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59卷,第5期
新闻报道
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芬兰科学院合作与交流项目指南
(摘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芬兰科学院(AF)达成的合作协议及双边工作计划,双方将在2022年继续共同资助中国与芬兰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基础上开展的合作交流和双边研讨会项目。
一、项目说明
(一)资助领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范围内的学科领域。
(二)资助强度
中方资助强度为不超过10万元/项。
(三)资助内容
对于合作交流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中方研究人员访芬的国际旅费和在芬兰访问期间的住宿费、伙食费及城市间交通费。芬兰科学院资助芬方研究人员访华的相关费用。
对于在中国召开的双边研讨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中方举办会议所需的会议费和中方参会人员住宿费、伙食费及城市间交通费。芬兰科学院资助芬方参会人员的相关费用。
对于在芬兰召开的双边研讨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中方研究人员访芬的国际旅费和在芬兰开会期间的住宿费、伙食费及城市间交通费。芬兰科学院资助芬方举办会议所需的会议费和芬方参会人员的相关费用。
(四)资助期限
合作交流项目资助期限为2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23年3月1日至2025年2月28日。
双边研讨会项目资助期限为1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23年3月1日至2024年2月29日。
二、申请人条件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管理办法》,申请本项目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中方申请人须是2023年12月31日(含)以后结题的3年期(含)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研项目(合作交流项目除外)的主持人或主要参与者(在研项目的主要参与者作为中方申请人须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博士学位,或有2名与其研究领域相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科学技术人员推荐,并经在研项目负责人同意),合作交流应密切围绕所依托在研基金项目的研究内容。
(二)芬方合作者应符合芬兰科学院对本国申请人的资格要求。
(三)中芬双方申请人须分别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芬兰科学院递交项目申请,单方申请将不予受理。芬方申请指南详见:
https://www.aka.fi/en/research-funding/apply-for-funding/calls-for-applications/for-researchers/funding-for-mobility-seminar-with-china-nsfc-2022/。
(四)更多申请人条件的详细说明请见《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
三、限项申请规定
(一)本项目属于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不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正在承担的项目总数限为2项”规定的限制。
(二)不受“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同类型项目”规定的限制。
(三)作为申请人申请和作为项目负责人正在承担的中芬合作交流和双边研讨会项目,合计限1项。
(四)《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关于申请数量的其他限制。
四、申报说明
(一)申请人注意事项
项目申请书采取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 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项目指南和《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
2.中方申请人须登录ISIS科学基金网络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egrantweb/),在线填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申请书》。具体步骤如下:
(1)选择“项目负责人”用户组登录系统,进入后点击“在线申请”进入申请界面;点击“新增项目申请”按钮,进入申请项目所属科学部选择界面,点击“申请普通科学部项目”进入项目类别选择界面。
(2)点击“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左侧“+”号或者右侧“展开”按钮,展开下拉菜单。
(3)对于合作交流项目,点击“合作交流(组织间合作协议项目)”右侧的“填写申请”按钮,进入 “请选择合作协议”界面,在下拉菜单中选择“NSFC-AF(芬兰)”,然后按系统要求输入依托在研基金项目的批准号,通过资格认证后即进入具体申请书填写界面。
对于在中国召开的双边研讨会,点击“在华召开国际(地区)学术会议”右侧的“填写申请”按钮,进入“请选择合作协议”界面,在下拉菜单中选择“NSFC-AF(中芬)”,然后按系统要求输入依托在研基金项目的批准号,通过资格认证后即进入具体申请书填写界面。
对于在芬兰召开的双边研讨会,点击“出国(境)参加双(多)边会议”右侧的“填写申请”按钮,进入“请选择合作协议”界面,在下拉菜单中选择“NSFC-AF(中芬)”,然后按系统要求输入依托在研基金项目的批准号,通过资格认证后即进入具体申请书填写界面。
3. 预算编报。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须知中预算编报要求的内容,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21〕177号)》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编制说明》的要求,认真如实编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
在“预算说明书”栏目,应按照“项目执行计划”的内容,按交流年度为出访人员的国际旅费、住宿费、伙食费、城市间交通费,或中芬双边研讨会制定详细预算。
4. 申报材料要求。除在线填写并提交中文申请书外,中方申请人须将下列材料上传至中文申请书的“附件”栏中一同提交:
(1)合作交流项目须提交与芬方合作者联合撰写的合作交流计划书(撰写说明见附件1)、芬方申请人及参与者简历、中芬双方申请人签署的合作交流协议(协议模板见附件2)。
(2)双边研讨会项目须提交与芬方合作者联合撰写的双边研讨会计划书(撰写说明见附件3)。
(二)申请书填写说明
中芬双方申请书中的项目名称(英文)、双方依托单位和双方项目负责人(默认为“中方人信息”栏目和“境外合作人员”栏目的第一人)应严格一致。
在“项目执行计划”栏目,应按照交流年度,详细列出出访及来访人员姓名、出访及来访日期和拟开展的研究工作内容,或双边研讨会的日程安排和拟参会人员信息。
(三)依托单位注意事项
依托单位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申报预算的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审核。本项目纳入无纸化申请范围,依托单位应在规定的项目申请截止时间前提交本单位电子版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关于单位科研诚信承诺书及项目清单提交等事宜,请参照《关于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执行。项目获批准后,需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一并提交。签字盖章的信息应与电子申请书严格保持一致。
