书内容选择受理代码,T01,T02,T03或T04。

2.请于2022年9月1日16:00前,将“重大项目立项领域建议书”Word电子版文件发至交叉科学部综合与战略规划处下述电子邮箱。

3.请于2022年9月2日前(以发信邮戳日期为准),将“重大项目立项领域建议书”纸质原件加盖依托单位公章(1份)寄至交叉科学部综合与战略规划处。

4.联系方式

交叉科学部综合与战略规划处

邮箱:interdis@nsfc.gov.cn

电话:010-62328382(戴亚飞),010-62327468(赵宋焘)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叉科学部综合与战略规划处,邮编:100085

四、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重大项目立项领域建议征集将遵循回避制度,现任科学部咨询委员会委员不得作为项目建议人提出立项建议。

附件:交叉科学部2023年度重大项目立项领域建议书模板.docx

 

 

 

第二十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成功召开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7月28-31日,第二十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在合肥成功召开。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等全国53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230多位代表参会。大会邀请了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乐嘉陵院士和邢建文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姜宗林研究员、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副所长王裴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立军教授、北京理工大学王成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谭慧俊教授等嘉宾。此次会议同时安排了直播,累计超过一万人次观看。

开幕式上,中国力学学会激波与激波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大会主席罗喜胜教授致欢迎辞。罗喜胜对各位参会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回顾了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的发展历程,强调了学术交流对学科发展的重要性。他表示,第一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起并承办,第二十届学术会议再次回到合肥举办,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全国的专家齐聚一堂,相互交流,势必推动力学学科的蓬勃发展。

大会特邀报告立足国家重大需求,紧扣学科发展前沿,涵盖了CARDC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的初期历史及其发展、吸气式高超声速推进准则及其验证、不稳定燃烧机理的研究现状及挑战、爆炸毁伤大规模高精度计算方法与仿真模拟、宽域变几何进气道激波主导流动研究等方面。与会专家学者热烈探讨了激波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为学科发展出谋划策。会议期间,播放了国际激波领域知名专家杨基明先生的纪念视频,回顾了他“为人厚道,治学严谨,淡泊名利,品德高尚”、“一身学问求实求是真学者,满腔正气育德育才好先生”的一生,感谢他为我国激波领域发展所做的突出贡献。

本届学术会议共收录摘要132篇,分会场报告100多场,涉及了激波动力学和激波/激波相互作用、爆炸波/冲击波/爆轰波和燃烧现象、边界层转捩和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吸气式冲压发动机与爆轰发动机、数值方法与数值模拟研究、多尺度复杂流动和 RM 不稳定性、地面高焓试验设备和测试技术、高超声速流动气动力与气动热等研究内容。

中国力学学会激波与激波管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副院长、本届大会组织委员会主任司廷教授主持闭幕式。在闭幕式上,大会主席罗喜胜教授再次感谢各位代表的到来和各单位的大力支持,并宣布下一届会议的承办单位为北京理工大学。随后,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理工大学王成教授代表新一届组委会致欢迎辞,期待两年之后再相聚,共谋激波领域的发展。本届会议得到《气体物理》编辑部和蔻享学术的支持,组织工作获得了与会代表的充分肯定。在热烈的掌声与一句句饱含情谊的“再见”中,第二十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圆满落幕。

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创办于1978年,首届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承办,在安徽合肥市成功召开,从此开启了激波学术交流繁荣、激波管技术应用创新的四十余年征程。目前我国学科前沿研究和国家空天科技领域的重大需求带给激波和激波管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一个新机遇。从第一届到第二十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为本领域专家学者及企事业单位搭建了分享研究成果、讨论重要挑战、探索前沿科技的合作交流平台,对促进激波研究的学术繁荣、激波管技术的创新发展、激波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发挥积极作用。

 

 

 

学术会议

关于第十七届全国环境力学学术会议延期的第二次通知

“第十七届全国环境力学学术会议”原定2022年7月29日至31日于甘肃天水召开。现由于甘肃省部分地区出现疫情,受此影响由大会组委会决定,本次会议延期至2022年9月2日-4日召开。与此同时,论文摘要可继续提交,并延期至2022年8月10日结束。

热忱欢迎广大从事环境力学及相关领域研究的专家、科技工作者以及研究生踊跃投稿并莅临本届盛会!