(四)项目申请接收
ISIS系统在线申报接收期为2022年8月30日至2022年9月30日16时。
注:请申请人严格遵照本项目指南的各项要求填报申请,不符合上述要求的申请将不予受理。如有疑问,请致电项目联系人。
五、拟批结果公布
2023年年初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门户网站国际合作栏目中公布拟批准资助通知。
六、联系方式
中方联系人:申 洁
电话:010-62327017
邮箱: shenjie@nsfc.gov.cn
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信息中心):010-62317474
芬方联系人:Siru Oksa、Ulla Ellmén
邮箱: siru.oksa@aka.fi、ulla.ellmen@aka.fi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国际合作局
2022年8月30日
关于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申请项目评审结果的通告
(摘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
国科金发计〔2022〕46号
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集中接收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共接收项目申请294396项,经初审和复审后共受理292829项。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项目管理办法和专家评审意见,经自然科学基金委委务会议审批,资助面上项目20472项、重点项目761项、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79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2262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30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港澳)25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5项、创新研究群体项目43项、地区科学基金项目3521项和外国学者研究基金项目109项(包括外国优秀青年学者研究基金项目49项、外国资深学者研究基金项目60项)。集中接收期间接收的其他类型项目正在评审或审批过程中。
依托单位科学基金管理人员和申请人可于9月8日以后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查询相关申请项目评审结果。自然科学基金委将于9月8日至13日使用report@pro.nsfc.gov.cn电子邮箱向申请人发送申请项目批准资助通知、不予资助通知以及专家评审意见。随后,将向相关依托单位寄发纸质项目资助结果通知,并附资助项目清单和不予资助项目清单。
未获资助的申请人如对不予资助决定有异议,可向自然科学基金委提出不予资助项目复审申请,相关注意事项详见附件。
欢迎各依托单位和科研人员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附件: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予资助项目复审工作注意事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22年9月7日
附件
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予资助项目
复审工作注意事项
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复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详见自然科学基金委官方网站首页“政策法规”栏目)规定,申请人如对不予资助决定有异议,可向自然科学基金委提出不予资助项目复审申请。相关注意事项如下。
一、提出复审申请
1.不予资助项目复审申请接收工作自9月8日开始,9月28日16时截止。
2.不予资助项目复审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在线填写不予资助项目复审申请表。登录用户名和密码如有遗忘,可向本单位科研管理部门索取。
3.不予资助项目复审申请人打印1份复审申请表,确认纸质与电子复审申请表内容一致,并在纸质复审申请表上签字后,以快递方式寄送(以邮戳日期为准)相关科学部综合与战略规划处。
二、受理复审申请
自然科学基金委各科学部负责受理复审申请。请注意,具有《办法》第八条所列以下情形之一的复审申请将不予受理:
(一)非项目申请人提出复审申请的;
(二)提交复审申请的时间超过规定截止日期的;
(三)复审申请内容或者手续不全的;
(四)对评审专家的评审意见等学术判断有不同意见的。
对不予受理的复审申请,由科学部告知复审申请人不予受理决定和原因。
三、审查复审申请
1.自然科学基金委各科学部负责受理和审查复审申请,审查依据是《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和《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
2.自然科学基金委相关科学部将在10月28日前,将复审审查结果书面通知申请人。
3.依托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可通过信息系统随时查看本单位复审申请人复审申请的提交情况与处理结果。
非集中接收期受理项目的不予资助复审工作参照上述程序进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发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四五”第二批重大项目指南及申请注意事项的通告
(摘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
国科金发计〔2022〕44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按照新时期科学基金深化改革总体部署,根据“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的优先发展领域,经广泛征求科学家和相关部门意见建议,利用各级专家咨询委员会、双清论坛等开展深入研讨和科学问题凝练,形成了“十四五”第二批9个科学部80个重大项目指南(见附件),现予发布,请申请人和依托单位按本项目指南所述要求和注意事项提出申请。
一、资助定位
重大项目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超前部署,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和综合性研究,充分发挥支撑与引领作用,提升我国基础研究源头创新能力。
二、申请条件和要求
(一)申请条件。
重大项目申请人或重大项目课题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部分重大项目对申请条件有特殊要求的,以相关重大项目指南为准。
(二)申请要求。
1.重大项目的资助期限为5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23年1月1日—2027年12月31日。
2.每个重大项目应当围绕科学目标设置不多于5个课题,并分别撰写项目申请书和课题申请书。重大项目只受理整体申请,项目申请人应当是其中1个课题的申请人。
重大项目课题申请人与参与者不是同一单位的,参与者所在单位视为合作研究单位(境外单位不视为合作研究单位)。每个课题的合作研究单位数量不得超过2个。每个重大项目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含各课题的合作研究单位)数量合计不得超过5个。
三、限项申请规定
1.申请人(不含主要参与者)同年只能申请1项重大项目。上一年度获得重大项目资助的项目主持人和课题负责人,本年度不得作为项目申请人或课题申请人申请重大项目。
2.根据《科技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 自然科学基金委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统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本年度批准重大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和课题负责人,自2023年1月1日起,计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联合审查范围,上述人员在《通知》实施范围内的各类型项目中,同期申请和承担的项目(课题)数原则上不得超过2项。
3.其他限项申请要求按照《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限项申请规定”执行。
四、申请注意事项
(一)项目申请接收。
重大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书提交时间为2022年9月24日至29日16时。
(二)申请人注意事项。
申请人在填写重大项目申请书或课题申请书时,应当根据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选择科学问题属性。申请项目具有多重科学问题属性的,申请人应当选择最相符、最侧重、最能体现申请项目特点的一类科学问题属性。
重大项目申请书或课题申请书采用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项目指南和《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项目申请不予受理。
2.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以下简称信息系统,没有信息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
3.重大项目的项目申请人应在信息系统中首先填写“项目申请书”,然后给该重大项目课题申请人赋予课题的申请权限,未经赋权的课题申请人将无法提交申请。
4.申请书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项目”,亚类说明选择“项目申请书”或“课题申请书”,附注说明选择相关的重大项目指南名称,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部分重大项目有具体要求的,按照相关重大项目指南要求填写)。
5.申请人应当按照重大项目申请书或课题申请书的撰写提纲要求撰写申请书,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所申请重大项目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说明本项目申请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申请书中的主要参与者只填写各课题申请人相关信息;课题申请书中的主要参与者包括课题所有主要成员相关信息。
6.申请人应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和《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有关预算编报要求,认真如实编报项目预算。
7.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申请人应当通过各自的依托单位提交项目申请书或课题申请书。其中课题申请人先提交课题申请书,重大项目的申请人待全部课题申请书提交完毕并确认生成项目总预算表无误后再行提交项目申请书。
(三)依托单位注意事项。
1.依托单位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核;对申请人编制预算的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审核。
2.应在规定的项目申请截止日期前(2022年9月29日16时)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需报送纸质申请书。项目获批准后,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一并提交。签字盖章的信息应与电子申请书严格保持一致。
3.如依托单位在2022年度未上传过《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承诺书》(以下简称《承诺书》),应从信息系统中下载《承诺书》,由法定代表人亲笔签名并加盖依托单位公章后,将电子扫描件上传至信息系统(本年度只需上传一次)。依托单位完成上述承诺程序后方可提交申请。
4.依托单位在项目申请截止时间后24小时内,通过信息系统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清单提交后,自然科学基金委方可接收项目申请材料。
(四)其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关于对科研领域相关失信责任主体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等要求,录入科研诚信管理信息系统的单位和个人在处罚期内不得承担或参与重大项目或课题。请申请人和依托单位严格把关。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22年8月25日
学术会议
Experimental Mechanics of Thin Films & Multilayers
Colleagues: Please consider submitting an abstract to the symposium, "Thin Films and Multilayers: From Microstructure to Device Characteristics" to take place in Porto, Portugal, 2-7 July, 2023. Please let me know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Topical areas:
Film thickness and microstructure effects on elasticity, plasticity, fracture and fatigue as well as electrical and dielectric properties
Strain/light/magnetic field engineering of sensors, electronics
Mechanics of multi-layered systems (from thermal barrier coating to microelectronics)
In-situ and In-operando experiments on thin films and devices
Radiation and other extreme environment effects in thin films and interfaces
Annealing, recrystallization and phase transformation mechanics of thin films and coatings (laser/electron/heat)
Emerging thin film mechanics and applications (2D materials; flexible and/or foldable devices; photovoltaics; energy storage; thermal management; biomedical)
3r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RELIABILITY AND DESIGN OF ADDITIVELY MANUFACTURED MATERIALS - RdAMM22
Facul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Univ. of Belgrade, Serbia
4th - 6th October 2022
the Workshop will be held in presence & online
Participation in the Workshop is free (a limited number of places is available) - International Workshop website
Book of Abstracts, journal publication, lunches, and Coffee breaks are included!