会议在线注册投稿网站:http://CEM2022.aconf.cn

一、会议信息:

由中国力学学会环境力学专业委员主办,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水师范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承办的第十七届全国环境力学学术会议 (CEM-2022)将于2022年9月2日至4日在甘肃省天水市召开。

中国力学学会环境力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已连续举办了十六次学术会议,形成了以大气环境、水环境、岩土地质、自然生态等领域中的力学问题为主线的研讨专题,为我国环境问题从力学视角进行系统研讨和探索解决方法提供了有力的学术交流平台。环境力学学术研讨一直关注当前国内外面临的环境问题,聚焦面向环境问题的基础理论、试验测量、现场观测、计算方法、软件研发和工程应用研究。本次环境力学学术会议旨在结合国家及地区发展需求,围绕重大环境与灾害中的力学问题,总结与交流最新研究进展与研究方法,研讨环境力学最新发展趋势,促进环境力学的学科的深度发展。

主办单位:中国力学学会  环境力学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水师范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会议地点:甘肃省 · 天水市 · 天水师范学院

会议时间:2022 年 9 月 2日至 4 日

会议网站:http://CEM2022.aconf.cn

二、会议组织

大会会议主席

  郑晓静 院士  兰州大学

学术委员会主席

  李家春 院士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大会执行主席

  刘 桦  上海交通大学

学术委员会委员:

  刘 桦  上海交通大学

  孙洪广  河海大学

  王国华  兰州大学

  王 展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尹海龙  同济大学

  赵立豪  清华大学

  赵 曦  上海交通大学

  薄天利  宁夏大学

  曹志先  武汉大学

  陈 鑫  中国农业大学

  程雪玲  中科院大气所

  樊靖郁  上海大学

  范 峰  哈尔滨工业大学

  高 强  苏州大学

  顾声龙  青海大学

  顾兆林  西安交通大学

  贺治国  浙江大学

  季顺迎  大连理工大学

  金阿芳  新疆大学

  李琳琳  中山大学

  欧阳朝军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潘 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任智源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王晓亮  北京理工大学

  谢金翰  北京大学

  袁德奎  天津大学

  卓丛山  西北工业大学

  马高生    兰州理工大学

会议组委会

主席:黄  宁    兰州大学

委员:吕向明    天水师范学院

      王国华    兰州大学

      魏国强    天水师范学院

      朱   伟    兰州大学

      卢玉荣    天水师范学院

三、研讨主题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主题)

1.   环境力学的发展趋势和学科前沿

2.   环境力学研究最新进展

3.   环境力学问题的研究方法

4.   能源开发中的环境力学问题

5.   重大灾害预警、预报和防治

6.   其他环境力学专题

四、重要日期

1.   会议通知:2022 年 3 月20 日,发布会议第一轮通知。

               2022 年5月21日,第二轮会议通知

               2022年7月14日,会议延期通知

2.   会议注册:2022 年 3 月 25 日  开启

3.   摘要提交:2022 年 4月 1 日 开启

4.   摘要投稿截止:2022年8月10日

5.   会议时间:2022 年 9 月 2 日 (星期五)     报到

               2022 年 9 月 3 日 -4 日      会议

五、投稿方式

本次会议投稿只需提供会议论文摘要,通过会议网站(http://CEM2022.aconf.cn),网上投稿;

六、会议注册费

受疫情影响,为避免因疫情导致会议延期出现退费等情况影响参会代表日常经费使用,本次会议注册费在会议前集中缴纳,具体时间待会务组进一步通知。缴费类型按注册时间确定,会议费见链接

七、联系方式

王国华  兰州大学

E-mail:  ghwang@lzu.edu.cn

电话:    13893313357

朱  伟   兰州大学

E-mail:  zhuwei@lzu.edu.cn

电话:    13993112382

 

 

 

ICMCE 2023 -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s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ICMCE 2023

2023  -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s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Athens, Greece | January 29-31, 2023

2023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s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ICMCE 2023) marks the 11th Anniversary of the ICMCE conferences. ICMCE is a premier, annual forum for researchers and scholars from multiple disciplines to come together to share knowledge, discuss ideas, exchange information, and learn about cutting-edge research in diverse fields with the common theme of mechatronics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Webhttp://www.icmce.org/

Conference Scretary: Ms. Dahlia Wang

Email:   mailto:icmce_conf@outlook.com

Phone: +001(559)-8624927

PLEASE KINDLY SEE THE ATTACHED CONFERENCE FLYER.

 

 

 

招生招聘

PhD Opportunities

Griffith University (Gold Coast, Australia) have PhD scholarships available for suitably qualified candidates. For the next competitive intake, we are looking to recommend two PhD candidates to work on the development of lightweight fibre-reinforced composite materials. We are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to hear from (and preference will be given to) applicants with some experience in the area of design, manufacture and testing (destructive or non-destructive) of composites, and/or machine learning (ML) techniques applied to engineering problems. However, other suitably qualified applicants with a desire to pursue a PhD in composite materials will also be considered.