For registration and further info, please visit the Workshop's website and fill out the online form
Authors of selected presentations will be invited to submit their papers to a Special Section of the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ringer, IF 1.7134)
The general aim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is to promote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and share the current knowledge on the structural integrity and design of additively manufactured materials and the related disciplines. Of particular interest i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the AM printing conditions and parameters on the final reliability and safety of AM materials, especially those to be used in load-bearing applications.
The workshop is open to any contribution addressing the problem of characterizing AM materials for traditional as well as for advanced applications in a broad range of technological fields such as biomechanics, electronics, engineered materials, metamaterials, etc.
Presentations addressing the following topics are particularly welcome:
- AM and 3D printing technology
- Fatigue of AM materials
- Simulation of AM processes
- Structural integrity assessment of AM materials
- Testing of AM materials
- Design of AM parts & process optimization
- Theoretical and numerical models for AM materials
All materials are concerned, particularly: metals and alloys, ceramics, polymers, soft materials, gels, biomaterials, sintered materials, metamaterials
招生招聘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opening in Experimental Geomechanics with application to mineral carbon storage
A postdoctoral position in experimental geomechanics in the Department of Civil, Environmental and Geo-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https://cse.umn.edu/cege) is available immediately for a study associated with the Center for Interacting Geo-processes in Mineral Carbon Storage (GMCS), funded through the Energy Frontier Research Centers (EFRC) program by the Office of Scienc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The key objective of GMCS is to develop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key geo-processes, occurring across multiple scales, that is necessary to achieve a successful mineral carbon storage operation. This will require cohorts of engineers and scientists, from across the spectrum of geomechanics, geochemistry, porous media flow, reactive transport, and sensing technologies, to work in concert towards the common mission of fully developing the funda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apability that will lead to realizing the potential for permanent subsurface storage of CO2 via mineralization.
The postdoctoral fellow will be responsible for implementing and experimental setup, performing experiments, and analyzing the data to study the evolving poromechanical and/or ultrasonic properties of rock specimens subjected to the flow of water-dissolved CO2. The initial appointment is for one year and is renewable for up to four years. The laboratory facilities supporting this work include the Waves & Imaging Laboratory (https://bojanguzina.org/waves-imaging-lab/) and the W. David Lacabanne Rock Mechanics Laboratory (https://cse.umn.edu/cege/research-facilities-civil-engineering-building).
Successful candidates should have a PhD in Civil Engineering, Earth Sciences, or a related field. An expertise in mechanics, and more specifically experimental geomechanics, is mandatory; knowledge of geochemistry is preferred but not required. A solid foundation in elastic wave propagation and poromechanics will be considered an asset. Also of importance are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ability to work effectively with the senior investigators, other post-doctoral researchers, and graduate students.
Applicants should submit a statement of interest, career goals, 2-page CV, and the names and contact information of three references. Inquiries and applications should be sent by email to Bojan Guzina (mailto:guzin001@umn.edu) and Joseph Labuz (mailto:jlabuz@umn.edu).
Faculty position in the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Engineering Mechanics at the Michigan Tech
Hi,
Our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Engineering Mechanics (MEEM) at Michigan Tech is currently searching for outstanding new colleagues in space technology, aerospace technology, NVH, acoustics/noise control, composites, and electric vehicles. Still, we are also open to other fields. We are currently looking to fill tenure-track positions at all levels. Finding and encouraging talented senior graduate students, postdocs, and colleagues to apply for opportunities is challenging.
The MEEM department at Michigan Tech is ranked in the top 10% of PhD granting ME programs in the nation, and we are looking for excellent colleagues to join us to improve our research and education even further. We strongly commit to hands-on education and experiences for students, and we are nation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known for our cutting-edge research. For more information on our department, please visit: https://www.mtu.edu/mechanical/
Michigan Tech is located near the banks of the largest freshwater lake in the world, has four beautiful seasons, year-round adventures, and a vibrant small-town community. Michigan Tech is also dedicated to building a culturally diverse faculty committed to teaching and working in a multi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strongly encourages applications from all individuals. Would you be willing to recommend individuals from your group or your institution with which we should visit? In addition, please forward the position posting to any interested individuals in your network
Additional details are included in the position description found at:
https://www.employment.mtu.edu/en-us/job/492978/assistant-or-associate-professor
Please feel free to reach out if I can answer any questions about this opportunity.
Best Regards,
Susanta Ghosh
范文亮, 刘丞, 李正良
汪自扬, 杨立云, 吴云霄, 林长宇
席仁强, 许成顺, 杜修力, 许坤
郑晓伟, 李宏男, 张营营, 尹世平
陈梦晖, 徐伟杰, 高小殊, 郭彤, 陈城
网络精华
领航中国丨科技自立自强 筑国家强盛之基
(摘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投入大幅提高,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技产出量质齐升,成功列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正向世界科技强国阔步前行。
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人员张欣正在测试强磁场对于生物体健康影响的规律。从哈佛博士毕业回国的她,十年间见证了科学岛稳态强磁场从无到有,从刚刚起步到不断刷新世界纪录的过程。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员 张欣:在我们强磁场中心建磁体之前,我们如果想做强磁场的话,只有两个选择,一个买商用的,但商用的磁盘强度都不是很高,然后另外一个出国去做,就很麻烦,大部分生物样品是没有办法带的。现在我们有了自己这样的一些硬件的设施之后,给我们中国的科学家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可以和全世界科学家平起平坐、一个同台竞争的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加强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到两院院士大会进一步强调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了一系列奠基之举、长远之策。
基础研究的突破离不开大科学装置的支撑。十年间,我国大科学装置从寥寥可数增加到50余个,逐步夯实了我国原始创新的根基。遥望星空,“中国天眼”FAST已经发现了660余颗新脉冲星;探秘微观,我国第一台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正在建设,将照亮科学家探秘微观世界之路;捕获未知,在700米深的地下,江门中微子实验核心探测设备正在安装,将进一步揭开宇宙起源的未解之谜。
科技成果的大量涌现,离不开系统性的支撑。十年间,我国科技领域形成了从指导思想到战略部署再到重大行动的完整体系,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领域一批世界级科技成果加速涌现。慧眼号直接测量到迄今宇宙最强磁场,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成功问世,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首次实现千万核心并行第一性原理计算模拟。
基础前沿领域的研究探索,成为推进产业快速升级的“利器”。十年间,高速铁路、第四代核电等都进入世界先进行列;5G研发和应用场景深度拓展;在大算力和超级计算支撑下,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 兰玉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基础研究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为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这是科技投入力度空前的十年。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79万亿元,基础研究经费增至十年前的3.4倍。
这是我国构建起成体系的战略科技力量的十年。中国特色的国家实验室体系加快构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家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持续提升,原始创新策源地功能不断增强。
这是我国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的十年。我国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第一位。人员数量增长近一倍。
这是我国科技进步最大、科技实力提升最快的十年。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我国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是世界各国中唯一持续快速上升的国家。
十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中国科技创新的巨轮,正在向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全速前进。
教育部:今年将开展4年一次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
(摘自澎湃新闻)
9月6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表示,今年将开展4年一次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
任友群表示,未来将推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扩面优化。“今年将开展4年一次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任友群说,为肯定和激励广大教师在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今年教学成果奖的奖项设置和名额有较大变化。
首先,在表彰奖励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增加了奖励名额,从4年前的1356项扩大到今年的2000项,增幅非常大,达到47%。
其次,优化了奖项设置。在高等教育领域,单列研究生教学成果奖,回应全社会对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服务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重要关切。
再次,倾斜支持一线教师,不同学段对一线教师申报的占比有了明确的规定,以增加一线教师的获得感,激励广大教师产生更多更高水平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成果。
为惠师、强师,任友群表示,未来还将实施“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帮助名师名校长实现专业再发展,成为教育家型卓越教师校长,带动更大范围内的教师校长共同成长。新周期的“双名计划”,一方面要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为名师名校长建立线上工作室;另一方面要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设立帮扶实践点,使名师名校长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过程中,加深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更新教育理念,厚植教育情怀。同时,将在“双名计划”的示范引领下,带动省市县各级协同联动,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层级发展、晋升有序的名师名校长培养体系。
在中小学岗位设置管理方面,将适当优化调整高级教师岗位比例,拓宽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我们也支持乡村中小学设置‘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教师中高级岗位,实行总量控制、比例单列、专岗专用,不占各地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缓解乡村中小学招人难、留人难等问题。”任友群说。