To be competitive for a Griffith scholarhsip, you will require:

* An honours degree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or a related discipline).

* A research focus, demonstrated through the publication of research articles.

A CV/Resume and publication list should be sent to: Associate Professor Wayne Hall (mailto:w.hall@griffith.edu.au); or Dr Zia Javanbakht (mailto:z.javanbakht@griffith.edu.au).

Previous applicants need not apply.

 

 

 

Faculty position in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and Aerospace Engineering at Syracuse University

The Mechanical and Aerospace Engineering Department (MAE) at Syracuse University is seeking applications for a Tenure-Track Assistant Professor position in the field of Solid Mechanics beginning Fall 2023.

Successful candidates should have a demonstrated track record in the area of solid mechanics and will be expected to develop a research program capable of securing competitive external research funding. The department is interested in candidates who conduct fundamental research in the broad area of computational and/or experimental mechanics of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Examples of research foci include, but are not limited to, mechanics of intelligen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mechanics of soft materials, mechanics of interfaces, mechanics of energy materials, and advanced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techniques. The selected candidate will be expected to address teaching needs in the areas of solid mechanics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t both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levels.

Candidates should have a Ph.D. degree in a relevant area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or a closely related field. Preference will be given to candidates who have the potential to mak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one or more research focus areas within the department and college (https://ecs.syracuse.edu/academics/mechanical-and-aerospaceengineering/research).

For full consideration, applicants must complete an online application at http://www.sujobopps.com/ and attach the application file to job number 076575. Required application materials consist of: 1) cover letter; 2) detailed resume or curriculum vitae; 3) a statement of teaching interests; 4) a statement of research interests;(Please combine 3 and 4 as one PDF file and upload it under “Teaching philosophy” section, 5) a statement of diversity and inclusion (under “Other document”, and 6) names and contact information of three references.

Application link: https://www.sujobopps.com/postings/94961 The initial screening of applications will begin on October 15, 2022; applications will be accepted until the position is filled. For information about the department, please visit http://mae.syr.edu/

 

 

 

学术期刊

《工程力学》

 2022 8

 

改进的降阶牛顿迭代数值子结构方法

孙宝印, 申伟, 孙天舒, 欧进萍

一维传热方程瞬态问题解析解及其应用

仝睿, 付浩, 宋二祥

磁浮车辆-桥梁耦合系统随机振动分析的时域显式方法研究

陆周瑞, 陈冉, 苏成

基于等几何分析的参数化曲梁结构非线性动力学降阶模型研究

郭玉杰, 吴晗浪, 李薇, 李迎港, 吴剑晨

考虑垂度影响的拉索-双粘滞阻尼器系统振动分析

孙利民, 狄方殿, 陈林, 邹易清

 

 

 

网络精华

3D石墨烯泡沫制成先进压力传感器

有助改进从外科手术到精密制造的机器人系统

(摘自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8月2日电 (实习记者张佳欣)据发表在最新一期《先进工程材料》期刊上的论文,苏格兰一个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先进的压力传感器技术,有助于改进机器人系统,如用于机器人假肢和机械臂。

由西苏格兰大学(UWS)、集成石墨烯有限公司牵头的研究团队正在开展一个机器人系统先进传感器开创性项目,旨在开发提供触觉反馈和分布式触摸的精确压力传感器,增强机器人的能力,帮助提高它们的灵活性和运动技能。

UWS薄膜、传感器和成像研究所所长、项目首席研究员戴斯·吉普森教授说:“近年来,机器人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然而,由于缺乏感知能力,机器人系统往往无法轻松执行某些任务。为了让机器人充分发挥其潜力,需要能够提供更大触觉能力的精确压力传感器。”

新型传感器由3D石墨烯泡沫制成,名为GII,在机械压力下具有独特性能,传感器使用压阻方法,这意味着当材料受到压力时,它会动态改变其电阻,很容易检测并适应所需的从轻到重的压力范围。

据介绍,GII能够模拟人类触摸的敏感性和反馈,这种特性使其适合用于疾病诊断、能量存储等多种领域。这可能会对机器人在现实世界的一系列应用产生革命性影响,从外科手术到精密制造等。

UWS计算工程和物理科学学院的卡洛斯·加西亚·努内斯博士补充说,在机器人和可穿戴电子设备中,压力传感器是至关重要的元件,无论是提供信息输入系统,还是赋予机器人系统类似人类的运动技能。像3D石墨烯泡沫这样的先进材料,由于其出色的电气、机械和化学性能,在此类应用中具有极大的潜力。

下一阶段,研究团队将寻求进一步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使其在机器人系统中更广泛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